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氢 OS 的两个关键人物:与 Material Design、 与中国市场的那些“和而不同”

 haosunzhe 2015-06-03


氢 OS 固然有很多争议,正如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和一加氢 OS 团队成员表述的那样,他们不希望“一样”,想通过氢 OS 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让产品和公司形象变得有棱角,最终留下志趣相投的用户。那么在武断定性之前,不如先来看看他们自己是怎么思考,怎么冒险,怎么与这个世界“和而不同”的。


上周,我们采访到了一加氢 OS 的产品经理曾熙(发布会上介绍氢 OS 的那位)和设计负责人大 C。曾熙还是一名博士在读生,曾经在伦敦和巴塞罗那创立文化资讯机构 Chance,也曾以研究员身份参与 Casa Asia 和 UN University 的学术研究,在一加任职产品经理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大 C 这个名字不一定被很多人熟悉,事实上他的微博粉丝应该刚过千人不久,然而,他曾经是腾讯 CDC 的设计师参与 TITA ROM 的设计,也和团队一同创业在 IUNI (很可惜这个我和朋友都很喜欢的产品几度易手)负责交互,是现任一加设计负责人。


(左,曾熙;右,大 C)


对于一个强调设计的手机系统交互体系而言,“隐喻”和“信息层级”是构建一切的基础。锤子的 Smartisan OS,是把硬件作为一个“精致的玩具盒子”,所以桌面、多任务、锁屏的动画,和下拉栏、短信,精致的拟物图标、应用开关转场共同构建了一个舞台,以及舞台上来去流转的剧目、Gadgets;而 iOS 从 7 开始引入了毛玻璃特性,在大众惊呼“扁平化”的时候,实际上通过硬件前后玻璃面板和动画模糊效果的延伸,构建了一个从虚拟到现实的统一层级隐喻,把拟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一加并不希望为自己贴上“拟物”或者“扁平”的标签, 而是来回取舍在双方的概念中达成平衡。因此他们借鉴了 Android 在 Material Design 中引入的“量子纸(Quantum Paper)”概念, 通过在 Z 轴上的动画和阴影来创造空间感, 同时让“卡片”作为信息流转和呈现的基本载体, 贯穿全局。 短信、联系人信息、应用通知、“氢视窗”都以卡片的形式呈现,但不同类型信息的卡片样式各有差异,与此同时,短信、 联系人等卡片的背景灰度也有细致差别, 在添加不同灰度、不同阴影的背景上再叠加卡片,以此构成氢 OS 的空间隐喻。




既然说了对 Material Design 是一种“借鉴”,在认同那种思维方式的同时使产品更适应 Android 这个其脱胎的土壤,在此之上他们也做出自己的调整。从表面上看,氢 OS 做出的最直观变化有二: 一是 FAB 居中,二是对 Drawer 的“样式改造”。为了同时适应左右手操作的用户,氢 OS 把 Material Design 规范中常置于右下角的 FAB (类似 Inbox 一级界面右下角的“+ ”写邮件按钮 )调整为中置, 而标准中从应用左边缘向内滑唤出,并会在用户下滑时渐隐,避免遮挡内容;承载导航和平行层级信息的 Drawer 在一加天气中被调整为右上角的汉堡菜单。这些都是为了让交互更符合用户单手操作的习惯。另一方面,此外,氢 OS 相对 Material Design 还调整了 Z 轴阴影深度和动效细节。他们认为 Material Design 本身的设计中并没有强调“滑动”这个特定手势,而他们希望能够把“滑动”这个在大屏交互下精度要求、操作成本都更低的动作扩散到更多的细节当中。因此,保留 Material Design 的优点,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就成了一个需要博弈的问题,他们经常需要平衡出一个两全的方案,或者不得不在某些地方违背 Material Design 的设计原则。


(左,Corbusier;右,Modrian)


