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南宋官窑的鉴定与鉴赏【特别推荐】

 陶斋333 2015-06-05

……………………………………………………………………………………………………………………………………………………………………………………………………………………………………原文地址:南宋官窑的鉴定与鉴赏【特别推荐】 作者:攻玉轩主

 

 

介绍一篇刘志国先生所译日本常石英明先生所著的鉴赏中国南宋官窑的文章。刘志国先生自学成才,为中日之间瓷器专业方面的交流做了很多工作,卓有成效。他对磁州窑也研究颇深。

 

花边分隔线集锦

 

这是一篇研究南宋官窑极其重要的文章。

常石英明先生虽然是日本人,但从这篇文章来看,他对中国瓷器发展了解很深,文章中虽然有许多部分大家已经熟知,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说法。借鉴日本方面对中国瓷器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他的许多观点比我国一些所谓的专家讲得更客观,也就更符合实际。这就是成语中所说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将我认为常石英明先生关于南宋官窑的独到观点用红色粗体字标出来,特别奇怪的用绿色粗体字,本人在极少处有注,大家可以注意看看。

 

 南宋官窑的鉴定与鉴赏

 (日)常石英明

 

花花世界(四十五)“冰叶”随感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占领京城汴梁,掳去以宋徽宗、宋钦宗为首的统治者与许多臣民达三千多人,北宋于1126年灭亡。唯一逃出的赵构南渡浙江省杭州,改名为临安,立为都城,建立起南宋王朝。南宋绍兴8年(1138年),北宋王朝旧臣邵成章为解决供皇室用的御器,担任总监主持烧造供宫内使用的青瓷器,南宋官窑得以问世。

    最初,南宋在皇城内建造修内司窑,亦称内窑,后又在城外郊坛(祭天的祭坛附近)新设官窑,称之为郊坛下新官窑。南宋官窑即包括有修内司窑和郊坛窑(亦称郊坛下新官窑),这件事曾由南宋的《坦斋笔衡》作过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磁;名内窑,范澄泥;其极精致,油色莹澈,世珍所为……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明代初年,曹明仲《格古要论》中记载南宋官窑制品的特征为:“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伪者皆龙泉烧者,无纹路”。

    明万历年间,学者高廉在名著《遵生八笺》中记载:“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官窑品格大致与哥窑相同,为官者在修内司中烧,为官家所造”。

    南宋开禧二年赵彦卫著《云麓漫钞》(1206年)中记载:当时临安本地烧青瓷,制品要好于越窑与龙泉窑。另外,《他留青日札》、《博物要览》、《景德镇陶录》、《清秘藏》等书中,也有类似记载。

    南宋官窑何时开窑?至何时废止?这在古代书中并无记载。许多学者推定;在南宋高宗将临安作为都城,建立起新宫殿,正式入城主持政务,是在绍兴8年,即1138年。而新王朝逐渐获得政局稳定,则为与金缔结和约的1142年,高宗作为天子举行最隆重的祭天地诸神的祭典,在皇城南门嘉会门外4公里处设置郊坛,当时用作供奉的祭器,使用了大量的修内司窑烧制的青瓷。这一点在记载准确度很高的南宋《咸淳临志》中有过记述。

    “设谷器九千二百有五……,谷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

    该记载指出,由于缺乏北宋朝以前郊祭中使用的高价铜器与玉器,只好以当地生产的青瓷器与木器取代铜器与玉器,多达9205件。因此,从上述看,至少在绍兴13年(1142年),修内司窑已开始生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绍兴8年,高宋为迁入新皇宫,很可能在前两三年就开始生产部分青瓷器。

    关于官窑的终期,《咸淳临志》还记载有“青窑器在雄武营山上、圆坛左右”的内容,说明南宋末期第六代皇帝度宗咸淳时,在雄武营山上和圆坛子尚有两处青瓷窑。可知修内司窑直到南宋末期一直烧制青瓷。雄武营山窑,据查在皇城西北、以凤凰山和松林之间的谷地为基地,利用了山斜面的坡度,有斜度为30度的龙窑。文中称在圆坛左右,应指天子祭天地诸神的祭坛为(常呈圆形),周围即郊坛下新窑。据调查,它在乌龟山下西侧的斜坡上。

