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问私董会(上)

 老河鱼的记忆 2015-06-03

当前,私董会在中国遍地开花,但你确定你参加的是真正的私董会吗?

一时间,从南到北,各种名目的私董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好不热闹。国人很善于学习,但也常常一拥而上把一些好东西弄得面目全非。因此,很有必要在此时出来正本清源,说一说关于私董会的那些事。

一问:到底私董会是什么?

私董会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美国的一群企业家开始尝试用定期小组会议的形式群策群力,互相帮助,解决难题。最早的私董会组织叫TEC(执行官委员会),后在九十年代被收购开始商业化运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3年,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市场培育,私董会终于在中国企业家圈子中引发广泛关注。很多人在兴奋之余,不免困惑,到底什么是私董会呢?

首先,私董会是后EMBA时代企业家理想的终身学习方式,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授课或培训。在这个资讯爆炸、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企业家缺的不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明心见性的智慧。后EMBA时代,企业家学习需要从听课走向反思,从优术走向明道,从受教走向互动,从后观走向前瞻。私董会在此时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满足了这个崭新时代企业家的新需求、新动向。

私董会是帮助企业家提升事业成就和生命品质的现代道场,不是换个招牌的又一个企业家俱乐部。当下CEO面临的烦恼不是社交机会太少,而是社交活动太多,泛泛之交甚广,莫逆之交难觅。看似认识不少人,静下心来想一想,却发现真正能够交心谈心、倒倒苦水、掏心窝子讲讲真话的人不多。私董会营造了一个高度私密的安全空间,帮助企业家在其中卸下面具,袒露心声,相互帮助。于是,美妙的信任产生了,一生的挚友找到了!

私董会是创造一个智慧生发系统,不只是主持一场问题解决会议。很多体验过私董会的人,都对其解决问题的七步或八步法印象深刻。问题解决是私董会的核心模块之一,但远非全部。“私人董事”(称小组带头人为“私人董事”,简称“私董”)需要掌握一整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这一角色。我们常说,私董有三重境界:底层是主持,中层是引导,高层是修炼。

私董会是“知易行难”的苦差事,不是一夜暴富的印钞机。要建立一个能长久运营的私董会小组相当耗费心力,一组也就能容纳十几个人,会员费收入相当有限。做私董会的人如果是冲着赚快钱来的,一定无法持久。能够把私董会真正做到位的,一定是那些真正热爱它的人。

最后,私董会是“种树”,不是“放烟花”。私董会的成功不在于一时能吸引多少人来凑热闹,而在于能否找到一群对的人,组成一个对的组,在一套对的价值观指引下,持续为小组成员提供对的价值,把一棵小树苗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美国有很多私董会小组都存续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小组成员彼此成为终身的好友。他们开玩笑说,跟老婆不敢说的话,都能放到自己的小组里来说。作为这样一个小组的私董,看到此情此景,你能不感到成就他人的快乐,自助助人的幸福吗?这才是做私董会最大的收获,此外无他。
二问:私董会背后有没有理论依据?

私董会强大的“场能量”绝不是一个传说,是有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支撑的。

参加过正宗私董会的企业家都有体会,一天下来,脑子有点嗡嗡作响。我们开玩笑说“像五雷轰顶”,信息量大,反思深刻,触动灵魂。作为当天问题拥有者的企业家,我们常称之为“当事人”,往往先是昏昏然,然后是昭昭然,最后是悦悦然,有种醍醐灌顶似的顿悟后的喜悦感。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称之为“现代道场”。禅宗在历史上就有著名的“丛林制”,即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共同修炼的形式。私董会就是这种群体禅修形式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它为企业家创造了一个现代禅修的道场。

私董会的场能量从哪里来?如果把私董会比喻成一辆跑车,它的外形是共生型社区;它的发动机是彼得·圣吉和奥托·夏莫提出的U型理论;驱动的两个轮子分别是西方人提出的行动学习和东方人早就熟知的“知行合一”。

私董会是典型的社区型组织,其内无权威,亦无明确中心,整个社区不靠命令与控制驱动,而是完全依靠共识和共同价值观推动。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高度一致,是纯粹的“共生”。私董在小组中的职责是组织和协调成员,引导和提炼知识成果,而非传统的督导或讲师。

U型理论指出,在外观和行动之间,必须增加一个高质量的“内观”环节——高质量的内省和思考,把反应模式U型化,才能向正在呈现的未来学习,最终转化为“由心而发”的强有力行动。私董会正是打造了一个帮助企业家内观的道场,帮助他们从向过去学习到向未来学习转变,因为能否洞悉未来才是今日商业竞争的决胜关键。

行动学习和“知行合一”都强调,行动中的学习最深刻实用,学习中的行动最清晰有力。从某种程度上说,私董会采用的是全世界商科教育通用的案例教学法,只不过其选择的案例是在与我们同行的企业家身上正在发生的现实,而不是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案例,或者数十年前的“历史故事”。这样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其他参与讨论的企业家共鸣,更容易引发他们对自身企业问题的反思和顿悟,也更容易把讨论成果应用到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去。

释放私董会的场能量,需要我们持续且认真的努力!

三问:企业家在私董会里求什么?

私董会到底靠什么把十几个人年复一年地“黏”在一起,甚至有的小组成员会放下和市长共进晚餐的机会,专门赶来参加小组会议呢?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原来杯觥交错、酒肉之交的大圈子,热闹归热闹,但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心灵链接。只有在一个十几个人的私密小圈子里,大家才能找到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找到心灵上的安顿和精神上的依托,这就是缘。私董会就是一个创造缘的道场。一个私董会小组通常把最佳规模控制在15人左右,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研究表明,十人左右的小团队中,人与人之间最容易建立亲密无间的深度信任。

在一个社交工具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人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更远了。作为社会中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企业家们在艰难创业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崎岖道路上,常常感觉孤立无援,高处不胜寒。山呼海啸式的大课讲堂,觥筹交错的社交欢场,固然能带来一时的兴奋和荣耀,但面对难以与人言说的各种问题,彻夜难眠时,内心多么渴望有几个知心朋友能感同身受,一解心愁。一个成功的私董会小组就是要让十几个企业家彼此成为这样的朋友:来,不扯别的,让我听听你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人与人有缘,心与心有缘,智慧与智慧也需要缘。在这个时代,一个好想法和另一个好想法发生化合作用的媒介无比发达,就好像无数个大脑被串联起来,整个人类的集体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因此,人类一定有能力找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案。私董会也是这样一种串联企业家大脑的媒介。许多一个人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一旦发动十几个大脑一起去想,就变得不难了。我们常说,同行沟通是学习,跨界沟通是革命,说的就是脑力聚合的核变效应。

(文:兰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