其实,Material Design,以及此前的原生 Android Holo Design,在国内都没有很广泛的受众群体。一方面是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国产固件有更多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审美偏好的特征。Android 在 Holo Design 和 Material Design 中都大量使用纯度很低的颜色,而国产 Android 定制固件大多采用纯度很高、 观感很鲜艳的色彩体系,MIUI、乐蛙、Color OS 等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氢 OS 很冒险地选择偏向于前者,在团队看来,与其预期达到上手一刻的经验,做到耐看才是更理想的状态。他们从柯布西耶的标准色卡, 和蒙德里安的格子画中提取出红、黄、蓝、白、黑等颜色构建色彩体系, 加上不同的灰度和渐变, 让他们看起来更舒服。还有一个中国用户转有的偏好是“一级菜单”, 也就是取消原生 Android 中的 App Drawer, 让图标都直接摆在桌面上, 再借由文件夹实现“分类”、“收纳”和“隐藏”等功能。刚回国的曾熙曾经很不理解国内用户的这种诉求, 与团队之间产生过分歧, 以致于自己到一加用户论坛发帖征集意见, 最终还是被投票结果说服。


如我们之前在刘作虎的采访中提到, 氢 OS 真正有效的开发周期只有不到半年,新成立的团队在磨合同时还要尝试国内未被实践、 验证过的设计语言, 这些带盖团队的压力都很大。于是, 早期放出的一加天气应用就成为他们了解反馈、 表达理念的窗口。一加天气公测至今也受到很大争议,但从现在回看, 他们认为种种限制反而成为了自己的优势,达到“脱离正轨”、实现新交互形式的目的。


很多人关心 eico design 和一加在氢 OS 这个项目上的关系。刘作虎在发布会上也特别感谢过 eico design,说自己和 Rokey (eico design 张伟)互相都很庆幸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但当时并没有说明合作的细节。 这件事我在采访中问了大 C, 他告诉我:设计公司很擅长创意和动效, 他们的视野更广, 更大胆,没有技术方面担忧的限制,团队在设计和定义的早期很乐于看到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一直保持一种讨论的氛围。而到落地执行的阶段,就需要回到一加自己的设计团队,来最终实现、完善想法,寻找突破点。


他们还提到,国内的一些 OS 不希望用户反感,所以尽可能多地收集用户反馈,期望实现一个兼顾各类人需求的产品。这样做出来的结果可能所有人都不会烦,但缺乏自己的个性和棱角。而氢 OS 希望突出自己的想法,想要找到深度用户,所以会有类似去掉 Dock 栏这样激进的做法出现。


发布会上呈现的内容并非是完全成熟的版本。短期内,氢 OS 会继续完善与“滑动”相关的细节, 并针对七月即将推出的一加二代旗舰硬件适配特色功能。随着新硬件加入, 氢 OS 会有很多软硬结合的交互形式。 他们不希望以一周一更这种过高的频率打扰用户,“为了更新而更新”, 最终这个周期可能会定在两周一更。考虑到一加的用户可能频繁地刷机,在不同 ROM 间来回切换,一加会推出足够好用的云服务来满足迁移、同步数据的需求,并搭配相应的账号体系。


也许上面的这些内容很抽象,但我希望它们能够站在“解析”的角度,还原氢 OS 思考和诞生的过程。要说利益相关的话,我个人是大 C 的粉丝:从 TITA 到 IUNI,产品的视觉和交互上都透着“冷静”和“纯粹”(后来腾讯 TOS 适配一加的甚至是 IUNI 适配包直接简单更换主题的版本, 改动量很小),各种交互的流程也得以缩减到很短。也许智能手机市场的热潮正在衰退,自定义 Android 固件变成一件投入产出比有限的事。但借曾熙的话说:艺术必要要紧跟每个时代最新的技术才可以继续焕发活力,比如说从蛋彩画到油画,从油画到丙烯画,从画到丝网印刷(POP ART),从个人创作到集体创作 …… 不得不承认, 作为最新科技的载体 —— 手机, 是一个不能让人忽视的“新材料”。


也正是这个出发点,让一加希望把氢 OS 作为一个窗口,把手机这个大多数人日常无法剥离的工具尽可能简化、优化,成为目标用户抵达他们标榜的“理想生活方式”的入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