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窑解析

 rhg上善若水 2019-04-03

序言

缘起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中国瓷器自古以来是一种优异的艺术品,也是一种能代表中国国粹文化的艺术品种,影响了世界。中国号称有八千万收藏大军,可谓人数众多,古陶瓷应该是除书画之外各收藏品种中收藏爱好者人数最多的收藏品种了。中国古陶瓷的收藏爱好者受众面广,国外喜爱收藏中国古陶瓷的人数也非常多。这都能从世界各地许多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以及拍卖会、艺术品交易市场、交流会、展览会等得见。

       然而,从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古陶瓷藏品品质看,绝大部分古陶瓷爱好者收藏的大部分都是赝品。马未都先生说95%的人玩的都是赝品,从我的观察了解来验证,此言不虚。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市面上赝品充斥,真品少,精品更少,真、精、稀的古陶瓷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人都追求价值高的好藏品,这更导致了逐利链上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假充真,让仿品进入市场流入藏家手中。

二、收藏爱好者众多,而好的真品古陶瓷经过这么多年的流传保存不易,历朝历代就流向了世界各地,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三、藏家虽然人数众多,但精于研究、精通鉴赏鉴定者少之又少。理论家多,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步入收藏误区者多,而且许多收藏爱好者总是想着去捡漏也总以为能捡到漏,进而形成了大批国宝帮。

四、古陶瓷确实复杂难以判断,古陶瓷种类繁多,内涵也博大精深。对于古陶瓷门类研究过于广泛,对某些门类研究不细不深不透,理论研究多,但实践不足等,都会让收藏步入误区,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国宝帮或收藏的许多普通古陶瓷也到不了朝到不了代。其中理论好,实践不行的所谓专家众多,除民间的,还有许多公立机构的,如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的。故曾在某博物院工作过的某些人员由于主要专注于馆藏品研究而对外界变化了解不足,对自己专注以外的某些门类研究不够透彻或者研究门类过多但并没有对研究的门类都研究透彻,所以在实际鉴定指导收藏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判,闹出了笑话,得到了耻辱,这在近些年来都是有目共睹的。

五、收藏理念的不对。有的收藏爱好者总以为做得很精致、画工很好的高仿品现在做不出来或者很难与古代接近,导致判断失误买进高仿品。

我从事古陶瓷收藏,刚开始两年也不得要领,也收了一些到不了代的赝品。后来为了尽快走上收藏正道,积极参加了某些大学和陶瓷考古研究机构主办的艺术品鉴定鉴赏班培训,向不同的老师、行家请教,同时多跑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和大型拍卖会预展、古董展览会、交流会参观学习。除了多次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我还参观了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内的(除澳门自治区)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博物馆(院),甚至部分地市级博物馆(院)和专题博物馆(院)如杭州市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高安市(元青花)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深圳市博物馆、海口市博物馆、镇江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徐州市博物馆及楚王墓、岳阳市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保利艺术馆也做了参观学习,其中有的博物馆去过好几次。而且某些博物馆有特展时也积极去参观学习,如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殷墟妇好墓特展”,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吴昌硕作品特展”、“黄宾虹作品特展”、“乾隆帝特展”、“定州静志寺地宫出土器物特展”、“太仓港出土元代瓷器特展”,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的“雄昳艳丽”17世纪青花五彩瓷特展等。每个博物馆的馆藏品及特展藏品及介绍都看得比较仔细,再结合一些培训课程、专业书籍、权威拍卖图录,对主流艺术品绘画、书法、陶瓷、青铜器、玉器、翡翠、佛像、铜香炉、国石、印章、杂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不同门类的艺术品学习领悟好了可以触类旁通,对鉴定鉴赏特定的门类很有帮助。以这些所见所学去实践收藏,虽然收到了一些比较好的藏品,但有时也还是有把握不准失手的情形。因此痛定思痛,自我反思。庄子说:吾生亦有涯而知也无涯,同时借鉴他人成功收藏经验,看到做专题收藏的爱好者取得成功的比例比较大,因此放弃广泛多门类收藏,决定只做一到二个门类的专题收藏,把一到二个门类钻研透,这也符合古训“惟精惟一”吧。正好故宫博物院2017年11月份开始举办五大名窑之一的也是最复杂的迷雾层层的哥窑展(正因为复杂,哥窑是故宫博物院五大名窑展排在最后的,汝、官、均、定窑在近十年以来陆续都在北京故宫展览完了,这是个不小的文化课题。)。据我综合研究判断传世哥窑产出于杭州,我生活在杭州,正好天时地利人和啊!而与很多收藏或研究古陶瓷的收藏爱好者和专家学者交流,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哥窑系瓷器,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也没看到对哥窑研究得特别透彻的,绝大部分爱好古陶瓷收藏古陶瓷的人对哥窑系古陶瓷认识很浅。我认为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先生主编的《大观如典—阿呼斋庋藏宋瓷珍品·图录》和《大观如典—阿呼斋庋藏宋瓷珍品·释考》一书里的专家写的文章对官窑、哥窑的理论认识有一定道理,但里面实物配图收录的定为南宋官窑、南宋哥窑瓷器的年代、真伪我认为大部分是值得商榷的!再加上自古以来对哥窑产地、窑址、年代、是宫廷造还是民窑造等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民间哥窑真伪鉴定、古代文献资料错综复杂,种种问题争论也很多。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把迷雾层层的哥窑问题彻底研究清楚,造福我中华陶瓷界。

