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美学

 雪峰读书 2015-06-02
原文地址:哲学,美学作者:春云如烟

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

“哲学这个名词在古希腊文里是“爱”和“智慧”的意思,哲学家就是“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是明智的意思。“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明智的学问。

人们要了解世界就得掌握理论,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人在世界上总要同周围的人和事物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观点,如自然观、人生观、苦乐观等。在这些“观”之中,人们又形成了对整个世界最基本的思想,这就是世界观。哲学就专门研究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即思想和存在)的关系世界上的现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是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两大大类。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生产工具等是物质的现象,思想、感情、理论、意见等是精神现象。任何哲学都首先要回答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由此产生了哲学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体系。

唯心主义认为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精神决定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在先,精神在后,物质决定精神。尽管历史上哲学流派五花八门,但它们的基本观点都不外这两大关系,唯心主义虽然也有合理因素,但它在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往往引导人们做愚蠢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正确地阐述了关于世界最一般的问题,这种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不仅是哲学家的事情。要想正确认识世界,都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在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

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派别之一,它在物质和精神谁先谁后的问题上认为,精神在先物质在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精神派生出来的,主观想象产生客观事物。唯心主义的“心”是指精神、思想。唯心主义就是坚持只有精神才是世界本原的哲学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图拉认为精神产生物质,现实社会不过是精神的影子,没有精神就没有物质。他认为,我们面前的桌子是桌子精神的影子,我们居住的房子是房子的精神的影子。中国北宋时,有几个和尚看到旗子被风吹动,一个说“这是风动”,另一个说“这是旗动”,第三个说“这是心动”。柏图拉和第三个和尚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的。因为他们强调精神决定物质,用主观主义想象代替客观实际,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更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人饿了,就要吃东西,总不能靠精神填饱肚子。唯心主义是头朝下,脚朝上的哲学。

产生唯心主义的思想根源有两个,一个是历史原因,另一个是社会原因。如原始人不理解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便归结为神灵的作用,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在控制着世界,只好求助神灵。这是产生唯心主义的历史原因。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直到阶级社会的出现才逐步形成。在阶级中,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脑力劳动成了统治阶级的特权,统治阶级鄙视体力劳动,夸大了精神活动的作用。这是唯心主义的社会根源。

物质第一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就是唯有物质才是世界本源的哲学理论。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都能切身体会到事物的客观存在。工人不会怀疑厂房、机器、工具存在,科学家决不怀疑科学仪器和研究对象的存在,农民也不会怀疑土地,种子和肥料的存在。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不管人们认识不认识它,喜欢不喜欢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唯物主义还认为,物质在先,精神在后,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精神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产物。人们的感觉、思想、各门科学的定义、公式等都是物质的反应。人们的认识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唯物主义观点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美在人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是美,并非人人都能回答。从美的本质上讲,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美是能愉悦身心的形象;美是反映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形象。

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凡是美,都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感知,都是通过他们各自的形象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中的美,如文明行为、漂亮服饰,崇高思想等,也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方式、和结果之中。艺术美更富于形象性,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电影等,只有通过鲜明生动的具体形象,才能使人感受到美的意境。

美是能使人能愉悦身心的形象。并不是一切形象都是美的,丑的形象只会使人厌恶。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形象,才是美的。当人们感受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的艺术之后,心里总会洋溢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心情,如幸福感、欢乐感、爱慕追求、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等,这就是美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英勇杀敌的形象,使人敬仰、振奋;相反,贪污腐化、官商结、非法敛财、聚赌嫖娼、吸毒贩毒等等形象只能使人厌恶。

美的形象反映着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能引起人的悦感。人们之所以赞美雄伟的万里长城,奇妙的金字塔,精美的工艺品等等,就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反映了人的创造,凝结着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劳动的创造,也是美的创造,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美是反映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愉悦身心的形象!

自然美和人

奔腾的大海,巍峨的山峰、咆哮的江河、险峻的三峡、高洁的青松。可爱的熊猫~~~,这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在人类产生之前没有美可言。当人类同自然发生联系时,才产生了自然美。随着人类同自然的联系增加,社会实践的扩大,自然美日益丰富。

自然美不能离开自然,但自然不等于自然美。自然美也依赖于人和社会,它既有自然本身固有的颜色、形状、声音、质料特性,又有社会生活所赋予的意义,挺拔的松柏喻示人的高风亮节,宽广的大海象征广阔的胸怀,雄伟的高山寄寓着坚定雄键~~~,任何事物的美都不能离开特定的自然属性,也不能离开人们的生活。

自然美千姿百态,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美和未经加工改造的自然美。阡陌纵横的田野,茁壮成长的农作物,笔直坦荡的马路,人工栽培的花木等,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美,它们显示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是自然美的基本方面。太阳、飞雪、彩虹等的美,是未经加工改造的自然美,这些自然物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成为审美对象。自然美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性格,激发爱国热情,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人和人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在各种美的形态和美的事物中,人是最美的。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部分。外在美指的是人的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内在美指人的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内在美要通过外在美来表现,外在美要受到内在美的制约,人的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在人的美中,最重要的是内在美,即心灵美。中国古代把心灵美称为“内秀”、“慧中”。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国大诗人海涅说:“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一个美丽的心灵,要具备远大的理想、科学的思想、丰富的知识、纯洁的感情、高尚上的道德和正直的人格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真正爱美的人,总是首先塑造自己的心灵!

