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靠谱”的文言虚词(上)| 文言文那些事儿003

 笔底明珠 2015-06-04


言文在众人眼中向来是严肃而方正的,现代的教学方式更是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它变得难以捉摸。《文言文那些事儿》借鉴了当年明月老师所著《明朝那些事儿》写作笔法,以教材及考试中文言文篇目为范本,力求将文言文讲的通俗幽默,让文言文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以下为第三讲内容:

“不靠谱”文言虚词(上)

上回书我写了个番外篇,简单了讲了如何通过讲故事激发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虽然在文章中我已经解释了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的来路,但还是免不了遭到了朋友的指责(每次课程我都转发到了朋友圈):“我等了一个礼拜就是要看看你能把虚词讲成什么样,结果虚词你不讲,倒是自己故弄玄虚了起来,你是不是自己心里发虚了?”天可怜见!我哪里是心里发虚,虽然虚词着实难讲,但我第二次课程中已经提到过了,我的字典里就没有“困难”两个字!(我是有字典的。)为了证明我的勇气,我们今天就来讲讲文言文虚词。

书归正传,其实一开始要我讲虚词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虚词在文言文当中所扮演的向来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那种厉害角色。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一组数字就可以说明问题:从正式学习文言文的初中算起,6年的中学时光,要求掌握的虚词只有18个!换算一下就是一年掌握3个虚词就可以了。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其实是据完全不统计),学习虚词是大多数同学最痛苦的学习回忆。鲁迅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化身勇士,直面虚词。

一、啥是虚词?
虚词的官方定义是“没有完整意义,但有语法意义和功能意义的词”,说的像绕口令一样,太玄乎了。我们还是按照我的方法,从人类起源谈起吧。记得当初我在学历史时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而这两种创造性的行为在我看来都是虚词的功劳。当人类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的实在感知后,因为独特的大脑构造(会思考),就开始去思考这些实在感知之间的联系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一个原始人同志某天在一颗苹果树下睡着了,结果被一颗掉下来的苹果砸中了脑袋。因为原始人同志还没有物理学的概念,所以他并没有陷入深深的沉思然后提出万有引力。而是果断地把这颗苹果放进了嘴里,发现味道特别棒,所以他三下五除二地爬上了苹果树,摘了几十颗苹果,不仅吃了个饱,还兜着走。回去的路上咂摸着滋味儿就开始思考:这样好吃的果子是长在树上的,而不是像上次吃的地瓜一样埋在地里的。回去一定要把这样的优秀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志。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游戏,假设你是这位原始人,你要怎么把“苹果长在树上”这句话通过比划手脚传达给其他人呢?“苹果”你可以指着你兜回去的那些果子传达,“长”你也可以比划出一个成长的动作(把比划身高的动作动态化一下就可以了。),“树”也很容易,随便指一棵就行。“上”用手指往上一戳就得了。那“在”字呢?你怎么比划?我是想不出来,因为“在”字在客观世界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实在物体或动作,因此只能通过在语言中创造出一个符号(就是词)来代替,因为它不是实在存在的,代替实在感知的词叫“实词”,那么代替不实在感知的词我们就叫它“虚词”了。

因此,所谓虚词就是指代那些无法实在感知的词语,也就是官方定义中提到的“没有完整意义”。既然不能代替实在感知,那么虚词是否就没有用了呢?很明显不是,前文提到了,虚词可以将这些实在感知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虚词,前文的那个原始人朋友就无法把他的摘苹果的经验分享跟其他人了,所以虚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信息,这种作用也就是官方定义中的“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前文绕口令一样的官方定义说的其实就是这么点儿意思。

二、虚词都有啥?
那么哪些词又具有这样神奇的特点呢?在这里我就不卖关子了,由于长期被虚词折磨的痛苦经历,相信下面这几个名字大家应该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我当初上学时对这几个名字的恨意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最让人绝望的是考试当中总会有“下列某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这类让人望而生畏的题目。所以今天我就着重来讲一讲这些词到底都是些啥玩意儿,他们的语法意义和功能意义到底在哪里(众位别嫌我啰嗦,不是我想讲这些概念,只是如果不把这些概念搞清楚的话后面就无法继续了)。

首先是介词,介词的官方定义是“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看起来挺好理解的,就像前文我所提到的“在”字,它就是表示苹果与苹果树之间的实际关系。简单地来说介词就好像现在一种流行的职业“中介”一样,比如租房中介,让房东和租客通过它连接了起来并产生了实际的租赁关系。然而,我前面也说了,这只是看起来很好理解,如果把它连词放在一起,就没那么好理解了。

连词,官方定义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也是起连接作用的,那它跟介词有什么区别?这就好像要你判断“于”和“而”字的用法一样,这又如何去区分呢?其实很简单,同样是连接,但连词并没有让连接的主体产生实际的关系