通过陆续三次抱着不同的思考的有关哥窑的问题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哥窑展,从不同角度、细节仔细观察、鉴赏哥窑、官窑(自古有部分瓷器官、哥不分之说,研究哥窑必须结合研究南宋官窑)瓷器,多次去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市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鉴赏哥窑、南宋官窑,去杭州老虎洞窑址和凤凰山系、玉皇山系实地考察,并把能找到的哥窑、官窑相关书籍、文献资料以及宋史、元史、明史相关内容仔细研读,并关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出现的哥窑瓷器和国外一些知名博物馆的哥窑瓷器图片和资料,并考察景德镇樊家井等地和其它市场做出的哥窑哥釉仿品。去龙泉青瓷博物馆参观了解龙泉哥窑瓷器。并与当前仿哥窑瓷器仿得水准最高的叶氏哥窑掌门人叶克伟先生交流和当前仿南宋官窑瓷器仿得水准最高的、“中国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之“南宋官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获得者、南宋官窑恢复传承人郦越宁大师交流”,并辩证分析学习了当前对哥窑有一定分析的黄骥先生(东方陶瓷学会会员)的微信公众号“云破楼”里发表的文章和实物图片。

通过多年收藏研究积累的经验和几十件从南宋到现代的哥窑哥釉藏品,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学习交流打下的基础,利用大学所学化工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以及运用观察法、类比法、分析法、化学分析法等,终于形成自己研究哥窑独特的观点而成一家之言。自己个人认为是当今世界研究哥窑哥釉瓷器最透彻的人。

                                               结果

纵观古今中外对中国古瓷器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发源的古陶瓷,很多研究成果和话语权却掌握在国外博物馆艺术机构或专家手里,1929年,英国陶瓷学会专家霍布森根据英国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概念并公布于世,后经美国东方陶瓷研究学者波普博士分类整理于1951和1956年分别出版元青花研究著作,奠定元青花研究体系。这样在十三世纪风靡元代贵族阶级和占据当时对外贸易大宗的元青花才展露在世人面前。中国的国粹研究成果却屡屡被外国人掌握,虽然有艺术无国界之说,但我认为这也是中国人的耻辱。如果不是中国清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积贫积弱,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中华瑰宝流失国外,也不至于让很多相关中国优异艺术品的研究成果和话语权被国外学术机构和学者、商人掌握。欧美、日本艺术品经营机构已经运营得非常成熟了,中国的部分稚嫩的鉴赏家收藏家在他们面前应该吃过不少亏上过不少当了吧,心痛哉!庆幸在当今我中华进步到强盛之世,国外大部分博物馆和大型艺术品拍卖经营机构对中华民族的瑰宝艺术品哥窑的认识还停留在产地龙泉或时间停留在元代的研究认识不够水平上。所以,我发下宏愿,一定要彻底搞清楚哥窑系的来龙去脉,把哥窑的话语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造福中国陶瓷界。因此,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终于修成正果,以严谨治学态度与钻研精神,对哥窑问题开展研究分析,同时也会陆续对这次故宫博物院哥窑展后由故宫出版社配套出版的《哥瓷雅集》;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先生主编的《大观如典—阿呼斋庋藏宋瓷珍品·图录》等进行分析点评,没有恶意,允许百家争鸣,一切皆为去伪存真,追求真理,让瑰宝传世哥窑瓷器的真实面貌在中华民族子孙的面前清晰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发扬光大。也希望对哥窑系瓷器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与我探讨、斧正并不吝赐教,一起为共同的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王赛球

                          20181019日自作序

           第一章  哥窑的定义与分类

        把南宋时期的有特意制作釉面开片并让釉面开片染色做装饰纹的以杭州凤凰山紫金土做胎的瓷器叫做哥窑(为什么把哥窑产地定在杭州凤凰山我会在以后专门章节探讨。有官、哥不分之说,官、哥窑其实可以区分,怎么区分我会在后面章节详细探讨。);把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这类南宋时期哥窑和符合这类南宋哥窑特征的其它机构馆藏或私人收藏的南宋时期的哥窑瓷器叫做传世哥窑。 

