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宝马青海骢

 在天涯377 2015-06-04
寻找宝马青海骢
 走遍中国
 
  马踏飞燕 
  1969年9月,甘肃省武威县雷台附近,几个农民开挖战备地道,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 
  在这座古墓中,奇怪地堆放着许多神态各异的铜车马、铜牛和铜人。其中,一匹奔跑的骏马尤为奇特,它三足腾空,全身着力的右后足下踏着一只飞鸟。奔跑的骏马,脚下竟然踩到飞行的鸟儿,一个梦幻般的瞬间,凝固在这古老的器物上,不能不让人为之惊叹。 
  (1)造型非同寻常的铜奔马 
   
  这匹不同寻常的铜奔马一经面世,就受到世人的极度赞赏,著名学者郭沫若把这个凝固的永恒的梦幻意境命名为“马踏飞燕”。1983年,“马踏飞燕”被正式指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图案 
  疑问丛生 
   
  由于“马踏飞燕”的创意极其独特,人们对它的身世不禁生出许多疑问:这个模型是根据什么创作的?如此神勇的骏马出自哪里?在仔细研究了它的造型后,专家们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匹马的四足之中,一侧两足是同时向前,另一侧两足则是同时向后,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顺拐”。这种对人来说很别扭的顺拐,对马来说却并非缺陷,而是一种很难得的技巧,叫对侧步。它走起来重心左右摇摆,避开了地面向上的反冲力,骑马人无颠簸之感,颇似马术比赛中的盛装舞步,平稳舒适,高贵优雅。 
  2008年夏季,摄制组在青海省海北州拍摄期间,听说海北的门源县有一种浩门马,不仅外貌、形体与武威出土的踏飞燕铜奔马很是相似,而且天生就会走对侧步,很多人都认为它们很可能就是“马踏飞燕”的生物原型。那么,甘肃出土的文物为什么会在青海的门源出现?现实生活中真的能见到这种神奇的宝马吗?我们决定赶往那里探访。 
  门源地理 
   
  门源地处祁连山间、青海省的东北部,境内有一条大河叫浩门河,古时候这里称浩门古镇,因而,门源的马也被称为浩门马。当地人告诉我们,这片祁连山间的绿色盆地,养马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商周时代,那时的古羌人就擅长驯马、育马、养马,尤其在吐谷浑统治时期,这里还出产一种神奇的舞马,作为进贡中原皇帝的礼品。这种舞马能够听从主人的意愿,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腕足徐行拜两膝,更有衔杯终宴曲,垂首掉尾醉如泥。”可惜这种绝技已经失传,今天我们只能透过诗人的咏叹和这些出土的珍贵文物,来想象当年那有趣的情景了。 
  藏族婚礼 
   
  在门源拍摄时正值盛夏,牧民的夏季牧场大都位于距离定居地较远的深山。在前往夏季牧场寻找浩门马的路上,我们迎头遇到了一支欢快的马队,马上的人们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似乎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庆典。他们的欢乐吸引了我们,而更吸引我们的是他们所骑的骏马,这会不会正是我们要找的踏飞燕铜奔马的原形呢? 
  向导告诉我们,这是一支华热藏族的送亲队伍,前面不远处会有新郎家派出的迎亲使者,在半路上迎接。我们决定随同前去感受一下,这样既能亲历地道的民族婚礼,又可以顺便向当地牧人打听点马的情况,一举两得。 
  新娘刚一到达,迎亲的和送亲的就上演了一出马上抢帽子的游戏。这个有趣的风俗,是华热藏族婚礼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热闹仪式,就像汉族的对诗或对歌,是男女两个家族实力的考较,只不过在马的故乡,比试的是机智和马技。 
  经过介绍,热情的藏族朋友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非常欢迎,不仅邀请我们参加婚礼,还给每个人都献上象征吉祥如意的洁白哈达,敬上自制的青稞美酒。 
  华热藏族是藏族的一个支系,自古就生活在这片祁连山间的盆地边缘。传说这一带曾是藏族英雄格萨尔大王最美的王妃珠牡的驻地。美丽的珠牡王妃在这片犹如仙境般奇美的山林间,闻天籁鸟鸣,观云飘鹰翔,创作出动人的华热歌舞,后来,这里就渐渐形成了“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华热民风,人人能歌善舞。 
  华热藏族热闹的婚礼和诙谐幽默的说唱让我们险些忘了来意。在请教了华热牧人后我们才知道,他们这些马虽然也是浩门马,但并不是所有的浩门马都会走对侧步。浩门马分走马和跑马,只有走马才会走同侧起落的对侧步,他们的马属于跑马,是前后交替迈步的。 
  看来,解开宝马的身世之谜并不那么简单,事实的真相还有待我们继续探访。 
  好马聚会 
   
