分享

直把杭州作汴州 揭秘岳飞与宋高宗真实关系

 悟痴 2015-05-31

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没错,这样一个文武全才,英姿勃发的年轻人说的就是南宋高宗皇帝赵构。

赵构第一次在历史这方大舞台上露面很是激越慷慨:“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遣使入城,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遂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帝俱。金帅斡离不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二月,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砦不克,金人见责,邦昌恐惧涕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大敌当前,年轻的赵构还是很有勇气和骨气的。可从其中我们也隐约可以看出来,他的那位宝贝哥哥—只当了一年多皇帝的赵桓对他似乎不怎么待见。明知弟弟在金营里面,还允许将领们去偷营,这不是把他往死路上赶吗。好在赵构命大福大—其实说来还是那句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出了这档子事,赵构还很镇定,这使得金人心生疑惑—在他们看来这些长在深宫里,只知声色犬马,锦衣玉食的王子哥儿在这样的情况面前早应该是吓得屁滚尿流了,而如果是亲王的话,也太不把他当回事了。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亲王是冒牌货,即使不是冒牌货分量也不足。他们倒是猜对了,因为赵构虽是九王爷,可是在王室里地位确实不高,因为他是庶出,而且徽宗对他老妈感情也不深厚。因此金人要求换人—因祸得福啊,赵构得以逃出生天。从以后赵构的表现来看,我想在这次作人质的过程中,他深刻的认识到了两点。第一就是他看到了金朝兵威之强盛,使得他那点在深宫里养成的不知深浅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壮志豪情深受打击,也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实军事政治斗争的残酷。其二是他可能也因此对老爸老哥有了很深的成见,并体会到了帝王家里亲情的凉薄—这也可能是他以后对国耻家仇不那么刻骨铭心的一个原因。

过了不久,金兵第二次围汴京—他又摊上了一个和上次一样的苦命差事—去金朝议和。这次是金人指名道姓要他去的,可能是经过上一次他的表现,金国人觉得在宋室里面还就他有点出息,所以要先抓过来。哪知我们的九王爷又一次因祸得福,还因为这一趟“出差”从此踏上了延续宋室香火,保存国祚的中兴之路。

谈论赵构,我们还是从这里说起—他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三个中原王朝因为内乱或外族的入侵被迫南渡,它们分别是晋朝、宋朝和明朝。在宋之前,是晋室的衣冠南渡。据史载高宗听说杨万里的诗里把他比成晋元帝,非常不高兴。有些对赵构不感冒的人会说,晋元帝再怎么不济。也不比你赵构差—毕竟人家没有向北方称过臣。但我们还是需客观的承认,高宗无论是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是对王朝的建设和发展,高宗都是要远远超过晋元帝的。毕竟宋室南渡时的情况是要比晋元帝在建康称帝时的情况艰难许多。这是因为当时金朝已经灭了北宋,并派兵对高宗处处紧逼,而他身边兵马很少,情况实在紧促。而晋元帝称帝时在南方已经经营了近十年,基础已经比较牢靠,同时北方很长一段时间陷在混乱之中,对南方的威胁比较小。其次是赵构即位时才20岁,没有任何的政治军事经验,而司马睿登基时已经41岁,在地方从政也有了20年左右。第三是司马睿有王导这样在江南根基深厚,深孚众望的人辅导,而赵构却缺少这样好的条件。第四是,终南宋一朝,无论是从国祚的长久、皇权的威望、军队的控制、王朝最后的结局方式这些方面来考虑,南宋都是要强于东晋的。有些人会提出在晋元帝有王敦的叛乱—其实,高宗朝开始时不也有苗刘叛乱?当然,这样的可比性毕竟不大,因为历史环境不同,高宗和元帝的享国时间也有巨大的差异。

既然说到了王朝的南渡,我们不妨继续谈一下南宋和南明的情况。高宗被赶到南边时,身边亲兵仅一千余人,然而他通过各种方法,迅速调集人员防守住了江淮,同时建立了南宋的根基。相比于明代,有明一代虽然一直经营南京,整个南方的经营远过于北宋对南方的经营,南京六部九卿设置齐全,官僚机构完备,且左良玉和四镇军事实力强大。而观于甲申以后,南明竟不能守,史可法虽然一代忠勇,令人欷歔,但是在调停部署上近乎昏聩,四镇顷刻土崩瓦解。与南宋相比,真是天差地别。以此论之,宋高宗虽然在恢复中原方面深受后人诟病,但也不能算一个昏君。