       把元代晚期的有特意制作釉面开片并以杭州凤凰山紫金土做胎的瓷器叫做仿哥窑型或仿官窑型瓷器(元代早期到元代中期有无哥窑瓷器和真正南宋哥窑与元代晚期仿哥窑的具体差别我会在以后章节里专门探讨。 )。

        把南宋龙泉(小梅镇瓦窑路窑)章生一作品叫龙泉哥窑或南宋龙泉仿哥窑简称“龙哥”(与“龙哥”同时期的南宋章生二龙泉窑仿官窑这是确定了的也是被瓷器行内人士约定俗成了的,简称“龙官”,为什么是龙泉仿官和龙泉仿哥窑我在以后章节里会详细探讨。)。

       把明、清、民国时期特意制作釉面较密集或较小开片,开片有染色或无染色开片做装饰纹的瓷器叫做明、清、民国仿哥窑瓷器即明、清、民国哥釉瓷器。

       把民国以后时期特意制作釉面较密集或较小开片,开片有染色或无染色开片做装饰纹的瓷器叫做新仿哥(窑)釉瓷器。

       开片除特意让釉面开出裂纹产生大小、形态不同裂纹之外,最具意义的是开片进行染色,染出单独的铁线或金丝铁线都染出。染成颜色分三类,第一类是开片纹内黑色即铁线都是特意开片出较深的纹饰后加工染成黑色、褐色,较深金线和部分较浅的金线片纹也是特意染成黄色形成。

        第二类是开片纹内黑色即铁线都是特意开片出较深的开片后加工染黑色、褐色,有部分浅的金线是出窑染铁线时还没产生裂纹,浅金线染色是在后期流传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继续开出的较浅开片传世过程中被渗入灰尘或抚摸杂质渗入染色形成。

       第三类是无黑色“铁线”,只有在较浅开片处大部分特意染的黄色或浅黄色“金线”,部分浅黄色金线是在传世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产生后期开片后渗入灰尘或抚摸杂质渗入染色。

      对染色的纹片一类进行了染色后施一层薄薄的釉回炉复烧封釉处理,即可为了防止染成的黑色、褐色、金色的线在使用过程中褪色,又可以调节釉表面的颜色(这在后有专门章节讨论)。还有一类染色后回炉固定颜色,但表面并不覆盖一层薄薄的釉。

       根据故宫博物院这次哥窑展配套出版的《哥窑雅集》所收集统计的古代文献资料,目前能找到的古代文献,提出哥哥洞窑和哥哥窑的是元代孔齐《至正直记》;提出哥窑名称最早的元末明初人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提出五大窑汝、官、哥、均、定窑名称的是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明确写有“宋哥窑款式”;首先记载宋代龙泉章生一“哥窑“”名称的是明嘉靖陆深(1477-1544)撰写的《春雨堂随笔》。从传世、出土、文献记载来分析,我把哥窑哥釉分成四类:

         一是由于南宋哥窑目前只见于传世则把哥窑也叫传世哥窑;

         二是龙泉(小梅镇瓦窑路窑)章生一仿哥窑;   

         三是元晚期哥哥窑(即哥哥洞窑作品,实际是元晚期仿南宋哥窑或南宋官窑型作品);

        四是明、清及以后的哥釉作品。

        各类哥窑哥釉瓷器的具体特征我会在以后章节里分析探讨。

        以下是古代讲述哥窑的文献资料,其中讲杭州哥窑的有16条,讲龙泉“哥窑“”的有13条,讲景德镇“哥窑“”的有1条,前半部分讲杭州哥窑后半部分讲龙泉“哥窑”的有1条,不确定哥窑在哪里的有3条,讲江西吉安仿哥窑的有1条。而且有些条目内把哥窑均窑特征混淆论述,也有把宋代与其它年代“哥窑”混淆论述,情况非常复杂,年代越靠后问题越多。这些问题会在以后章节里逐步论述探讨。




喜欢探讨交流哥窑哥釉瓷器的朋友请长按(扫码)此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想与本人交流的朋友请长按(扫码)此微信二维码添加本人微信

第二章

哥窑年代与窑址的论证

       抱着严谨的研究态度,本文进一步完善,如果各位读者认为不错,请多在群里和朋友圈里转发,算是作为以后《哥窑鉴定与辨伪》等续文写作的鼓励。原创不易,多谢鼓励!

