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窑:身世成谜,价值几何?

 新用户80188572 2023-03-17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北宋哥窑 青釉水丞

◆ ◆

民国初年,在浙江龙泉的山沟里,几乎每天都有数百人在这里拼命地挖掘,他们挖开遗址,撬开坟墓,搜寻的却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种传说中的古代瓷器。据说,这场持续十多年的疯狂盗掘,起因于一种价值连城的南宋瓷器,有着一个特别的名字——哥窑。

“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伊谁换夕薰,香诗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这分别是乾隆皇帝《咏哥窑葵花碗》《咏哥窑炉》中的诗句,寥寥数句,道尽哥窑之美。

乾隆诗中提及的“百圾破”,也就是哥窑瓷器釉面的开片纹,本来是釉料、控温的失误所致,却孕育了哥窑自然天成的美,这种“残缺美”被后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令哥窑得以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文章图片2

哥窑虽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但却非常特殊。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发现确切的窑址,明明被称为宋代名窑,但起源年代至今尚有争议,甚至有称晚于宋代,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古亦有互相冲突之处。但就是这么一个满身是谜的窑,却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上位”五大名窑,终成一代名瓷。

身世谜案

古文献对哥窑最早的记述见于元代末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

首次明确记载“哥窑”二字的,是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其中还明确提到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

文章图片3

大窑龙泉窑遗址

然而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又说哥窑在杭州。“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取土俱在此地”说明哥窑产地为杭州。

以上文献均出自元明两代,既然所载哥窑诞生在宋代,应该在相关的宋代文献中找到记录,可是后代人至今没有发现半点踪迹。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人们却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哥窑的窑址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牵扯出越来越多的疑问:

明清文献所说的哥窑是不是宋哥窑?关于哥窑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末,哥窑究竟起源于宋代还是元代?哥窑和官窑发音相似,瓷器特征相似,哥窑会不会就是官窑?哥窑究竟存不存在?……

时至今日,在陶瓷专业界有三种哥窑的称谓:“文献哥窑”“传世哥窑”与“出土哥窑”。元明两代文献中记载哥窑出于处州龙泉,与龙泉窑同址,不少人认为哥窑即龙泉窑,此为文献上的哥窑,但无法证明宋代创烧了哥窑瓷器;而传世的哥窑指实际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瓷器,加上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此为实物哥窑;陆续出土于各地的哥窑瓷器,集中于元明清时期,与传世哥窑器物近似,但无法确切证明就是宋代哥窑器物。

金丝铁线

虽然到目前哥窑身世仍迷雾重重,但一点都不妨碍后人欣赏它的美。

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青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白无瑕鉴定窑。”“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独一无二的特征,亦称“百圾破”或“百圾碎”。

文章图片4

“金丝铁线”

哥窑瓷器上黄黑相间的裂纹,就是“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开片纹路种类繁多,行家称之有鳝血纹、黑纹、浅黄纹、梅花纹、鱼子纹、纲形纹、细碎纹、冰裂纹等,“百圾碎”也是这么来的。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这种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的失误,有记载称,当时窑工发现后认为是废品,上报督陶官,请求报废处理。但督陶官却发现破碎的釉面有一种天然的韵律美,于是将本欲丢弃的器物保留下来,并且由此开始刻意追求这样一种独特的美。经过窑工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瓷器釉面开裂的规律,哥窑瓷器就此诞生。古人如此赞叹这种开片之美:“观之无向,折之无痕,自然延伸,如惊鸿暗渡,去留无痕。”

文章图片5

由于烧造哥窑瓷器的土质含铁量较高,胎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胎质较深、施釉厚,因此在烧制过程中,器口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映出紫黑色胎骨,即“紫口”;且烧造时采用垫饼垫烧,为了避免釉与垫饼粘连,需要将底足的釉刮掉,于是露出胎骨,形成“铁足”;两者相结合,故又有“紫口铁足”之称。对此,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早有提及:“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哥窑釉中气泡密集,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犹如一个个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称“聚沫攒珠”。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令釉面光泽莹润、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谓“润泽如酥”。

文章图片6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主角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中的章氏兄弟。相传,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擅长制青瓷,二人均深得其父真传,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各有成就。但章生一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章生二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章生一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开窑后惊呆了,瓷器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痛定思痛之后,章生一振作精神,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价值几何

传世哥窑研究虽然迷雾重重,但其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却为世所公认,珍贵性毋庸置疑。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自命风雅的乾隆,对哥窑瓷器更是倾心不已,将其视为珍品,据《清宫旧藏瓷器档案全集》的统计,当年乾隆收藏的哥窑藏品总数在1500件左右,故宫研究人员曾坦言道:乾隆帝的个人收藏基本奠定了今日故宫哥窑收藏的格局。

文章图片7

宋 哥窑青釉弦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按照可靠的标准来看,“传世哥窑”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及海外各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共有 63 件传世哥窑,其中 57 件是一级品(国宝级),珍品比例非常高。大维德收藏的30多件官、哥窑,也是故宫旧藏。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已知有记载的,总数也不过二三百件左右,以至于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能在市场得到藏家公认并流通的哥窑瓷器少之又少。

虽然少、精、缺,但宋五大名窑中,哥窑的市场价格是相对低的,与其艺术价值严重不符,缺乏统一的认知应是主要原因。此处特整理近年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哥窑作品,以供广大藏家欣赏、收藏和参考之用:

2018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南宋哥窑四方倭角小洗以港币672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8

2018年11月,香港苏富比秋拍,明或更早哥窑葵瓣洗以港币372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9

2017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元哥窑倭角方洗以人民币2645万元成交,元清宫旧藏乾隆御题哥窑贯耳壶以人民币1127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元清宫旧藏乾隆御题哥窑贯耳壶

2015年6月,佳士得香港春拍,元/明哥窑花口盘以港币880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12

2013年5月,北京东正春拍,宋哥窑盘以人民币598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13

2013年11月,佳士得香港秋拍,元/明哥窑葵形洗以港币376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14

2011年11月,北京翰海秋拍,哥窑胆瓶以人民币805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15

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南宋-元哥窑八方贯耳壶以人民币470.4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16

2004年11月,佳士得香港秋拍,南宋哥窑月白釉水盛以港币364.775万元成交。

文章图片17

(编辑丨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