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江海寄余生书馆 2015-06-01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高清大图  放大观赏细节)

1355 元代 净慈寺平山处林禅师题赞

重要文化財  规格:92.6 x 48.9 cm

京都国立博物馆  A254   隆日编译

   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何处起人烟,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寻盛禅师兰若》诗一首。根据晚年住在净慈寺的元代禅僧平山处林禅师所题写的这首画赞可知,本作大约是至正年间中期(1355年)的作品。画中的景致与笔触皆相当粗放,充分的表达了画家胸中的山水意趣,从本作的画风来看,已经从宋代客观的山水画风转向表达胸中山水的写意式风格。

    刘长卿的这首诗表现了深山中的主人公由往昔的红颜少年到白发老僧的今昔变化;在荒芜人烟的深山旷野中,行人之道的阡陌完全被秋草黄花所覆盖,可见其已久无人迹,无处可见人烟。一位修行的僧人在此一生,默默的老去,只有饱经霜雪的古松曾见过禅师少年时的容貌。这种今昔变化的对比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令人深思,值得回味。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在这幅图中,净慈寺的元代禅僧平山处林禅师将“山僧独在山中老”改动了一个字,即“山深独在山中老”。一字之改动,似乎与此画更相应,更广义。在罕无人迹的深山寒林中,有一樵夫正艰难的行走在归家的途中,故此图为《寒林归樵图》。只要是住在此深山之人,都将如此在深山中孤独的老去,并非只有“山僧独在山中老”。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延伸阅读】 

    杭州净慈寺平山处林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慈平山处林禅师,湖州道场及庵信禅师之法嗣,俗姓王,本郡仁和人。处林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后辞母游方参学。其母精心地为他准备了行装。可是出门没有几天,处林禅师便垂着头回来了。
  他的母亲告诫他说:大凡学道,当持不退转心,何趦趄(zi ju,欲进不前)乃尔耶!
  处林禅师听了,非常惭愧,于是痛自警策,前往金华,参礼及庵信禅师。

  信禅师一见,知是法器,默而器之,于是留他住在侍者寮。
  自从来到信禅师座下,处林禅师用功非常精进,朝夕请益,不曾懈怠。
  一天晚上,处林禅师入室请益。  
  临别时,信禅师撚好纸卷,沁上膏油,以当蜡烛,然后点着,问处林禅师道:龙潭吹灭,汝作么生?
  [此处,信禅师借用了龙潭崇信禅师点化德山禅师之公案。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一天晚上,宣鉴禅师侍立次,龙潭禅师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于是宣鉴禅师向龙潭禅师道了一声珍重,便往外走。脚刚踏出门,却又缩回来了,说道:外面黑。龙潭禅师于是点了一支纸烛,递给宣禅师。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龙潭禅师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就在这当下,宣鉴禅师豁然大悟,连忙伏身礼拜。龙潭禅师问:子见个甚么?宣鉴禅师道: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处林禅师正要开口答话,信禅师急忙用手掩住他的嘴。
  处林禅师当下便从此悟入。
  信禅师后来移住湖州道场寺,处林禅师亦随而前往,奉命管理藏经阁。
  不久,处林禅师又奉命分座说法。其机辩竞发,如倾江河,令众钦伏。信禅师圆寂后,处林禅师遂前往仰山,依虚谷希陵禅师,为第二座。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元代高僧 <wbr>净慈平山处林禅师墨宝真迹《寒林归樵图》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