 哥窑(不特殊说明,哥窑即指传世哥窑)之谜主要在于年代的不确定以及窑址的没发现或不确定。

 哥窑烧造的年代,从元末明初到现代学者,有多种说法:有北宋说、南宋说、元代早中期说、元末明初说(文献资料记载,曾经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员朱伯谦先生这么认为。)

(文献记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先生认为哥窑是元末龙泉仿官即“龙泉哥窑”。)等,产地有河南与北宋官窑一起说、杭州说、龙泉说、景德镇说等。年代无定论和窑址无定论这些都可以从元末明初到明代到清代(清代,特别是乾隆皇帝咏哥窑的御制诗把其收集的同类的传世哥窑的哥窑产地有时说是杭州造,有时说是处州(龙泉)章生一造,真是自相矛盾。)到现代研究古陶瓷的学者的文献资料观点中可以看出。

 哥窑烧造年代问题主要由于:

1、认为哥窑窑址没发现(我认为已经发现,就是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内窑,下面会有足够的论据进行认证。);

2、哥窑没有发现带纪年款的;

3、哥窑不见墓葬出土;

4、热释光检测年代不过关。

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哥窑年代和窑址:

       一、古文献研究:纵观所有能找到的清代及以前的文献,哥窑之名始于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最早明确宋哥窑的是明宣德《宣德鼎彝谱》卷六(载于1986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最早记载南宋龙泉章生一“龙哥”的是明嘉靖年间陆深著《春雨堂随笔》。分析古文献实质内容,截止至明万历年间钱塘(今杭州)人高濂《尊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之“论官哥窑器”(万历十九年1591年写序),以后写哥窑及“龙哥”的明清古文献基本都是在高濂及以前的文献基础上转抄演绎,多有重复甚至谬误,没有多少分析价值,甚至会给人误导。高濂《尊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之“论官哥窑器”一文也需要辩证分析,里面内容将元明时期的仿哥窑也混入南宋哥窑一起论述了,把均窑窑变特征也论述到了哥窑特征里。

   筛选出古文献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南宋杭州哥窑,一种是南宋龙泉章生一哥窑。具体见如下图片内容。



         南宋龙泉仿哥窑的特征“浅白断文,百圾碎”,无论考察文献记载还是实物考察博物馆、考古所藏龙泉仿哥(在南宋官窑即内窑没有建立之前有段时间,南宋宫廷曾在余姚低头岭窑、龙泉窑订烧过部分瓷器供宫廷使用,在龙泉具体是在溪口窑、大窑还是瓦窑路窑订烧,这需要另外考证研究。为什么说是龙泉仿哥?主要还是乾隆宫廷收藏的哥窑特征属于传世哥窑一类,龙泉仿哥窑即带浅白断文的瓦窑路窑作品基本没有。),只有象网纹瓜上纹路形态颜色类似的不染色的浅白断文开片并没有特意染色的金丝铁线。南宋龙泉仿哥窑胎土是灰白到灰黑,与南宋哥窑的胎色、胎质接近但不一样。

以下几件是南宋龙泉小梅镇瓦窑路窑作品。

下面是作者哥窑王收藏的南宋龙泉小梅镇瓦窑路窑琮式洗

   高濂《尊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之“论官哥窑器”一文也需要辩证分析,里面内容将元明时期的仿哥窑也混入南宋哥窑一起论述了,把均窑窑变特征也论述到了哥窑特征里。

以下文献基本重复引用明高濂及以前的哥窑论述话语。

二、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地位崇高,吸引了很多研究古陶瓷专业的专家学者和喜欢古陶瓷的爱好者去研究探索,但只有极少数的现代学者结合古文献资料及博物院传世器物和考古所见整器、残器、瓷片、窑具研究得出哥窑烧造于南宋的或南宋杭州修内司“内窑”(今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处)不够肯定的结论。这些论点也可以作为一种哥窑研究参考线索。

1、现代学者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先生在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博物院编的《哥瓷雅集》中P334-346发文《试论哥窑的几个问题》,其中P345得出结论:“总之,关于传世哥窑瓷器的烧造问题,目前尚无法完全解决。主要原因……。鉴于上述原因,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烧造年代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蹴,需要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增多,特别是窑址的发现,将传统的鉴定方法与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研究,方能解决。结合目前,笔者同意将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的年代定为南宋。”

2、原上海博物馆瓷器部主任陆明华先生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持,秦大树、杜正贤(目前是杭州市博物馆馆长)主编的《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P102-110发文《传世哥窑研究-元代老虎洞窑出土相关产品的思考》P109“当然,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主要宗旨不是为了反对老虎窑就是传世哥窑的观点,并以期在杭州其它地区寻找新的传世哥窑窑址,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代表性的实物和标本成为老虎洞窑就是传世哥窑产地的过硬证据,彻底解决这一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

3、发现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之一的就职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的华雨农先生在《杭州古都文化研究论文汇编》于P62-66发文《“传世哥窑”疏正》认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传世哥窑”中的大部分器物是南宋官窑的一部分作品……要真正鉴别全部传世哥窑器的确切年代和窑口,还有待我们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不懈努力。