  一路车程,我们来到一个距离县城较近的夏季牧场,当地俗称乱海子,也叫花海鸳鸯。这里平时就散养着成千上万的浩门马,我们到达的这天,一场精心组织的赛马会,更是把周围一带的无数好马都聚集在了一起。
门源是个藏族回族自治县,除了藏族、回族,还有部分蒙古族、汉族。比赛起来仅服饰就五彩斑斓,非常好看。而牧民们的马上功夫更是精彩非常,跑起来速度极快,看得人眼花缭乱。一打听才知道,这些都是交替迈步的跑马,而我们最想看到的、会走对侧步的走马比赛排在最后。 
  比赛进行正酣,突然,一匹等待参赛的红马不知怎么按捺不住激动跑了起来,把围观的人群惊得四散躲开。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匹闯祸的红马正是一匹优秀的走马。注意看它的步法,正是左右同侧迈步的。第一次观察走马,因为速度很快,几乎无法看清它的步法,所幸这匹马似乎很爱上镜头,在摄像机前来回奔跑了数次:左,右,左,右,很明显,它是左右同侧迈步,同时起落,如同平稳的舞步左右摇摆。据说骑着这种马,可以避开地面向上的反冲力,就像微波起伏的大海上的一叶轻舟,也有人说它酷似儿时轻轻晃动的摇篮,有人甚至能在这样快跑的马上端着满满的酒杯,而一滴不洒。 
  (3)闯祸红马得意地迈着对侧步 
  昭陵六骏 
   
  历史上像这样善走对侧步的骏马,除了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还有一匹著名的战马叫“特勤骠”。史书记载,唐初,天下未定,太宗李世民曾与宋金刚大战,战役中,唐太宗乘着“特勤骠”勇猛出入敌阵,人借马力,马借人力,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立下了不朽功勋。“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就是唐太宗给“特勤骠”亲笔题写的赞语。唐太宗去世后,生前骑过的六匹心爱战马被刻成浮雕陪伴在他的陵墓前,史称“昭陵六骏”。其中,东边第一匹就是“特勤骠”。从石雕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同侧两足迈步方向一致,走的正是对侧步。 
  (4)唐太宗墓前的浮雕特勤骠 
   
  在牧场,我们也尝试着骑上这种走对侧步的马,体验一下它的奇特,果然感觉又快又稳,非常舒适。 
  养马专家 
   
  然而,仅凭会走对侧步这一个特点,显然不能断定浩门马就是马踏飞燕的生物原型。除了会走对侧步,浩门马与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之间还有没有其他相似之处呢? 
  回族老人马文清是门源当地一位很有名的养马专家。他说,马走对侧步是可以经过后天训练获得的。而浩门马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不少马驹一出生就会走对侧步,与生俱来,俗称“胎里走”。更奇特的是,用外国种公马与本地母马杂交,所生的马驹不少也天生就会走对侧步,说明这一性状的遗传性很强。除了会走对侧步,浩门马的形体特征和“马踏飞燕”极其相似。 
  马文清:这个马比较均匀,它的头肩一样长,背短一点;屁股叫尻,它的尻是平尻;马四条腿,从肩胛一直下去,站好了一条线,从前面看也是一条线,是比较匀称的马。这种马应该就是马踏飞燕的形象。 
  (5)马文清介绍浩门马的特点 
   