    南宋《坛斋笔衡》记载有:“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侔矣”意为郊坛窑这座新窑同修内司窑(旧窑)不同,属新建造。

    随着时势推移,同时皇宫膨胀,对陶瓷需求量逐年增大,迫于需要,除承北宋传统的修内司窑外,又重新增设了具有新的独特技术的郊坛窑,共同作为官窑并存。

    杭州与龙泉地区,和景德镇不同,自古属商业城市,在成为南宋都城出现宫延御用的修内司窑前,就生产过瓷器。因此,突然建窑生产瓷器,必然要从龙泉窑等附近地区征用陶工乃至所用原、材料。修内司窑陶工除原从事北宋官窑南迁者外,必然也吸收当地包括龙泉窑在内的陶工。由于这两个窑口完全属于御用官窑,就会接受大量的经费。因此当南宋王朝灭亡时,官窑也就终止了它的命运。南宋德佑二年(1278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陷,皇帝遭囚禁,社会陷入大混乱时期,南宋官窑也就自然不得不停止其持续近140年的烧造历史。

    总之,比起生产历史仅十几年的北宋官窑,南宋官窑生产历史很长。尤其是古书记载中都指出:修内司窑继承故京遗制,色佳者与汝窑相似。现在还不能准确推定北宋官窑产品,但一般认为北宋官窑产品端庄、纤细优美,比南宋官窑要胜过一筹。在技巧与烧成技术上尤优于后者。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整个古书记载并不分南宋与北宋,而统称宋官窑。不仅如此,而且也不分修内司窑与郊坛窑,只是近来才开始区别这两个窑场。

    明《遵生八笺》记载,官窑在修内司中烧,为官窑烧造,其胎紫色、称之紫口铁足……官窑隐纹如蟹爪。或者说官窑品格与哥窑大至相同等。其实修内司窑并不是紫口铁足、紫口铁足是郊坛窑的特征,另外它同哥窑也没有什么关系。

修内司窑的特征

    明《格古要论》的记载与《遵生八笺》所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及其它书籍都显示出同样的见解。这些记载说明修内司窑烧造140年之久,期间窑的位置有变化,作品有变化,种类增加,或形成一些优劣。但由于史书记载是笼统讲宋官窑,涉及到某一窑口有时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尽管如此,它指出修内司窑继承北宋官窑、以澄泥为范、油色莹澈、色佳者类似汝窑的评价。

    明《遵生八笺》评修内司窑说“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及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浅,故微露紫痕,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之质隐纹如蟹爪,哥窑质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窑佳耳”。