三、运用类型学对比研究:哥窑器形与南宋官窑一样,都是仿夏、商、周、秦、汉青铜器和唐金银器器形,与同时期宋代金银器、漆器器型以及新石器时代(如良渚玉器)到夏、商、周、战、汉玉器等类同,具有典型的宋代瓷器时代风格特征,说明哥窑可能与南宋官窑同样产生于南宋。

1、突弦纹瓶

2、胆瓶

3、穿带扁壶

4、葵瓣洗

下图是作者哥窑王收藏的南宋粉青釉哥窑八葵瓣洗(照片颜色有些偏绿)



5、贯耳瓶

6、匜式洗

以下是作者收藏的唐代錾刻放牧图银匜


以下是作者哥窑王收藏的南宋哥窑匜式洗(传世孤品)

7、五足洗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米黄釉五足洗与伦敦大学大威德基金会博物馆的官窑五足洗比较,原上海博物馆陶瓷部主任陆明华亲见后比较得出的观点佐证。原上海博物馆瓷器部主任陆明华先生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持,秦大树、杜正贤(目前是杭州市博物馆馆长)主编的《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P102-110发文《传世哥窑研究-元代老虎洞窑出土相关产品的思考》P103认为上海博物馆哥窑米黄釉五足洗与伦敦大学大威德基金会(现在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官窑五足洗比较,原上海博物馆陶瓷部主任陆明华先生亲见后比较得出的观点是,它们的风格是一样的,把“金丝铁线”或单一开片的传世哥窑还原成出窑时的风格,它们或许就是南宋官窑开片的那种类型。

以下三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哥窑瓷器,把金丝去除还原后与南宋官窑没什么区别,说明部分纹路较浅染金丝的南宋哥窑只是在开片较浅的南宋官窑基础上仅染金色加工而成。

8、鬲式炉

9、琮式瓶

下面这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定为南宋官窑琮式瓶,其铁线明显经过人工染色,我认为定为南宋哥窑琮式瓶更合适而不是南宋官窑。

10、葵口盘

11、花(葵)口洗(碗)


下面是作者收藏的南宋郊坛下官窑五瓣洗

四、工艺特征对比

      有如下几种典型的南宋时代工艺特征佐证哥窑与南宋官窑有同一时代工艺风格,说明可能属同一窑址同时期烧造。

1、支钉支烧和支钉痕

   老虎洞窑址出土了一些用于支烧的支钉,南宋哥窑与南宋官窑的一大工艺特征是习惯用支钉支烧,这种支钉支烧工艺与汝窑、北宋官窑是一脉相承的。南宋官窑支钉痕与南宋哥窑支钉痕从支钉个数到支钉痕大小、形态都很雷同。(正是因为想极力模仿南宋哥窑,元代仿哥(官)型作品也沿用了这一工艺。清雍正到乾隆时期在景德镇御窑制作的仿哥窑也采取了支烧工艺,)




2、缩釉现象

3、弦纹现象(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在《自珍集》里也谈到宣德炉的弦纹是源自宋代瓷器弦纹)

4、“聚沫攒珠”现象:在放大100倍时,可以看到釉下有“聚沫攒珠”现象。这与南宋官窑一样。

5、多层施釉现象

   南宋官窑为了追求如冰似玉的效果,采用多次多层施釉工艺,哥窑同样也是多次施釉现象,达到釉面玉质感的效果和釉层与釉层之间、釉层与胎之间不同的膨胀系数产生的应力使釉面形成开片,然后进行染色、固色、或调色。

6、胎半生烧现象

   南宋官窑和南宋哥窑都存在胎半生烧现象使胎看起来有石质感,部分胎较酥松,不如熟烧的致密。为什么是半生烧,我只能做推测,当时烧窑的温度应该可以做到高温全熟烧(这从北宋和金汝窑、均窑的烧造工艺成熟可以断定),半生烧可能是为了增加胎膨胀系数,增加冷却收缩力,使开片冰裂效果更佳。

   正是由于多层施釉和半生烧工艺,用手指敲击南宋哥窑和官窑时产生噗噗的低沉声音而不是象明清景德镇窑一样清脆的声音。

   五、为什么说哥窑不是元代的?元代仿哥(官)窑型作品与正宗南宋哥(官)窑的区别。

  元代出土哥窑不具宋代俊秀的神形,质量粗劣而不精致,器形笨拙而不隽秀,釉质玉质感不够且干涩而不润,胎足厚拙,釉色已经烧不出南宋那种典型的青色和粉青色,明显是仿南宋而形近神不似。同时也说明元统治者控制南宋都城杭州(当时叫临安)后,为了消除代表南宋朝廷标志物之一的南宋“内窑(官窑)”,坚决终止了南宋宫廷御用的修内司“内窑(官窑)”的制作,当元人统治杭州几十年后,到元末元统治者撤出杭州,元末在原修内司老虎洞窑址上又燃起了炉火,一直烧到明初,追忆南宋的风雅,仿制“内窑(官窑)”作品,这已经不是朝廷行为,属于私人商业行为了。正是由于元代早中期几十年制作哥窑(官窑)的中断,导致技艺失传,到了元末明初的作品就达不到南宋宫廷主导的作品的神韵了。再有元大都出土的哥窑类瓷片经胎釉检测与元代地层出土残器成分更接近,与南宋传世哥窑胎釉成分不够接近。

