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村创客”:挥别城市的繁华,再造你我的”乡愁“

 haosunzhe 2015-06-02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田园,是许多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一个院落、一座庙堂、一方戏台……它们不仅是中国珍贵的建筑基因库,更是人们心灵深处乡愁的寄托。不过,时代的变迁,让越来越多古老的村落日渐破败、传承丢失。如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挥别城市的繁华再次回到乡村,用知识和智慧再造故乡,他们被称作“古村创客”。


“筑峰建岭”那些事儿


1998年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陈江峰,如今在上海开设了设计工作室。他的祖籍是山西省昔阳县界都乡长岭村——一个曾有寺庙、祠堂、票号、镖局、戏班,出过拔贡的古老村庄。13岁以前,陈江峰在长岭村生活,经常听长辈讲祖先的传奇故事,也接受了不少传统教育。


“长大以后,每次回到村里都是满满的情、满满的爱。因为大学学的是建筑学专业,更让我觉得幼年时的老家是那么美。不过,随着进城的人越来越多,古村风貌越来越堪忧,建筑破败、文化断档,每次回去我都感觉心情沉重。”陈江峰说。


陈江峰强烈地感到要为长岭村做点事情。2009年,当自己的事业有一定起色时,他和两名同乡商定共同出资为村里办庙会、唱一台大戏,让村民热闹一下。那时的长岭村已有20多年没有办过传统庙会了。


“村里过节一样的气氛、父老乡亲由衷的笑容,让我深深感到大家对这种活动的强烈渴望、对传统的深深眷恋。闭幕晚会上,我们20多个小学同学一起在台上唱《小草》,台下的人都跟着我们一起唱起来。当时的那个场景,现在想起来仍让我感动得掉泪。”陈江峰说。


庙会、大戏的成功,让陈江峰保护古村文化的个人情怀演化成村民的集体意识。


在村长劝说下,陈江峰牵头召集全村的父老乡亲,集资修缮了破败不堪的关武庙,出版了《古村长岭》一书,又整修了村里的革命烈士纪念室。在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2014年长岭村开始申报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得到当地政府支持。


如今,村民盼望陈江峰回来带领他们一起建设长岭村,陈江峰也决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故乡建设。


“古村落保护是一件‘筑峰建岭’的事,只有筑人心、筑精神、筑文化,才能建设施、建生活、建美丽乡村。让古村落的明天更美好,让中华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这个事情我们义不容辞。”陈江峰说。


“中医疗法”恢复古村元气


坐落在湘南山区的潭南村,是个有600多年历史的王氏族居村。从那里走出来的王文,如今是温州的一名青年企业家,兼任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一职。工作20年来,为了心底那份浓浓的乡土情结,王文时常带着相机走访乡村,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一个个古村落的变迁。


“城里人到乡村会觉得很新鲜,但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我们不一样。现在的乡村和儿时的记忆已经越来越不是一回事了,青壮年外出务工、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乡村文化蜕变……只有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激活古村造血功能和机制,才能真正保护古村落。”王文说。


为了系统研究和探索古村落保护发展,王文出资成立了中国古村落专委会温州研究所,邀请多位特聘专家,开展试点研究。温州永嘉县岩龙古村,是“利用产业发展,打造活态古村”的试点之一。一年多时间里,他带领不同专业团队,二十余次进驻岩龙,召开座谈会、开展深度调研、进行策划规划,与村干部、县政府交流沟通。不仅对接落地政府支持项目,还就老屋使用、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恢复民俗节庆等制订方案,自费对村落土壤进行化验检测,以科学规划农业种植。此外,他们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众多古村落,提供保护发展咨询服务。


王文说,很多古村落保护过于强调短期效果,看重政绩。其实,古村落保护应当采用“中医疗法”。要对每一个古村落的症状深度挖掘梳理,循序渐进地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农业始终是农村的根,只有让村民与政府、专家、社会机构形成合力,将传统农业与新兴产业有机融合,才有可能帮助古村真正活起来。

为了让家乡更精彩,2014年从上海师大旅游学院毕业的刘立斌,回到江西萍乡成立旅游公司。他组织江西籍在外的设计人士和志愿者回家,帮助村民保护老房子,同时决定以“养生+文创+休闲度假+耕读书院+民艺民俗活化+农产品电商”模式,带领村民致富。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村是什么?乡村是永远不变的乡情乡韵。我们希望看到一个个平静、恬淡、勤劳、厚道的乡村,而不希望看到镇镇都有开发区,村村都有董事会,户户都是农家乐。”刘立斌说,“我相信,只要有越来越多像我这样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回到家乡,为父老乡亲出谋划策,农村就一定会建设得更好,城里人回来一定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创客基地”在乡间


从四川达州渠县后河村考上北京大学的汤敏,是村人眼里的“金凤凰”。大学毕业后,汤敏在城里做过好几份工作,最终决定听从内心召唤,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古村落保护与活动促进中心。目前,已吸引了全国2000名热爱古村落的志愿者参与。

“保护古村落,需要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形成合力。”汤敏说,“古村之友”立足于帮助更多热爱古村落、热心保护古村落的志愿者成为“古村创客”。他们当中有背井离乡在外打拼、无法在大城市扎根而选择回归的;有不喜欢城市生活而将视线投向古村落、想在此实现梦想的。


目前,“古村之友”在浙江桐庐和广州增城建立了两个“创客基地”,开设了创客讲堂,因地制宜探索开发产业,得到当地政府支持。汤敏认为,古村落要可持续发展,商业和公益必须并重。由此,“古村创客”也分为“公益创客”和“商业创客”两类,“公益创客”主要从事公益支教、建筑修缮、社区营造、农民培训等工作;“商业创客”的工作范围涉及民宿、旅游、手工艺、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微商等。


“古村之友”的探索刚起步,汤敏充满信心。他说:“纳入国家名录的古村落毕竟有限,如果能探索一条让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新路,形成一支庞大的‘古村创客’大军,我相信每一个古村落都会活下去,并且活得很精彩。”


“保护古村落,我们要从根本上摆脱一些习惯性认识。例如认为农业文明是过时的文明,是需要淘汰的文明。事实上,农业文明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文明。从城市回到乡村的‘古村创客’们,赋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将古老村落融入了现代文明的风景。对此,各地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让古村落成为回乡青年的‘创客基地’。”东南大学古建专家朱光亚教授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