    官窑的碎纹如蟹爪一样细长,哥窑碎纹却如鱼鳞一样,还指出哥窑釉料不如官窑好。

    再者,这一说明不是指修内司窑,即使谈官窑也是讲郊坛窑。按照日本学者的定论讲,紫口铁足及有裂纹的并不是指修内司窑。而是郊坛窑的明显特征。

    总之,修内司窑的特征是:(1)胎土为灰白色,制作极为精致、细腻,决不是如郊坛窑那样的紫口铁足,足部露胎为浅褐色;(2)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壁虽稍薄但令人感到相当厚重的风格;(3)修内司窑的釉色,《格古要论》称为“色好色,与汝窑相类”。在日本,所谓修内司窑指较普通青瓷稳重且有静寂美的粉青色、半透明的青瓷制品。它呈现沉着的淡青绿色,内蕴有神秘感的釉色。但其釉色不象龙泉窑砧青瓷(珠光青瓷-译注)那样施得很厚,且看不到下垂的釉流,而是很精致、严整。中国古书也以“莹澈”加以描述。修内司窑和砧青瓷猛一看很相似,但前者釉色更莹澈,其绿色不如后者深,而呈粉青色,光泽反射弱,具有稳重、文雅感,较之青瓷更胜一筹。或者说修内司窑釉色,位于北宋官窑和龙泉窑之间;(4修内司窑原则上讲无冰裂纹,(郊坛窑则一定有冰裂纹),但有时仅进入少量长筋条裂纹(亦称小蟹爪纹)。5汝窑与龙泉窑中釉下划花较多,修内司窑几乎没有划花。另外汝窑等器物的某一部位或多或少有些窑变,修内司窑产品则全然没有,釉色为稳定的粉青色。【本人注:这一段文章中许多论断前所未见。比如汝窑有窑变一说更是闻所未闻。但我相信日本的常石英明绝非胡说。】

    这里再谈一下文献记载中“袭故京遗制”一说,故京指北宋首都开封,袭遗制当然指继承北宋官窑传统。“后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似乎指郊坛窑(新窑)比旧窑修内司窑差别很大,古书记载中都未区别两窑,均以同样官窑叙述,很易混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不侔矣”中,“大”指窑的大小而言,不过就现实讲,两窑作品是不同的,这是更广义的理解,仅限于窑之大小,则是有些过于狭义的认识。

    修内司窑与郊坛窑的区别,后面还要涉及,其根本不同点则是:北宋从臣兼修内司长官邵成章发挥自己的经验、知识,以北宋官窑为蓝本从事窑的筑造与经营,而且这项工作也以他本人和由北宋官窑南逃的陶工们为中心,当然也使用了当地越州和龙泉窑的陶工。不过,在郊坛窑筑造开窑时,从事过北宋官窑制作的有经验的陶工们都已年迈或去世,抑或迫于大量采用新的龙泉窑及哥窑等新技术的需求,也就出现了与修内司窑风格迥异的郊坛窑珍品。

    在日本,被认定为修内司窑的著名制品有横浜原家收藏的花瓶;根津美术馆收藏的简形花瓶;梅泽纪念馆收藏的砧形花瓶;东京南宋官窑的鉴定与鉴赏(特别推荐)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千鸟香炉等。然而,最后的问题焦点,是日本与中国的研究人员观点并不一致。

    作为清王朝秘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相传为修内司窑的68件作品,现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的风格与日本学者所持的观点不同,而属于中国古代文献《格古要论》与《遵生八笺》记载中的“紫口铁足”,或者大部有碎纹。

    在日本,几乎所有学者认为是修内司窑的作品,如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的大内简状花瓶,中国的专家却认定为龙泉窑的主要窑口(弟窑)的“大窑”作品,两国见解不同。日本学者认为修内司窑出现初期,当时已经闻名的附近龙泉窑陶瓷工匠必然参与修内司窑制作、陶土与釉料也大体相同。当然,作品就很接近。因此,把看作龙泉窑极上品且做工精细的制品当作是修内司窑,这并不奇怪。

    从现存日本的发掘资料来看,日本学者的观点最接近于现藏品。如果双方更好地理解和讨论,以混淆的中国古书为参考而交换看法,则过去传统的想法,及对产品的误解将会纠正。 

   郊坛窑

    亦称郊坛官窑,为南宋王朝专用窑,准确名称为“郊坛下新官窑”。如概论所述,该窑位于距临安皇城以南4公里处的乌龟山西麓山上,设在皇帝祭天的祭坛即郊坛之下,故取其名称应叫“南宋第二官窑”。乌龟山顶现仍有郊坛遗址,通往山麓的宽6米的道路,现仍称为御用大道。

