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新课程化学总复习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许愿真 2015-06-02

 

如何才能提高新课程下的高考复习的有效性?无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复习什么”、“怎么复习”。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认识清楚,就无法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有效性。要提高复习的效率解决“复习什么”的问题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怎么复习”的问题。

一、“复习什么”

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了新课改理念,要立足于学生适用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化学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理念还要求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复习中对“复习什么”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

“复习什么”说白一点就是“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我们只有把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制订好周密的、科学的复习计划,才能避免题海战术,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复习效率。如何把握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研究考纲,选择复习内容及深广度。如:考纲中有“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这项内容,但从教材来看,特别是江苏版的教材几乎没有涉及到,但从考纲来看,我们还是要作适当的补充,但也没有必要象旧高考那样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强化练习。

第二,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对比各种版本的教材。新课程教材不仅几乎涵盖旧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还增加了选修课内容,而课时却大为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关键在于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状况,把握好复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一般说来高考的命题是以最简单的教材为依据的,所以取最简单的版本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是一种办法。比如,过氧化钠的问题,山东科技版介绍了与水、CO2的反应,人教版还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而苏教版正文中只提到了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对化学性质没有什么要求,但在单元练习与实践栏目中以信息的形式提到过有关过氧化钠的用途。显然,对过氧化钠相关内容按旧教材做大量的补充和练习是不合适的。

第三,研究高考的变化趋势,明确具体知识的价值取向,界定具体知识的整体层次要求。首先要研究新课程与旧高考的相同点。比如,近两年课改区的高考试题与旧高考一样,仍然注重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重点在考查主干知识,注重对推理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减弱对计算能力的考查,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近年来的高考的一个变化是更加注重对具体知识的价值取向,而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不再单纯是要求学生能够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最近的高考已发展为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的性质,通过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确定氧化还原产物,甚至书写化学方程式。再如,近年来技巧性高的化学计算几乎不再出现,我们可以放心地放弃这种题,技巧性高的化学计算虽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但这种复习的效能不高,因为对事物数量关系的抽象的演绎主要是数学的任务。对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试题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氮氧化物混合气体与水反应、混合液pH的综合计算等要坚决放弃。

第四、选择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例题和练习题。解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选择例题和练习题是“复习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并非越多越好,质量低劣的练习会导致复习的有效性降低,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合适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要学会放弃。

解决好“复习什么”的问题 ,我们就可以开始制订周密的、科学的复习计划。对于第一轮的复习计划,一般存在两种复习模式,一是按课本顺序进行复习,一是按知识模块进行,毕竟孰优孰劣,各有各的说法。笔者倾向于按知识模块和章节复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复习。复习从基本概念开始,再来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接下去复习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之中。这样的好处是从化学反应分类和对物质分类的新视角,来认识物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来研究物质的性质,通过元素化合价的稳定性分析物质的所具有性质、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并得到化学反应的产物(具体另文分析)。最后依次复习的是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为什么把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放在元素化合物后面复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不是可以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吗?这是最具争议的地方,笔者认为,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学到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已足以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把元素化合物放在前面复习可以与必修一的章节顺序可以保持一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跳跃性不大。物质结构和有机化学放在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是选考内容,选考内容放在最后,机动性比较大。

总之,高三复习要高效地完成,要求教师在复习前应该知识要复习什么,要多少时间,对每个阶段的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做什么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二、“怎么复习”

化学教学是引导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为了使问题简单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而按问题的大小和所花时间的多少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讲授式,讲授式是传授知识效率最好的方式,但难以发展学生能力。它一般是老师自己问自己答的方式。

第二种,启发式,启发式是设置若干个小台阶式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学生稍微思考就能回答。

第三种,探究式,探究式是设置较大的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思考,甚至经过讨论,交流才能完成的问题。

第四种,发现式,探究式设置的问题很大,学生往往需要查找资料,甚至在一节课内也不能解答一个问题,一般适合于研究性学习。

上述不同的授课方式,都是以问题为授课中心,问题的确定是提高复习有效性的关键,确定问题时要以复习内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明确价值取向、具有层次结构的问题,授课时师生活动围绕问题的发现、展开和解决进行。问题跨度、难度确定后,授课方式也就确定了。不同的问题决定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的课堂效率是不同的。目前大多数的高三复习是停留在“讲授式”和初级的“启发式”。在初级的“启发式”中,教师设置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简单,学生不经过思考都可以答得上来,上课教师追着问,学生被动地回答,这种授课方式和“讲授式”的优点是课堂容量较大,但却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不符合新课改理念和高考的能力立意思想,所以单纯采取这种方式很难取得好成绩。“探究式”的授课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课堂容量太小,单纯采取这种授课方式,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并且在复习课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于设置成问题并进行探究,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或学生已经达成的共识,就不要再占用时间进行专门的探究活动,而是要直接得出结论,比如物质的物理性质、某些化学性质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确定哪些内容要启发讲授、那些内容要直接给出、那些内容较适宜于进行探究,这是十分关键的问题。选择时主要视复习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智力水平而定。如复习气体制法时,原理适合于直接讲授,而装置适合于设置成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懂得如何选择仪器和装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药品应该放在什么仪器中,这种仪器的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如Ca(OH)2与NH4Cl制备NH3气体,为什么不能选用烧杯,为什么不能选用烧瓶,学生很快可以得出烧杯开口大,不利于收集气体,烧瓶加热时必须至少有一种液体,所以必须采用试管,由此综合得出固+固的气体发生装置,再此引发出比如固液加热型、气液加热型、甚至是气气加热型的仪器选择等复杂问题。

习题如何处理是“怎么复习”的重要组成方面。习题课介于“启发式”和“探究式”之间,它可以延伸至课后完成,这也是多数教师热衷于进行题海战术的内在原因。学生解题是必须的,但关键是我们编制的习题是否适合考纲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否有足够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纵观近两年来新课程的高考题及2008年理综试题,命题都是大幅度地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不了这种变化,使得试卷变难。很多试题似乎超出了中学范围,但所考查的学科思想、方法却丝毫没有超出中学化学范围。因此,在精选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探究时间,那种以习题代替复习,以题海要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