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学习意义和方法

 风歌一曲 2015-06-01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看到的连绵不断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丰富而辉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迈向灿烂的明天的起点。今天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祖先们所创造的辉煌,首先要读懂记载中华文明的历史典籍。而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是用古代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因此,古代汉语就是我们解剖历史典籍的一把钥匙。因此,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性质就是一门工具课,一门打开古代文明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作为工具课的性质,要求我们应该将系统的古代语言文字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古代典籍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学习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分析研究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因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对高等学校文史哲等专业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是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更是义不容辞的。古代汉语也成为高等学校开设的必修的骨干课程之一。

古代汉语,是汉民族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汉族在汉代以前多称华夏民族,汉语也称为雅语、夏语、华夏语等。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汉语是包括汉代以前的华夏语言的,虽然当时并没有叫汉语,但是我们习惯用汉语来代替其他称呼。汉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语言文字的诸多方面。习惯上把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叫古代汉语。现在通过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更加倾向于进行深入的划分。汉语也被划分为几个大的阶段,最流行的就是四分法:第一个阶段是上古汉语,包括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又可细分为远古汉语与上古汉语,远古汉语或前期上古汉语即殷商时期汉语,上古汉语即周秦两汉);第二个阶段是中古汉语,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语;第三个阶段是近代汉语(又称近古汉语),包括晚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运动以前)时期时期的汉语(其中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汉语为前期现代汉语,有的归入现代汉语);第四个阶段是现代汉语,包括五四运动以后到现在的汉语。

古代汉语主要通过古代典籍而流传,我们讨论的古代汉语主要是它的书面语形式。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沿用模仿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前者如《论语》、《诗经》,是典型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后者如唐宋时期的传奇、变文、宋代平话和后世的话本小说以及大多数明清小说里的语言,是有代表性的古白话。

(一)广义上看,“五四”以前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也可以说,古代以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叫古代汉语,因为古人的口语我们今天已无从听到,能接触到的只是古代语言的书面形式。

(二)狭义上看,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大致包括两个系统,即文言文和古白话。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古代汉语则指文言文所用的语言。

文言大抵上反映了先秦至汉代汉族语言的实际状况。从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民族交融与语言的影响,六朝以后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古白话。文言在东汉以后实际上已经与口语脱离,已不能反映当时口语的实际状况,而成为一种只是书面形式的通用语言,此后的人们却一直使用这种书面语来记录他们所创造的历史和文化。这样一来,上古汉语中所使用的词汇、语音、语法等要素,也就一直延续下来,这就给后世的人们阅读用这种书面语书写的古代典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主要就是学习保存在文言里的各种语言要素。至于古白话,由于它的时代相对较近,与后世语言的差别不是很大,阅读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不是古代汉语这门课程学习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而是近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古代汉语学习内容

古代汉语的内容很丰富,归结起来可分为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几个主要方面。此外,还有修辞、文体、古书注解、诗词格律等内容。20世纪早期,讲授古代汉语,称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基本上沿袭20世纪早期的做法。改革后,大多数高等学校多采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教材,分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或者采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内容更精简。有的学校采用许嘉璐、荆贵生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或者采用自编的《古代汉语》教材。由于教学课时的减少,教学内容大幅度删减,有的只讲知识通论,有的只讲文选。

三、古代汉语学习的意义:

1、古文教学的需要。古文教学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才能对注释加以解释、补充和订正。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教学中,“不毛”往往被讲成“不生草木”,而说西南地区不生草木是不符合当时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公羊传》:“锡之不毛之地。”何休注:“不生五谷曰不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是。” 由此看来,“不毛”应该讲成“不长庄稼”。

2、古籍阅读和整理的需要。中国拥有众多的古籍,继承并发扬古代文化是现代中国人一项重要任务,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带有古典意味的语言,所以,古代汉语的知识与修养就具有一定的意义了。例如古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不顾”一词,一本写作“不愿”。“不顾归”是指不再考虑回家,“不愿归”是指不愿意回家。其实,“顾”在中古时期常有“返、还”之义。例如梁刘遵《度关山》:“行人思顾返,道别且徘徊。”陶潜《咏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廷。”

3、学习现代汉语和理解方言的需要。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中发展过来的,对古代汉语有继承,也有变化,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掌握。另外,现代汉语中的方言是古代汉语的遗留,要理解、研究方言必须借助古代汉语这个工具。例如“挺尸”一词在四川方言是“睡觉”之义,这是古代汉语的遗留,如《红楼梦》44回:“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

四、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旧时代的人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死记硬背文言文,一般不讲授系统的理论。这种方法,有它不科学的一面,即所学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但也有它有益的方面,即文言文基础扎实,所掌握的材料丰富,且可以终身受益。

20世纪初期,在大学里开始比较系统地讲授古代汉语的系统理论知识。这种做法,有它好的一面,使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古代的语言现象;但也有不足之处,即阅读的文言文相对比较少,文献资料掌握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型的学习方法,即既有古代汉语理论方面的学习,又阅读大量的文言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从而打下扎实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具体说来,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知识是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另一方面,阅读大量的文言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后者更是学好前者的基础。因此学习古代汉语时,应该在一年的时间里,一要系统学习掌握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做到基本能够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解释古代的语言现象;二要阅读大量的文言作品,做到能背诵100篇中等程度的文言文,100首诗歌,100首词曲。

古代汉语教学时,既注重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努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又强调学生在课后加强自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一方面阅读大量的文言文,掌握一定的文献资料。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对古代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给予关注和研究。去其糟粕,扬其精华,在继承中求发展,为更好地建设现代科学文化作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