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恩施,对于土司之谜我尚未解开 恩施民歌《六口茶》来历之谜

 钟离绝遐之万语 2015-06-04

恩施民歌《六口茶》来历之谜

 
 

我听一位资深的恩施老音乐人说:目前在国内广为流传的恩施民歌《六口茶》原本不是民歌,是一位原恩施州的老音乐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根据同名‘天津快板’即兴改编的创作歌曲,其歌词略有改动,曲调的主旋律仍有‘天津快板’元素。其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歌词风趣搞笑,容易流传 。不管怎么说,这首歌起源于恩施,已广为流传,叫恩施民歌也可以,但莫要把歌曲的原作者忘记了。
 3月4日,我被上级单位抽调,参与了一次有关干部工作的现场检查任务,第一站就去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前年第一次去恩施相同的感受,是恩施优美的生态环境。一下飞机的舷梯,我们便发现空中正在飘洒着蒙蒙细雨,随行的翔子就说他闻出了空气中的甜味,我笑着问他怎么嗅觉和味觉掺和到一块了,后来我竟然也闻到了空气中的那淡淡甜味。是的,美好的感觉总是相互渗透,我们这样的感觉有些类似文学语言里“通感”的意味。

 
 
恩施,对于土司之谜我尚未解开 - 鸡骨头 - 鸡骨头
作为一个汉族人,我们对于像恩施自治州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充满着好奇,然而我对于恩施感到最神秘的事物,就是土家族曾经实行过的“土司”制度。
去年我和同行们曾在岳阳有过一次关于“土司”的趣闻,当时有位来自恩施的女同行非常风趣,她发现有一位男同行“皮肤黝黑,发型质朴,眼神迥然,声音宏亮,身材敦实,气宇轩昂”,很有点传说中凶猛霸气的“土司”的味道,于是这位邵阳同行的“土司”外号便很快传播开了,我当时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土家族把“土司”的谜团探个究竟。
据史料记载,“土司”是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所谓流官,是指任职者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意思。为了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清朝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中华民国时期宁夏、青海一带的马步芳武装接受民国政府的任命,但对于其辖地仍然自行管辖,实际上和前朝的土司制度没有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
工作之余,我也听恩施的同行介绍,位于恩施市西北有一个土司城,有很多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尤其是位于民族文化区中心的土家族“九进堂”,将土家族传统的干栏民居吊脚楼、摆手堂、官言堂、书院、月台、戏楼等融为一体,是全国土家族吊脚楼中规模最大、风格最典型、外观最壮观的仿古建筑群。其实,男人们谈论“土司”最大的好奇可能还是在于土司制度实行对于本族女子所具有的三天“初夜权”。土家族的姑娘结婚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哭嫁,因为姑娘出嫁,那她就与生她养她的地方、她的亲人等于是生离死别,新娘们认为自己从嫁人那天开始将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不会知道的,甚至连自己的丈夫是什么样也不知道,充满迷茫而恐慌。由于当时土司所拥有的“初夜权”,使土家女对出嫁也感到非常恐怖,让她们在出嫁时长哭不已。在湘、鄂、渝三省交界的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这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这个日子已经延续了400多年。“土家女儿会”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谈情说爱的日子,它以前是拯救这些土家女的重要形式,是让他们争取自己的幸福婚姻的一个绝好机会,而现在则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婚俗节日了。
只是,我们这次出差的时间太短,工作任务比较重,没有专门的时间实地去了解一下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再次留下了一些遗憾!只好期待下次再去恩施好好弥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