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闽东志丨那些年看过的木偶戏,你可还记得?

 高山仙人掌 2015-05-31




“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闽东北民间流传着这句民谣,道出了屏南民间戏曲的历史状况与广泛影响。屏南素有“中国民间戏曲之乡”、“民间戏剧博物馆”美称,可谓实至名归。



图片来源:白水洋网


历经沉浮的命运


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是宋元傀儡戏的余绪。明朝末年从浙江传入,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发展最为迅速。当时,全县有棠口、安溪、孔源、熙岭、圪头、周地、降龙、路下、谢坑等7个乡镇19个村都办有提线木偶戏班。现仅剩少量班社遗留,其中的代表有降龙村寿发堂,是屏南最早的傀儡坛班之一;周地傀儡班,清乾隆年间创立,已传11代;谢坑村怀橘堂,是屏南目前极少数能坚持演出的木偶班。



图片来源:海峡社区 作者:kang.16878


2006年,四平腔系统的傀儡艺术形态——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陆绍灿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11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屏南县四平提线木偶戏作为宁德唯一代表应邀参加展示。从此,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从山旮旯,走向大都市。陆绍灿兄弟也从隐没乡间的山野村夫,变成了闻名遐迩的戏曲名人。


图片来源:海峡社区 作者:kang.16878


表演形式独特


在腔调上,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的音乐系弋阳腔戏曲声腔体系的一支,属高腔系统,唱腔、道白均有“土官话”及 “中州韵”音乐曲调主要由唱腔音乐、法事音乐、排场音乐三部分组成,其唱腔音乐中以四平戏曲牌为主,是闽剧、京剧的源头之一。


在表演剧目上,为章回式传统说唱本,有《隋唐演义》、《三国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等。



图片来源:海峡社区 作者:kang.16878

在行当上,保持着较古老的傀儡艺术体制。偶身有三十六身,取‘三十六天罡’之义,舞台由18根竹子围成,叫十八罗汉,舞台具有神性。


在角色上,提线木偶戏仅两人参加演出,前台一个人表演提线,并包揽木偶所有角色做、唱、念,需要极好的记忆力;后台一人操作鼓、板、锣、铙、钹等5种乐器。至今,岭下乡谢坑村、寿山乡降龙村、棠口乡孔源村等木偶戏班仍沿袭四平戏不变,保存着许多宋元间悬丝傀儡的文化韵味和明代四平腔的声腔特色。


图片来源:海峡社区 作者:kang.16878


宗教色彩浓厚


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与众不同,特色鲜明。它以班社形式存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个戏班都尊奉道教闾山祖师,又同时信奉梨园教。每个艺人均有法名,偶班有坛号。木偶艺人为道士,被尊称为“先生”。从宗教文化内蕴看,其宗教功用已超出一般戏剧。因此,屏南旧俗中,凡遇人戏班、木偶戏班同场地演出,人戏班都要先拜“木偶老爷”;木偶戏没有开场,其它戏不敢响锣,木偶班未歇锣,别的戏不敢先收场。


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在演戏市场上,保持着原生态。农村人的许愿、还愿,小孩“过关”、老人过世“做大夜”,都要邀请“先生”做法事。以祈求安康、家族兴旺、驱邪避鬼;在表演艺术上,保存了宋元以来提线木偶戏的余绪。线只有7根,又叫“金钱傀儡”,非常古老,早间仍叫“傀儡戏”



图片来源:海峡社区 作者:kang.16878


面临诸多困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活了一方文化。戏曲需要区域环境、区域文化来承载。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地方戏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四平提线木偶如何求得生存,前途堪忧,困难重重。


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面临生存、传承、保护、发展等诸多难题。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之所以能传承数百年,它有原生态的生存法则,“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它有原生态的环境,包括原生态的语言、信仰、民俗等。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艺术离开了生存的土壤,离开了生存的环境,失去了受众,就会逐步消失。谢坑村的四平提线木偶戏,也只能在屏南、政和、建瓯这些“说老贾话”的地方表演、生存。


图片来源:海峡社区 作者:kang.16878


四平木偶和其它艺术一样,巅峰之后,就是没落;要发扬,不要光大。


编辑整理 :土豆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