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人的思考:我朝国运是如何延续的?

 星河岁月 2023-08-0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中兴,指王朝由衰微而复兴的过程。中国历史上称为“中兴”的时期有很多,如周朝宣王中兴、汉朝光武中兴、唐朝元和中兴、明朝弘治中兴、清朝同治中兴。史学界一般将南宋前四位皇帝——高宗、孝宗、光宗和宁宗称为南宋前期,也称作北宋灭亡后的“中兴”时期。以此为内容的史书不在少数。《中兴两朝编年纲目》便是一部记载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的纲目体史书。

图片
宋高宗赵构
图片
宋孝宗赵昚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成为金朝俘虏。康王赵构在钦宗诸子中原本排位靠后,无缘帝位,却因金兵南下时不在都城而得以逃脱。他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即宋高宗。高宗对金朝一味求和,多次南逃,最终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并于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朝达成和议,对金称臣,保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再次入侵,宋高宗打算退位。他本有一幼子,但因兵变病亡,因此绝嗣。此时由于宋太宗一脉的近支宗室都被俘虏,所以就于次年禅位于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即宋孝宗。孝宗锐意恢复,他为岳飞等恢复名誉,并启用主战派官员对外作战,于隆兴二年(1164)与金朝重新签订和议,由称臣改称叔侄关系。对内则采取了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等一些列措施。由此形成了南宋相对康宁富庶的时期,史称“乾(道)淳(熙)之治”,南宋的中兴局面由此形成。《中兴两朝编年纲目》记载了高宗朝在内忧外患下稳固政权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孝宗朝在改革后逐渐呈现的国泰民安景象。此书不仅内容精彩,而且所采用的“纲目体”体例,相较于传统编年体,也便于读者阅读。
图片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南宋时期对史书的体裁有多种创新,“纲目体”就是对编年体的发展,这种体例最先由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创立。“纲目”指大纲和细目。大字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字数少,重点突出;下面使用双行小字进行补充说明,或详记前因后果,或记述相关联的事件。如卷十五载乾道四年“李焘上《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事下,另记了十一年“熊克上《九朝通略》”及十二年王偁(当作“王称”)“上《东都事略》”两件事。编年体中时间跨度长的事件往往被割裂,而纲目体进行改良后,可使读者在阅读某一事时,不劳翻阅,就可尽知原委或触类旁通。

图片

国家图书馆藏清影宋抄本《中兴两朝编年纲目》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作者陈均是南宋时人,他广泛搜集资料,先撰写了北宋九朝的纲目体史书,今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这本书于端平初奉旨进呈后,朝廷特授他官职,但他并没有接受,而是继续致力于撰写中兴时期的历史,遂成此书,可见陈均对纂修当代史的热忱。由于陈均出入当世名流之门,搜罗到不少故老轶事,故《编年纲目》中有不少文字是此书独有的。如卷四讨论边防利害的内容中,有关论海道、巴蜀道约三百字;卷十中有篇一百余字奏疏,谈到应该褒奖出使金国的忠义之士;卷十五收录了宰相龚茂良的一篇奏状,要求孝宗对是战是和当机立断,有二百七十余字。这些内容展示了南宋朝廷对内恢复安定、对外边备策略等国策。

陈均及其所撰《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并非个例。在亡国与中兴双重话语主导下,南宋史学家撰写现当代史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以高宗、孝宗、光宗和宁宗四朝为主体内容的史书,而其中记载高宗朝的尤多。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匡义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图片
图片

南宋

宋高宗赵构

宋孝宗赵昚

宋光宗赵敦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仅记高宗一朝三十六年历史,就有二百卷之多,是记载此段历史中最重要最详尽的一部。他还写有记中兴四朝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典章制度为主,是“南渡以后,野史之最详者”(陈振孙)。
同为记载高宗一朝,熊克《中兴小历》仅有四十卷,篇幅虽小,却比《系年要录》成书早了二十年,亦有重要价值。赵甡之《中兴遗史》重于记军中事,所记除高宗外,还记录了宋钦宗靖康年间的历史。署名刘时举撰《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记四朝历史,其中高宗朝占到一半的篇幅。而成书于宋末元初的《宋史全文》,记述范围自宋太祖,下迄宋理宗。虽非专记中兴事,然全书记述的三百余年间事中,高宗、孝宗两朝六十余年占据了将近一半的篇幅。

