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游轮倾覆:弱者同处孤岛

 okxso 2015-06-02
(无界传媒 /十年砍柴) 一早醒来,就听到一条悲惨的消息:重庆一艘豪华游轮在长江中倾覆,船上载客458人且多为老年游客。

  大风大浪中,即使游轮中都是年轻力壮的人,倾覆后游客自救和被搭救的难度也很大。而这条游轮大多数都是老年游客,游客们能生还者更少。我们可以想象,几百苍颜白发的老人在船舱里,遭遇到灾难,恐怕比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还要惨——泰坦尼克号上很多人是青壮年。


  这场灾难几乎是一个隐喻:最需要保护的弱者同处在一个孤岛上。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所要面临的残酷现实。

  5月25日,河南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火灾,38位老人罹难。

  5月15日,陕西一辆旅游大巴坠崖,造成35人死亡。这辆大巴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组织老年人出游而雇佣的,死者多为老年人。

  即便有司再怎么强调安全,即便每个人再有自我保护意识,天灾人祸总是难免的。而在灾祸面前,小孩和老年人的自救能力是最差的。而现在中国已急剧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遭遇的种种灾难的概率空前增加。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决非简单用钱可以解决的。

  以所举的这三次灾难为例,能坐豪华游轮和大巴出游,能住进养老院的,自身或子女的经济状况应该不差。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社区,多是老年人聚集时,当遇到危险时,钱财又有什么用呢?

  再看看我们这个社会,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公交车上、公园里到处是银发一族。广大农村的情况更糟糕,青壮年进城务工或经商,老年人住在寂静的乡村里,他们有些人还要看管另一类弱者:未成年的孙子孙女。在许多乡村,地痞流氓公然抢夺财物老人们只能任人宰割。

  在今天的中国,存在着一个个由老人或儿童聚集在一起的孤岛。他们最需要保护,然而他们的安全条件是最差的。

  今天的老人生存状况还不是最惨的,因为正在创造财富的70后、80后在人口比例中还不低,这代人还能凑凑合合供养社会的老龄群体。而等到70后、80后衰老丧失劳动能力时,能供养他们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更小。这一代(包括我自己)的晚景将整体凄凉。

  昨天和袁凌聊天,他谈到汉水流域的山崖上有一些“老人洞”,又叫“寄死窑”。在春秋时,当地的麇国有个规矩:“老人无用”,凡是上了60岁的老人,都要被送到偏远的“寄死窑”,家人送饭三天后便不得再照料,最终让其冻饿而死。

  古代日本也曾有类似陋俗。许多地方的子女将年老的父母背到深山里扔掉,仍由其饿死。1983年上映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即以这一风俗为背景。


  (《楢山节考》剧照)

  这种人伦惨剧在养老负担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崩溃时,人类不得不做出的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谴责,有什么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遗弃老人才是常态,而像“郭巨埋儿”那样灭掉新生婴儿来节省粮食供养老人则是非常态。

  不是我危言耸听,等我们70后、80后老了后,可能真的会出现许多“老人洞”,让年迈无用的老人在里面自生自灭。

  照片来自网络。

  请关注十年砍柴公众号:kanchai3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