1、屈卮:日本出光美术馆的南宋青釉哥窑屈卮与《哥瓷雅集》P343中图41元老虎洞窑米黄釉屈卮比较,后者明显是仿前者,前者金丝铁线明显清晰,青釉润泽滋润,器形隽秀高雅,后者胎偏厚,略显笨拙,釉质干枯,开片只有单色线。

2、葵口盘

上面是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的仿哥窑折腰盘,下面是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盘(碗)。

3、葵瓣洗:元末明初地层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的明显不如宋代的。

 上面是南宋修内司内窑传世作品,下面是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的葵瓣洗

六、田野考古研究

1、《哥瓷雅集》第81号图青釉盘(残器,杭州市考古研究所藏)与传世哥窑和修内司窑址出土元代仿哥(官)窑类型瓷器对比分析。该残器属于修内司窑址出土,《哥瓷雅集》把其定为元代仿哥(官)瓷器是不对的。查当年修内司老虎洞窑址挖掘资料得知,当年窑址挖掘出土带线纹元代地层的瓷片和残器是直接叠压在南宋地层的瓷片和残器一起的,那么南宋地层与元代地层是连续叠压在一起,南宋地层和元代地层在叠压交界处那部分出土物仅按挖掘时地层人为分层是没办法完全清晰分开的,只能通过出土物时代风格特征来判断其属于南宋还是元代。该瓷片从釉色、釉质、胎质、染色铁线形态和清晰程度来看,属于典型南宋青釉传世哥窑一类,而与元代仿哥(官)窑那种釉质干枯,釉色不正,开片浅而铁线不清楚有明显的区别。这意味着杭州南宋修内司“内窑(官窑)”窑址南宋地层出土了染色的有典型铁线的哥窑残器,进一步确定哥窑产品窑址与“内窑(官窑)”是同一处窑址即现在的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

  南宋修内司窑址南宋地层出土这类开片较深的残器和瓷片非常少,原因在于能控制开片较深的“内窑(官窑)”瓷器本来比例就不高,而且开片较深的绝大部分成品拿去加工染色制作传世哥窑去了,开片较深才能染出清晰的金丝铁线出来。与挑选出制作哥窑的开片较深的作品相对的是开片较浅的那部分作品就是南宋官窑。而南宋官窑中开片相对较深的部分作品在传世过程中开片内渗入灰尘、污垢等,也具备一定的金丝铁线效果,导致部分瓷器官、哥不分。其实这类官、哥不分的瓷器看上去差不多,实际上用专业的眼光还是容易区分的,如果金丝铁线是人为染色的就定为南宋哥窑,如果金丝铁线不是人为染色的就定为南宋官窑。是不是人为染色,通过对金丝铁线放大100倍的可以看出来。哥窑染色后经过了回炉固色或再次上一层薄薄的釉封住铁线防止褪色及调色,开片内铁线处微观呈熔融状态或封釉状态,开片内有黑色或褐色或金色染色物质与釉层熔融在一起,用水清洗基本不会褪色,开片尖锐处有一定钝化。而南宋官窑开片后再没有经过回炉,开片处微观呈自然尖锐开片的比较多,开片内产生颜色的污垢或灰尘清洗会有一定褪色。

