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钩沉:杨贵妃的死与他的一步失误有关

 mxb08 2015-06-01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杨贵妃就是在安史之乱中自缢身亡的。其实,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可以避免的,早在安禄山起家之前,就有人看出了他有不仁之心,曾劝唐玄宗杀掉安禄山,但玄宗不忍,结果却是将自己的掘墓人、反对者给保护下来,并让他一步步做大做强。

这个有预见的人就是著名诗人、政治家张九龄。

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特意派遣安禄山入京奏事,让他增加见识,熟悉朝廷规矩和朝廷大臣。然而,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张守珪的这番良苦用心,却成了安禄山生命中的一道巨大的坎。

第一次见到安禄山,张九龄上下打量这位满脸胡茬、身材魁伟、皮肤白皙的胡人,在其貌似恭敬的陈述中,张九龄感到莫名的诡异,和安禄山的对话中,他捕捉到了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神色,隐约涌出一种不祥之兆,觉得此人绝非善良之辈,一旦得志,便是那种嚣张叛逆之徒,全然不可重用。张九龄看到安禄山,邹邹眉头,觉得这个青年人,满身都是一股桀骜之气。一般人看到宰相接见,或者是一脸谄媚,或者是全身颤抖。可是安禄山呢?鞠躬行礼之后傲然站立,似乎张九龄就是一个小吏一般。

张九龄看了张守圭的奏折,放下了。奏折上都是一些惯常公事,张九龄对这个送公文的安禄山比较感兴趣。于是,张九龄就和安禄山唠起了家常。安禄山回答非常简洁,当听到安禄山说起自己四个人就擒杀契丹四十人的时候,张九龄仔细观看安禄山的脸色,竟然没有一丝的变化。一般人在讲述自己光辉历史的时候,难免会有压抑不住的兴奋和骄傲,可是安禄山没有。

张九龄就觉得安禄山这个人太可怕了。等到安禄山退下之后,张九龄就和朝中另外一位宰相裴光庭说:安禄山心思缜密,胸有城府,以后保不定会祸乱幽州。  


开元二十四年,安静不到二年的奚、契丹,又开始在边境蠢蠢欲动,掠杀边民,抢夺牛羊,张守珪派安禄山为平卢讨击使、左骁骑将军,征讨奚和契丹。安禄山率领三万大军征讨契丹,可是安禄山竟然战败了。过去的胜利让安禄山产生了轻敌思想,急于求成。他率领大部骑兵,贸然挺进,结果吃了个大败仗,损失惨重。安禄山闯的祸太大,张守珪素来以治军威严闻名,安禄山大败而归,罪当斩首。到这份上,就是养子也不能例外。可是张守珪爱才,不忍马上行刑。他苦苦想出个办法,把安禄山的案子上奏朝廷,请皇上来裁决。张守珪心中暗暗希望唐玄宗会记住安禄山以往的赫赫战功,网开一面,赦其戴罪立功。

安禄山也没有坐在大牢等死,而是派史思明带着多年来积攒的无数珍宝,到处活动,竟然联络上一位唐玄宗身边的宦官。贿赂到了唐玄宗身边,此时玄宗又记起了安禄山以往的功绩,下令免其一死,褫夺军职,留在军中戴罪立功。


张九龄急了,他坚持要执行军法,战败按律当斩,向唐玄宗抗奏。并进一步说起当年自己看到安禄山的种种感受,特别是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唐玄宗一听哈哈大笑。玄宗治国多年,自认为天下太平,哪里会觉得以后国家会混乱。就说:“爱卿不必多虑,叛乱一事多发生在朝政混乱,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刻,可是现在国富民强,百姓安康,就算是安禄山有心谋反,谁又会追随他呢?”张九龄还要强谏,唐玄宗就有些厌恶了。

于是,安禄山再次逃过大劫。张九龄离开了相位,大难不死的安禄山后来平步青云,成为皇帝宠信红人,并逐渐积累自己的实力,终于成功起兵,将老皇帝唐玄宗赶出长安,杀死贵妃,流落西南。


如果,张九龄将安禄山及早处死,大唐的江山不会因为安史之乱而陡然坠落成人间地狱;大唐玄宗皇帝依旧会和贵妃上演传奇爱情故事;

可惜的是,历史不容假设。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独播频道:CCTV-10

首播时间:每天11: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