反映事物本质——理性认识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一任务是在理性认识阶段完成的。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细胞”,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点、一般特性的反映。“植物”这个概念是对农作物、花草、树木等的共性所做的概括,它舍弃了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反映了它们共有的特性。判断是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它以概念为基础,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等问题作出回答。最简单的判断由两个概念组成。如“树是植物”这个判断,就是由联系词“是”将“树”与“植物”这两个概念联结而成。复杂的判断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概念组成,如“农作物和树都是植物”的判断。推理由一系列判断组成,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由已知推出未知,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推理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人类思维的创造性,他可以总结过去和预测未来。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要勤于思考,开动大脑这个“思维”的“机器”。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平时遇事说的“让我想一想”,就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差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认识也就没有止境。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实践既有相符合、一致的一面,又有不符合、不一致的一面;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总是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确定的界线。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的符合、一致。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脱离、分裂。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它们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真理,就没有谬误;没有谬误也就显不出真理。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这是因为,任何真理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认识,在平面空间范围内是真理,在弯曲空间范围内就成了谬误。因为在弯曲空间内“三角形内角之和不等于180度”可见,真理只要跨出自己的范围,哪怕只有一步,也会变为谬误。任何真理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范围。

在整个人类认识过程中,在个人的全部认识过程中,要做到主观和客观完全符合,一致,那是不可能的。谬误总是难免的。拉丁谚语说:“错误人人都会犯,坚持错误是笨蛋。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有了错误立即就改正,”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就能够避免犯大错误。

从生活美到艺术美

艺术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人们需要艺术美。艺术美体现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中。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美植根于生活,它是生活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反映。生活中的美是自然形态的美,它依附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艺术美则是观念形态的美。人们对生活美的感受和追求,用语言、声音、色彩、形体等物质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徐悲鸿画的栩栩如生的奔马,是无数真马的高度概括,嘶鸣奔腾的雄姿,反映了画家高昂的精神面貌。艺术家总是现在生活中寻找美,然后创造出艺术美。

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这是因为:第一,生活美容易消失。美丽的鲜花总要凋谢,画家笔下的鲜花永葆美丽。海市蜃楼转眼即逝,能观赏的人不多,但人们阅读作家对它的描绘,就可领略这一自然美景。其次,生活美往往是粗糙的,它常常伴随许多不美的、丑的或偶然的东西。如公园的美难免伴有枯枝败叶、废纸杂物,英雄的美也难免与缺点,错误相连。艺术美则是对生活美的再创造,它舍弃了与美无关的东西,突出体现生活美。再次,生活美往往比较分散,艺术美则把分散在生活中的美集中起来,使它更加鲜明突出。我们去游览名胜古迹,风光秀美的景区,大多很分散,但你在忘忧朋友的博客里会看到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生活美。

艺术作品应该反映生活美,但并不是所有艺术作品都是美的,凡是脱离生活的作品不能成为艺术美。艺术可以影响生活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鼓舞人们为实现美的理想而奋斗!

审美心理

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人惊魂落魄,生怕葬身鱼腹,有人感叹大海的胸怀、奔腾的生活、个人渺小···,这种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是人的审美心里不同的结果。审美心里条件主要包括想象、移情和心里距离。

审美想象是把记忆中的材料进行改造,组合成新的东西。欣赏者只有通过想象,才可能真正感受并丰富对象的美。人们面对审美对象,往往会引起对一个或另一些事物的联想。例如,人们常常赞美盛开的桃花像灿烂的云霞,素馨的杏花像白雪,飘舞的柳絮似绒毛,还有鹅毛大雪、牛毛细细雨等等。这些美感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发挥了想象的作用,通过别的事物来赞美审美对象。

移情是把自己的感情附会在客观事物上面,使客观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成为的某种情绪和性格的象征。山水花草、鸟兽鱼虫,这些自然物没有人性,可是,当人们怀着某种心情去看它们时,它们似乎又通了人性,有了感情,人和自然物之间产生了情感交流。比如,人在哀伤悲恸时,眼里的花草也“含怨带恨”;人们在愉快喜悦时,则山也笑来水也笑。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化景物为情思,使自然物染上感情色彩的描绘极为常见。移情于花木的,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移情移情于禽鸟的,如“隔花啼鸟唤行人”(欧阳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等等。

人们在欣赏审美对象时,总是有所选择,有取舍,只注意某些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那些被忽略的方面与人的注意中心,就形成了审美的心里距离。例如,人们观赏芭蕾舞表演,当看到女舞蹈家用足尖直立并接连不断不断地转圈时,会产生美感;如果想到女演员足尖隐痛,并担心她发生意外,就不可能进行审美的观赏。深山遇虎,老虎对人构成生命威胁,人们这时不会欣赏虎皮花纹的美,观赏老虎只有到动物园去才行。因此,人们只有保持一定心里距离,集中注意客观事物美的方面,而忽略与美无关的其它方面,才能获得美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