2、下面的残器是杭州市博物馆藏品,定为元代地层出土是恰当的,有典型的哥窑开片风格,但是开片较浅而细碎,没有加工染色。

 、排除法

  通过对凤凰山系和玉皇山系的实地考察,距离南宋皇城适中,适合建窑址又能方便采集到紫金土、水流等制作胎釉的原料和适合晾干瓷胚的山岙地带有8处,目前都有基建、修渠、修路、造房、墓葬等,只有凤凰山老虎洞和乌龟山麓郊坛下发现了瓷片和窑具,找到了窑址,即古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内窑窑址和郊坛下官窑窑址。其它适合建窑址的山岙地带如果有窑址,瓷片、窑具等应该早就被山水冲刷出或基建、修渠、修路、造房、墓葬时挖出,所以除了凤凰山系万松岭老虎洞“修内司内窑”窑址和乌龟山麓“郊坛下官窑”窑址外,其它山岙地带和平地都不见出土或冲刷出瓷片、窑具,所以已经排除还有其它窑址的可能性。见如下实地考察所绘俯视示意图。1-8红线标记处为凤凰山系和玉皇山系的山岙(山间的平地)地带,其中第1、3、4、5处靠东,离南宋皇城较近,烧窑的烟火对南宋皇城有影响而且靠东阳光不充足不利于晾胚;第7、8处靠北,阳光不充足不适合晾胚。这也证明为什么扩大制作规模的南宋官窑(内窑)郊坛下窑址会选择在第6处,第6处乌龟山麓的郊坛下官窑地势适合建窑厂,又有紫金土原料、练泥和椎原料的水,而且在多雨的杭州能得到南面和西面的强烈太阳光照晾胚。第2处南宋修内司“内窑(官窑)”,已经深入凤凰山中,规模较小,烟尘对南宋皇城影响很小,能采到东面和南面的阳光晾胚,具备紫金土原料、练泥和椎原料的水,只是地面范围较小,规模较小,所以只适合南宋前期宫廷祭祀、文房、御厨等需求,在随后等南宋朝廷稳定后,宫廷需求增加,于是于郊坛下另设官窑,修内司老虎洞窑继续制作直到元人攻入控制杭州。

八、现代科学测定的胎釉成分分析研究:南宋官窑和哥窑的胎釉化学成分对比。

  1、根据权威检测数据,检测的部分样品南宋哥窑胎釉成分与南宋官窑胎釉成分很接近,而与南宋龙泉仿哥窑、明清景德镇哥釉瓷器胎釉成分有明显差别,元代仿哥窑胎釉成分与南宋哥窑和官窑相对也有些接近。


      下图传世哥窑、杭州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残器、瓷片、杭州卷烟厂出土残器、瓷片釉的因子散点都有分布在最左边圆圈内,说明:1、元代老虎洞窑在仿南宋哥窑时釉配方利用了老虎洞附件原料借鉴了南宋传世哥窑釉的配方;2、杭州卷烟厂是原南宋官窑哥窑成品的储存仓库(为什么说卷烟厂出土南宋官窑哥窑残器、瓷片地是仓库,这点从从事收藏官窑和哥窑残器、瓷片较早的资深收藏者处了解到杭州卷烟厂工地的情况,其对卷烟厂仓库挖掘修建时工地情况有一定了解。根据在原出土残器、瓷片地址的目前杭州卷烟厂仓库地址与老虎洞窑址地址距离、地势来看,也符合南宋时做储存南宋官窑哥窑-内窑瓷器仓库的情形。),所以也出土了大量与南宋官窑釉一致的残器、瓷片和少量与南宋哥窑釉一致的残器、瓷片(而没发现窑址、作坊遗址)说明南宋哥窑与南宋官窑在南宋时是储存在一处的,属于一个部门专管供宫廷专用作品,说明部分哥窑与南宋官窑釉配方基本一致,哥窑釉配方与南宋官窑釉基本没调整,而有部分(或者说南宋有段时间)哥窑釉配方与南宋官窑相比釉配方做了一定调整。同时也说明哥窑比南宋官窑占比较小(这一点与做官窑哥窑残器收藏交流的人员处也了解证实到,他们发现的哥窑残器瓷片只有官窑及哥窑总量的30%不到。)。

故宫博物院根据传世哥窑胎三氧化二铝 二氧化硅和釉氧化钙的不同把传世哥窑分不同的三类,我认为实际上是同一修内司窑在南宋152年内不同阶段哥窑制作中有过胎釉成分小幅度调整或是修内司官窑的三座龙窑(修内司窑址考古挖掘出了三座龙窑,但三座龙窑在南宋1127-1279的152年中是否同时建立或作品配方是否一致难以确定。)作品胎釉配方略有差别(也可以看出修内司窑与郊坛下窑胎釉配方也不尽一致)。从哥窑实物器口是否流釉和釉面质感来归类,确实可以大致分成三类不同作品。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从釉里微量元素含量散点分布图来看,这么多件哥窑作品微量元素含量相当集中,表示釉应该在一个窑址内配置。