  另外,在研究踏飞燕铜奔马时,专家们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从头、颈和四肢看,它如同乘马般清秀;从胸、背、腰、尻看,又粗壮如同挽马。门源地处祁连山,境内有岗什卡雪峰、达阪山环绕,浩门马从小登山爬坡,练就粗壮的后腿,长久以来也一直被乘挽兼用,兼具拉车骑乘功能,集速度、力量于一身,这些与“马踏飞燕”的特点都极为吻合。 
  天马龙驹青海骢 
   
  浩门马与甘肃武威出土的踏飞燕铜奔马不仅外貌体征极其相似,历史上二者之间还存在某种微妙的渊源,为了搞清这些历史掌故,我们专程前往当地一位学者家中拜访。 
  老人也是一位爱马如痴的专家,他拿出家中收藏的马踏飞燕模型,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了浩门马的来历 
  祁郁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 文史学者):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在青海统治350年。在青海湖,到了冬季就把马发到海心山,到来年培育出青海骢。青海骢的来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原来,根据史书记载,浩门马的出身竟还有一段神话般的传奇:“青海周四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是说,每年冬季结冰时,将当地优良母马放牧于青海湖中的海心山,母马即能生出日行千里的龙种青海骢。这段明白记载于青海乡志中的历史,给浩门马的身世更增添了神异超奇、不同凡响的一笔,不仅如此,除了这样的神话色彩,浩门马的身上还流有一脉极其高贵的血统。
历史渊源 
   
  冷兵器时代,马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列为六畜之首。“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那时候,马与一个王朝的军备强弱、国势盛衰紧密相关。特别在汉唐盛世,开疆拓土,战事连连,养马的规模更大,汉武帝曾不惜下嫁公主,得千匹乌孙马。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今天中亚费尔干纳一带)发现一种挥汗如血、可腾空飞驰的宝马。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立即派谴使者重金相求,遭到拒绝后即派大将军李广利两次兵伐大宛,才终于如愿以偿,得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 汉武帝还作诗赞美这种汗血宝马为“天马”。 
  据说当年得到如此千金难求的“天马”,汉武帝如获至宝,当即下令,天下以此作为种马来改良马种。而地处祁连山山间盆地的门源,四周有高耸雪峰屏障,中间有浩门河贯穿全境,调节着湿润的气候,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右部后,就在这个气候地理条件兼优的地方建起了军马养殖基地。 
  (6)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门源成为军马养殖基地 
   
  马文清:我们浩门这个地方是北有祁连山,南有浩门河,夏有乱海子滩,冬有永安滩。永安滩的草马在冬季吃了骠厚;夏天到乱海子滩吃那个那俄草,马是最喜欢吃的,它吃了骠好毛色顺。 
  门源军马养殖的历史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直到现代的交通工具大量出现,军马养殖才渐渐淡出,但浩门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可腾空飞驰的基因却并未消失,还在很多历史故事中广为流传。 
  说的是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在门源以东的巴哈口渡浩门河,行至河心桥突然崩塌,紧急时刻隋炀帝所乘的浩门马青海骢腾空而起,如天马般飞越过河,令隋炀帝大为赞赏。 
  浩门马与踏飞燕铜奔马诸多的相似之处,使门源人对它们二者之间的血缘关系深信不疑。 
  我们从地图上查找门源县的位置,发现它地处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紧邻,距离发现马踏飞燕的甘肃武威并不远。而武威出土马踏飞燕的墓葬,经专家考证,确定为汉代一位张姓将军的家族墓地,墓中所有的马和踏飞燕铜奔马一样,体型饱满、四肢修长,身形曲线与今天的浩门马如出一辙。如此一位将军而非帝王所拥有的铜车马仪仗队,取材于近在咫尺的门源,似乎不能不说是一种合理而令人信服的解释。 
  (7)门源县其实离“马踏飞燕”并不远 
  不同见解 
   
  当然,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当初马踏飞燕的创作者是如何构思出那惊世骇俗的梦幻意境,又有谁能说得清呢?目前,学术界还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比如有人认为马踏飞燕根本不是一匹凡间的普通良马,而是古代的神马崇拜、是会飞的神。对马蹄所踩的飞鸟,也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有“马踏飞燕”说、“马超龙雀”说、“飞鹰”说、“飞隼”说,等等,看法不同,争鸣也从未停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