终宋高宗一生,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在绍兴八年之前,南宋既和既战,对“和”的追求并不那么彻底。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赵构登基不久,需要一面旗帜,一个信念来团结广大的抗战军民。如果这个时候一味求和,无疑会凉了广大将士们的心—人家还不如拥护张邦昌呢。第二就是历朝历代无不是以忠孝治天下,现在父兄被人挟持到东北打猎去了,你却一门心思求和的话,于国是不忠,于家是不孝,那么得国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第三是金国那个时候压根就不承认你这个“流动”政府,他们先后立了张邦昌和刘豫,对赵构这个小孩子是必欲擒之而后快。所以,在前期金宋两朝是打打杀杀的闹了好一阵子。后来金国人发现自己一时是灭不了这个小朝廷的,而这时宋高宗的地位也渐渐稳固了,再不必羞答答的表示自己的“和平愿景”。

到这里似乎可以进入人们熟悉的主题了—那就是八百多年来在这位君王世界里最为后世诘责、叹息和痛恨的两个议题:和与战,忠与奸。

小时候接触的第一本书就是《说岳全传》—一本章回体演义性质的小说,具体的样子记不得太清了。因为那时没读书,是爷爷一回一回说给我听的。在这本书里—知道了那个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英雄—岳飞。

谈宋高宗,就绕不过岳飞—绕不过岳飞的为人、功业以及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

几百年来,岳飞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历史上有两个这样的武将对我们的历史产生过这般影响,一个是关羽,一个就是岳飞。关羽取义,岳飞取忠。不管王朝怎样变迁,这两个人都受到当政者的热烈追捧—而且两个人都神话了—都被封了“神”。尤其是岳飞,当年还是冤死在自己尽忠的统治者手里—这样的反差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根据史料,我们来总结一下岳飞:文武双全,不贪财,不好色,为人耿直,坚持原则,对国家和君王赤胆忠心。但也有一些小缺点,那就是有时爱使小性子,说话办事没有足够灵活性。当然瑕不掩瑜,千百年来人们敬爱岳飞,是因为他一直是站在广大被异族压迫的老百姓一边,他所从事的是一项抵抗外来侵略和民族解放的伟大工作。所以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对岳飞的“崇拜”还将延续下去。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我们了解的岳飞—一方面来自民间的众口相传,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一些史籍资料,尤其宋史。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宋史受到史学界的肯定,但是其中关于岳飞的传记资料主要来源岳珂撰写的私传《鄂王行实编年》。一般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对其祖有许多的溢美过誉的地方。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遗老吊故国山河,商妇话当年车马”。比如拿岳飞的功业来说吧,我们熟悉的朱仙镇大捷在《鄂王行实编年》之前的史料中就不曾有记载—当然我这样说也不是否定这次大捷的存在,只是存在疑问罢了。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金史—金史因为底本好,客观性更强,史学界一般认为它比宋史要好。在金史中还是一些岳飞的败绩记载,岳飞的一些战绩也没有今天我们了解的那么辉煌。还有孝宗上台不久为了北伐的需要,给岳飞平了反。但在其后不久(乾道二年)再下诏评定中兴十三处战功中(这次不用担心功绩故意被尘封吧),岳飞却榜上无名,这只说明他的杀敌功绩被拂去若干年的垢腻沉积之后,在宋朝人之前,面孔依然比较陌生。岳飞是中兴四名将里面最年轻的,也是提拔最快的,而且他的地位和功绩在当时就受到了肯定,我想这些大家都是没有异议的。写这些话,想说明的是即使我们非常尊敬这位爱国将领,但我们也无须把他的功业无限的夸大—因为岳飞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地位和战绩,而在于他那足可以穿越历史长空,流芳千古的节操和铮铮铁骨。

应该说,宋高宗于岳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岳飞是在常年的抵抗作战中,被宋高宗所赏识,并一步一步从一个中低级军官提拔为位高权重的高级将领。我们看到,自建炎四年(即绍兴元年)岳飞第一次见高宗,到绍兴六年的这段时间,宋高宗与岳飞的关系都很融洽,是君臣两人关系史上的黄金期。其后宋高宗就慢慢对岳飞心生不满,直至最后下定决心除掉他。其间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关系的破裂—或者说是高宗对岳飞的印象急转直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