图片

《中兴遗史辑校》


图片

《宋史全文》

也有专讲光宗、宁宗两朝历史的,如南宋佚名编《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其所“续编”的“两朝”,就是指《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的高、孝两朝。

对中兴历史的重视,还反映在科举考试中。《增入名儒讲义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就是为考试编撰的参考书。圣政记本是记录帝王政绩的一种史书。今本《两朝圣政》在官修高、孝两朝圣政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加入了史官的议论和《系年要录》等其他史书,这就是所谓的“增入名儒讲义”。这本书为举子科考提供策论内容,体现出高、孝两朝的政策在南宋科考中的重要性。

图片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辑校》

可以说,在南宋前期,形成了继北宋中期后史学兴盛的又一高峰。北宋亡国的悲惨现实自然是形成这一局面的痛切原因。“靖康之祸,古未有也”,不论官宦还是平民都“伤时感事,忠愤所激,据所闻见,笔而为记录者无虑数百家”(徐梦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官方对于私人修史态度的转变。
北宋后期形成了一股对史学打压的思潮。作为新党党魁的王安石认为,三代以下史官难以做到对历史书写的客观公正,故而对历史记载秉持一种大胆的怀疑态度,推崇经学。而旧党领袖司马光却是重视历史的,他耗时十九年主编了《资治通鉴》,目的就是通过历史总结治理国家之道。王安石“尊经抑史”的学术倾向在哲宗、徽宗时很快便异化为新党打击旧党的意识形态,神宗亲自赐名的《资治通鉴》都差点被禁毁。这一现象造成了北宋后期史学荒芜的情况。到了南宋前期,官方态度有所转变,北宋神、哲、徽、钦四朝实录、国史以及南宋高、孝、光宗实录相继修成。私家修史也随之恢复,先后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

图片

《资治通鉴》标点本
南宋前期,宋、金和战是关系家国存亡的大事,诸臣对是攻是守争论不休,记载这一内容的史书也层出不穷,《三朝北盟会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该书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交涉史事,对宋代抗金和金人制度风习等,提供了较详细的资料。
南宋将领的文集、事迹也陆续汇编成册。孝宗时,岳飞得以恢复名誉,他的后人便开始搜集有关史料。其孙岳珂编成《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和《续编》三十卷,是现存最重要、最详尽的记录岳飞事迹的史籍,其中多有《三朝北盟会编》和《系年要录》中未见内容。同为抗金名将的李纲,其文集也陆续由其后人汇编。
图片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
陈均撰写《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由于是当代人写当代事,所以不敢对当时的国政直接褒贬。但他在书中大量收录主战派如李纲、宗泽、张浚、王十朋的言论。卷十四收录了张浚的一道奏疏,谈到他多次上奏反对遣使议和,而这道奏疏仅载于此书中。陈均通过这种方式表明了自己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的政治倾向。
《编年纲目》采用纲目体体例,以三十余万字篇幅呈现中兴高宗、孝宗历史,叙事简明扼要,可谓是一部成功的著作,也是南宋前期史学兴盛的一个缩影。对宋代历史特别是南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此书当是必读书。

图片

南宋人记录宋高宗、宋孝宗两朝的纲目体史书,研究南宋历史必读史料。

图片

点书影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南宋]陈均 撰  孔学 点校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6050-5
115.00元

内容简介

本次整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的宋刻元修本和清影宋抄本为底本(其中卷一至卷七、卷一二至卷一四为宋刻元修本),以清影宋抄本、张蓉镜跋道光抄本参校,并参考其他官私史书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全文》《宋史》及笔记文集等文献进行校勘,纠正原书诸多谬误。并附有陈均墓志铭、书目题跋等附录,便于读者学习利用。

作者简介

(一)原作者

陈均,字平甫,号纯斋、云岩,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曾为太学生。其博览群书,删繁撮要,以纲目体著《皇朝编年举要备要》、《中兴两朝编年纲目》,起宋太祖,迄孝宗。

(二)整理者

孔学,一九六三年生,河南省遂平县人,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史学及文献。整理有《皇宋中兴两朝圣政辑校》、《王安石日录辑校》等书。

内页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