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初中生物复习中巧用语文训练方法

 溪枫典藏图书馆 2015-06-02
 本帖最后由 往来无白 于 2015-4-24 16:07 编辑

语文训练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若干应用


安陆市教研室   丁兴坤


一、“囊”字的警示


回顾近几年的孝感中考生物题,2009年由20分增加至30分,这是一个进步;2013年中考生物的总分30分保持不变,改为20分单选题加上10分填空题,这又是一个进步,因为相对于选择题,填空题能够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表达水平和思维质量。2014年中考结束,不少学生反映在填写“肾小囊”的空白时,其中的“囊”字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心里想得到,手下写不出,这样的失分真的非常可惜!


这就是学生在考试中不能精确表达的问题,类似的失分现象在其他学科也可能出现,属于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种。这说明我们的基础训练还存在某些漏洞,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囊”字是个繁字,笔画数多达22笔,学生写不出来看似情有可原,但教学中缺乏针对性训练却是根本原因。复习教学中只有做到查缺补漏,考试中才有可能实现“颗粒归仓”。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十分容易,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策略上找出路。应对诸如“囊”字写法之类的训练,语文学科有一些很成熟的方法,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二、听写训练


语文学科一向比较注重语言的积累,字词读写则是语文学科常见的训练手段。听写、默写、造句、写短文是语文课中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通过听写不但能够训练学生掌握字形、理解词义,而且能直接检验学生对字形的熟悉程度。在纸笔测试的背景下,准确表达是任何学科考试都有的基本要求,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所以,听写、默写、造句、写短文等训练手段就不应该是语文学科的“专利”。试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过“肾小囊”的写字训练,学生在考场上是不是就能降低一些失分的隐患呢?事实上,带有囊字的生物专有名词并不只这一个,还有胆囊、阴囊、孢子囊、关节囊、墨囊、囊尾蚴等,何况这些专有名词在生物学科内都不算很生僻。又例如,桡骨与蛲虫是现行教材中出现过的两个词,“桡”与“蛲”是同音字,也是形近字,但不能换用。类似的,“涡虫”和“蜗牛”都是教材中提到的动物,分别是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涡”与“蜗”也不能混淆。诸如此类的难写、易错、易混的字,如果涉及课标提到的重要概念,就可以采用听写的方式进行训练,以提高掌握字形的程度和水平。值得指出的是,听写之后还可以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开展“说”的训练,例如说出对胆囊、阴囊、孢子囊、关节囊、墨囊、囊尾蚴的印象,可以检测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发现知识识记的盲点,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三、默写训练


背诵和默写是语文学科常用的训练方式,有时也是检测手段或教学目标,默写(手写)相对于背诵(口诵)要求更高一些。生物学科的填空题有时就是一种局部性的“默写”,因此,把默写“拿来”作为生物学科的训练方式有时确有必要。这种方法对训练和检测那些可用表解法“拆分”的生物学术语特别适用,比平常所用填空训练更便利,“成本”也更低廉。例如,“肾单位”是初中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这是一个典型的可以使用表解法拆分的概念,现行课标要求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径”,识记肾单位的组成是必须的。一般情况下,生物老师采用的办法大多是用填空题或识图题对学生进行记忆训练或检测,前提条件是准备好纸质材料或其他形式来显示题目。但如果用“默写”法来进行训练,就无需准备题目,老师只需给出“写出肾单位表解”的口头指令,学生在草稿纸或黑板上完成即可。这种训练方式跟学生“做试卷”比较起来,在检测记忆准确性的效果方面没有什么差别,其“经济性”就高多了。初中生物学中类似“肾单位”这样可以表解的术语还有很多,如生态因素、关节的结构、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反射弧的结构等等,多达几十条,可见这种方法的使用“市场”是比较充足的。很明显,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对某些生物学概念的自测和自检。


四、造句及短文训练


语言是信息的常用载体,学科知识必须依靠语言来记载、交流和传递,在这一点上其他学科跟语文学科别无二致。造句和写短文可以算得上语文学科训练的“家常便饭”,这样的训练方式能否用于生物学科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从教学现状来说,考试中那些需要使用句子解答的生物题目,多数情况下就是得分率低、学生感觉难的题目,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存在薄弱面,是由生物教学中相应的技能训练不到位所导致的。


生物学中的“造句”可以有别于语文学科。例如用光合作用“造句”就可以用一段话介绍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文段内不必硬性要求出现“光合作用”一词。只要不是简单地原文照抄教材,能够自己组织语言,符合语法规范,有一定的条理,反映了学生对于光合作用的“知识储备”和理解程度即可。这种训练与现行课标中刘恩山教授所提的“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的策略是相符的。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思考和练习中就安排有三处短文写作的训练,说明教材编写者对短文写作的训练方式是持肯定态度的。这里所说的短文写作大致相当于语文课中的“小作文”,这样的小作文可以与教材的综合性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细胞分化是在七年级上册靠前的章节介绍的,而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深化理解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些例证作支撑。以人体为例,教材中提到的“细胞”有好几种,如上皮细胞、血细胞、感光细胞、嗅觉细胞、成骨细胞、淋巴细胞、肌细胞等等,在具备条件的教学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人体细胞面面观》为题,写一篇短文将人体细胞作一次汇总,哪怕是对相关“细胞”作一次“罗列”,也能从一定的视角深化对“细胞分化”的理解,同时也给精读教材找到一个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又例如,现行教材中介绍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五种生理作用,限于篇幅,教材并没有对这五种生理作用的关系进行说明,在教学的一定阶段,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写一篇短文,说明五种生理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这类训练题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任务”的角度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一定的“方向”。在常规教学中很少有生物老师探索用短文写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因为设计适用这类训练题除了需要多费心思外,评判起来比其他题型(如选择题、判断题)工作量也更大一些。但是,题目设计难一点,评判难度大一点,学生答起来需要“跳起来摘桃子”这样的题目往往更有训练价值。在常规训练中如果进行了类似的训练,学生具备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对考试中的简答题之类的题目也就不在话下了。


注:本帖原为去年年底为生物主题日活动而写,在教研网上挂过两天,考虑到本资料有原创性,对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有针对性,考虑到投稿的需要,因而在教研网上挂过两天后删除了。删除后第二天,汉川市实验初中特级教师成秋新主任曾电话询问此事,我专门跟他做过解释。今天看到《孝感教育》2015年第二期在显著位置原文发表了这篇帖子,“警戒期”已解除,故重新帖上来,供有兴趣的同志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