    该窑筑造时间不详,笔者在南京赵彦卫著《云麓漫钞》中查阅到“近顷,临安又自烧之(青瓷),尤胜二处(龙泉窑与越州窑)。“近顷”即指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这时已是南宋建国后70年的时间。文中“又”字可理解为除以前的修内司窑外又建造新窑,并可判断为修内司窑作为旧窑外仍持续生产。这和《坦斋笔衡》记述中“后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是相同的。据南宋末年咸淳年间(12651275)记载,郊坛窑和修内司窑都很旺盛,似乎都持续生产直至南宋帝室的灭亡。《咸淳临安志》的《行在录》记载:“青瓷窑在雄武营山上圆坛左右”即指在圆坛的乌龟山山麓。

    1930年,日本的小竺原彰真师按西本愿寺大谷光瑞指示,曾发现郊坛下新窑窑址,米内山庸夫最先作调查,发现雄武营山遗址。

    2.1  郊坛窑的特征

    胎体不属于瓷质,属陶质。胎体薄如纸,内外层施有为胎骨34倍厚的釉,釉色宛如碧玉,呈清澈而优美的色调,由于薄胎与厚釉烧成收缩不一,整个器物出现大裂纹及细密如网的小碎文、很美。裂纹为二重状,即大裂纹从右上方伸向左下方,小裂纹与大裂纹大体成直角走向。大裂纹如熏成的黑红竹子色染成黑色(小裂纹不呈黑色),还有珍罕的呈米黄状枇杷色珍品。

    胎体含铁量较高,达6%左右、古呈铁色或灰黑色,有“紫口铁足”的说法。

    口沿釉层薄处,通过薄釉黑色胎体、透过薄釉映出,而呈暗紫色,在未重叠施釉处,可直接看到铁黑色胎体,故被称为黑胎青瓷。

    紫口铁足为郊坛窑主要的特色,也是同修内司窑和龙泉窑区别最大处。

   青瓷色调:比起修内司窑冷调的粉青色来,郊坛窑釉色很厚,也厚重感,有时呈淡褐色,仅限这两种色调。

    明代《遵生八笺》记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格古要论》论述哥窑时说:哥窑色青,多有短纹,其质颇近似官窑,且技术绝冠当时。这足以证明它被征用为官窑,专为内廷烧瓷。这是明代的记载,可信性尚有疑问,但中国都有文章解释,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记载。

    郊坛窑和哥窑确实在做工上很近似,例如他们做工一致、且有很近似的裂纹。

    2.2 郊坛窑和哥窑的区别

    两窑都有相同的裂纹,哥窑的冰裂纹粗而大,并非二重冰裂纹。本人注:南宋哥窑无二重冰裂纹,即不存在金丝铁线。】且这种冷裂纹皆因水垢及污垢而稍变黑,并很醒目。在总体上,哥窑比郊坛窑技巧更高超,但在冰裂纹及风格上较差。哥窑胎骨呈灰白色,足部露胎呈褐色、有光泽。相反、郊坛窑胎骨发黑、紫口铁足,露胎当然呈黑色、完全没有光泽。哥窑偶尔就铁足者,哥窑的釉色多少有些渗入黑蓝调的涩味。郊坛窑相反,它呈粉青色、很优美且具有半透明性,蕴有一层很深的秘色。

    2.3 龙泉窑与郊坛窑的区别

    郊坛窑与龙泉窑都有冰裂纹,这点很接近,但两者仍有很大区别。郊坛窑胎骨很薄、且含铁量很高,烧成后呈黑褐色,故为覆盖胎骨,釉的厚度为胎骨的三倍以上。龙泉窑却不同。郊坛窑胎骨烧成后为黑紫色陶质,龙泉窑却不带一点黑色调,它是灰白色的,纯碎为瓷质。郊坛窑由于是南宋官窑,比民窑龙泉窑烧造精细,以其雅丽的风格受人称赞。郊坛窑一定有大、小二重冰裂纹,形成一个很美的景致。【本人注:郊坛窑到可能有金丝铁线】龙泉窑与修内司窑相同,基本上都没有冰裂纹。龙泉窑的釉层出现垂流现象,而郊坛窑施釉慎重,绝对没有流釉现象。犹如清秀的碧玉般之美感。郊坛窑完全没有纹饰。龙泉窑多装饰有釉下划花牡丹纹、卷草纹等。