比如《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中的“于”字就是介词,它阐明了“亭”和“泉”的关系,就是亭子靠近在酿泉的旁边,而不是亭子在酿泉的中间。而《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字,它是连词,只是告诉大家螃蟹有六条腿,两个大钳子。至于腿是长在钳子的前面还是后面,上面还是下面,作者相信我们都吃过大闸蟹,就不必说了。所以“而”字连接的“跪”和“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说明的。这就是连词与介词最大的区别。

当然,连词所连接的对象之间没有实际的关系,但是虚拟的关系还是有的,也就是前面官方定义中的“逻辑关系”。这些所谓的逻辑关系跟虚词的”虚“是相似的概念,你看不见的,只能通过脑子去想。比如《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表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表转折,“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表修饰等。这些留待后文挨个讲虚词时再详述。因此判断一个词是介词还是连词就看它是否说明了所连接的对象之间的实际关系

接着我们来看副词,“副“字就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它不是主角,它只是主角的副手而已。副手的工作就是协助一把手干好工作,放在句子中就是起修饰作用的。它与同样是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的区别在于副词的形容是“虚”的,是无法直接感知到的。比如说一个人“漂亮”,那我们肯定能想到这个人必定是浓眉大眼五官端正的。但是说“非常”漂亮,那这个标准就不好把握了,眉毛到底多浓,眼睛到底多大算“非常”,就只能靠大家自己去想了,无法让人产生实际而具体的感知了。由于副词在考试中极少考查,所以我这里就偷个懒,不再赘述了,大家知道什么是副词就可以了。

还是来讲考试考的比较多的助词吧,这个“助”字就已经说明了它只是个助手,连副手都算不上,就相当于演艺界的“跑龙套”。跑龙套的大多是没有台词的,因此助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连虚拟的意义也没有。龙套没有台词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助词没有意义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作用,它的作用就是典型的“功能意义”。比如结构助词,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就是“之”了,翻译成“的”(中学阶段唯一要翻译的助词),是表示领属的结构关系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之”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啥意思没有,不用翻译,仅仅是为了宾语前置的结构服务的;衬音助词,就是为了读起来顺口一些,也不用翻译;语气助词,辅助增强语气的,句中表停顿,句末表强调。增强语气我们平时说话大声点就行了,还咋翻译,因此助词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用翻译的。

叹词,也就是语气词,含义就不用多说了,是表示语气用的,也是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少了语气词可能对一句话的理解就会南辕北辙。有一道恶搞的外国人考中文的题目:小明对小华说:“我们去看电影吧?”,小华回答:“我去,不去!”。请问:小华去看电影吗?小华回答中的第一个“去”就是语气词了。你要理解错了,就得多花一张影票的冤枉钱了。当然,在文言文考试中并不会出现这样恶搞的题目,只会考查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语气,如疑问,反问,感叹等。

最后是象声词,顾名思义就是模拟声音的词,这类词在考试中肯定不会考,因为没法儿考。汉字中的同音字那么多,谁知道作者用哪个词来代替声音。我们只要知道《泰坦尼克号》跟《铁达尼号》是一回事儿就行了。如果文言文中出现了象声词一般都会在注释中注明的,大家就不用担心了。

综上,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也就是介连副,助叹象(也可当绝世武功心法熟记之)。

三、文言文中虚词的特点
说完了虚词的概念和内容,我们得说说文言文中虚词的特点了。在白话文,甚至外语中虚词都是学习的难点,因为虚词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难以把握(虚的嘛)。而放在文言文中,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实在“不靠谱”!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说话不靠谱还经常借用文言文的虚词:这小子,满口的“之乎者也”,不知所谓。

说到“不靠谱”这三个字,我们现在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办事没有章程,变化多端。今天还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为了理想前途而奋斗,明天就成了一名在街头卖唱的流浪歌手,要为艺术献身。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文言文虚词可以说是不靠谱到家了。前文提到过中学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虚词实际上就只有18个,别看数量少,但这18个虚词就像周星驰电影中的少林寺十八铜人一样厉害,没少折腾人。

我先来给这18个“铜人”亮亮相: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这些个虚词可谓是极其不靠谱了。就拿最常见的“之”字来说,它在虚词当中属于什么词性呢?它可以是介词、助词,在助词中又分别可以充当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衬音助词,晕了吧?别着急,它不仅仅在虚词界当中充当万金油,甚至还跨界到了实词界:“之”字还可以充当代词,动词。所以要判断一个“之”字的用法,就必须把实词与虚词通吃,了解所有词性的特点的判定标准!有可能“之”字在这句还是助词,在另外一个句子中就变成了代词,今天还是结构助词,明天就变成了语气助词,真可谓不靠谱到家了。其它的17个虚词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它们几乎每个都有着多重词性,可能在每个句子中都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句子当中的相同的字都不一样。

这就是文言文虚词的总体特点,当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古人想省事儿(所以说文言文简洁),有几个虚词能凑合用就行了,分那么清还得发明新词,太费事儿,结果就凑活成了这个样子,害苦了现在的我们。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这里不先不一一举例了,下回我会结合相应例句把18个虚词挨个收拾清楚,众位且看下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