    日本收藏的著名的郊坛窑作品,有箱根美术馆藏的大壶,静嘉堂藏香炉;东京南宋官窑的鉴定与鉴赏(特别推荐)国立博物馆横川藏的钵及广田松繁赠送的算木形花瓶等,数量可观。

    2.4 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区别

    两窑在生产规模及制作技术方面都有很大区别。笔者特别归纳了发现此地窑址、并作过调查的米内山的观点,并结合自己观察这两窑作品后的想法,发表如下观点。

    1修内司窑尚保留北宋官窑遗风。制品稍为厚重郊坛窑却为适用于南宋宫廷日常生活的薄胎制品,纤细、优美且非常精致。但就冰裂纹方面,郊坛窑不如修内司窑。【本人注:南宋官窑中的郊坛窑胎质很薄,薄如纸,这一点也是前所未闻。我怀疑,有极少被疑为柴窑器是否是南宋官窑器。因为有宋一代并未见有薄如纸的瓷器。】

    2)修内司窑釉色呈浅粉青色,风格稳重。郊坛窑釉色比修内司窑要厚得多,含有一种冷调的翠色(偶带米色),它以三、四倍厚于胎骨的釉层,将薄胎包裹住。

    3)修内司窑产品胎骨比郊坛窑厚,显得很厚重。郊坛窑胎骨很精巧,由于含铁成份高,烧成后从釉层中透映出黑而变色的胎骨颜色,形成人们常说的紫口铁足。

    4修内司窑基本上无冰裂纹,有时仅进入有大裂纹。郊坛窑一定有两重或三重冰裂纹,呈现一种很美丽的情趣。上层裂纹粗,形状大,形成所谓蟹爪纹,且染成黑褐色,下层裂纹很细,如网目,形状小,未被染成黑色。另外,郊坛窑制品中,有一种极罕见的因完全氧化焰烧成气氛形成的米色(淡黄色)制品,也进入有很美的冰裂纹,呈鱼卵状、并呈网目形。

5)修内司窑胎骨为灰白色、致密型的瓷质。郊坛窑胎骨却为含铁成分高的铁黑色,胎骨质粗糙的陶质。两者胎土完全不同。烧成后郊坛窑呈铁褐色。

6修内司窑施釉到足子根部,形成一些波纹状,露胎呈灰白或浅褐色;郊坛窑足子折脚以外部分都施满釉,露胎呈黑铁褐色。

7郊坛窑最大的特点是紫口铁足。紫口指碗、钵、壶等制品口沿边缘的釉薄处,胎土中的黑色与青釉相互作用,呈现浅紫色。铁足是指足部折脚处露胎呈黑铁色。

8)修内司窑以青瓷为主要产品,但由于从事生产者既有曾在北宋官窑的陶工,又有汝窑、均窑等窑场逃难到杭州的陶工,加之南宋王朝是一路南逃建起的朝廷,建造皇宫时为供应大量的需要,似乎还会烧造汝窑风格,均窑或定窑风格的各种瓷器制品(有出土品为证),而后来的郊坛窑仅烧制青瓷。

(刘志国译)

(作者简介) 常石英明(1911年生),1932年起从师于上村独美、小野一郎,专攻古陶瓷学,并在大学期间加入日本刀会研究会,历任研究会干事,同时从事古陶瓷、古字画研究。主要著作有:《日本刀的鉴定和鉴赏》《日本陶器的鉴定和鉴赏》《古代美术鉴定评价便览》以及《中国陶瓷的鉴定和鉴赏》等著作。其中《中国陶瓷的鉴定和鉴赏》一书1982年出版。他的这篇研究南宋官窑的文章,代表了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观点,可供我们研究时做参考。该译文曾于1990年杭州中国古陶瓷年会交流。并发表于〈陶瓷研究〉19934期。

(刘志国译注)

 

 

美女烈焰··车模演戏

 

大鼻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