 九、制作工艺研究分析。

1微观分析:在放大100倍时,可以看到釉下有“聚沫攒珠”现象。这与南宋官窑一样。

2、金丝铁线的微观研究:放大100-200倍时,可以看到金丝铁线的微观情况,铁线开片较深颜色也深,是黑色或褐色,黑色的铁线可以看到部分黑色碳颗粒还可以看到褐色的铁氧化结晶熔融层,褐色的仅看到褐色铁氧化结晶熔融层。部分金线色仅能看到褐色铁氧化结晶熔融层。黑色的是碳颗粒,褐色的是高含铁紫金土溶液沁入后回炉(应该是回素烧炉)熔融氧化显色并固定,铁线边界处明显可以看到圆融的比较平坦的钝角而不是锐角。有的金丝铁线上还罩了一层釉防止褪色与器物表面调色。部分哥窑只有金线,如《哥瓷雅集》P368哥窑灰青釉贯耳八方穿带扁壶,只是含铁高的紫金土溶液沁入后回炉(应该是回素烧炉)熔融氧化显色并固定颜色,因金丝的开片较浅,沁入高铁紫金土液不多,氧化发色呈现黄色,流传时间久了开片缝隙中混入灰尘污垢而加深往黑或褐色方向转变。部分哥窑金线是铁线成形后因为应力作用后期继续开片,形成较浅开片,用含铁高紫金土溶液沁入后干燥形成金丝的,并不回炉熔融固色或并不再一次罩一层薄釉回炉固色,或是流传时间久了开片缝隙中混入灰尘污垢而加深往黑或褐色方向转变,这些金丝可以浸泡擦洗褪色。如果把可以刻意控制开片和染色的金丝铁线与罩的薄釉层去除还原,就会是南宋官窑的釉面特征。

3、酥油光现象的形成:有的哥窑釉面有酥油光现象,有的哥窑釉面没有酥油光现象。酥油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类似橘皮釉现象,应是釉层表面在具有松脂油的柴烧气氛中对流物质交换,釉层含空气小气孔破裂后形成了局部象橘子皮一样不平整的褶皱,光在釉表面、釉浅层漫反射形成的光晕现象。釉平整无类似橘子皮的地方就没有褶皱以形成漫反射因而没有酥油光现象。产生酥油光的哥窑釉层很有可能是最表面罩一层薄釉封闭固定金丝铁线或调色薄釉层在素烧炉内产生的,因为南宋官窑没有酥油光现象。

4、开片形态分析:除了中等大小开片和细小鱼子纹开片外,哥窑开片有与南宋官窑一致的蟹爪纹大开片。

5、黑胎或褐色胎的形成与质感:黑胎胎质与南宋修内司官窑更接近,胎质较紧密而半生烧与凤凰山山的石质更接近,支钉露胎处,胎色黑色和褐黑色居多,露胎的圈足由于铁元素的氧化,一般呈褐色。郊坛下官窑胎质更疏松,颜色更丰富多样,黑色、灰黑色、灰色、砖红色等。

6、釉的质感:分两类,第一类玉质感非常好,与南宋修内司官窑一样,釉流动性也强一点,烧制时,窑内高温下,釉层流动,露出象南宋官窑一样的紫口,如部分葵瓣洗;这类哥窑应是郊坛下官窑还没建立时前期的作品。

第二类釉乳浊性更强,玉质感也不错,如部分葵瓣洗,釉配方有所调整,氧化钙含量提高了1-2%,估计时间比第一类的制作时间靠后一些,釉层乳浊性增加,透明度更低,流动性降低,成品往往没有紫口露出。从釉质感不一样和配方中氧化钙成分含量的调整,可以把南宋哥窑分成前半段即第一类和后半段即第二类。第二类是南宋郊坛下官窑建立后也是在修内司官窑(内窑)原址制作的作品,但其釉质感和外观颜色更接近南宋郊坛下官窑作品特征。

7、釉色:主要有青色、粉青、灰青,炒米黄色,与南宋官窑色系基本一致。

8、哥窑器物工艺规整精致程度大部分与南宋修内司官窑更接近,比郊坛下官窑更好。

十、哥窑金丝铁线的思想源头分析。

  宋高宗赵构与其父亲宋徽宗赵佶一样信奉道教。道教主要观点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互生,延绵不绝。黑色线对应阴,黄色金线对应阳。再有哥窑瓷器主要控制烧出的是青色和炒米黄色,青色与南宋修内司官窑青色基本一致,炒米黄应是有意控制釉的配方和放置在15-20米长的龙窑相应窑位利用或有意控制不同窑位燃烧气氛有意烧成,青色对应天,炒米黄色对应地,符合道家阴阳互生、天地一统观点。建成于五代时期道教福星观在玉皇山顶,凤凰山上有一条山路现在叫梵天寺路从福星观直通南宋皇城。玉皇山下的八卦田也是当时宋高宗赵构时修建而成,八卦是道家的典型标志物。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活了80岁,在南宋那个年代是绝对的高寿老人了,他于1162年主动退位居德寿宫自称太上皇。从其1162年退位到1187年过世的其人生漫长26年里,除了琴棋书画,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他宋高宗赵构还主要去修道和参与官窑、哥窑艺术品的创作中去了。

      清代雍正皇帝领略到了宋高宗赵构利用哥窑修道这一点,他开始烧造哥釉琮式瓶时把琮式瓶上用金丝铁线来承载道家思想的符号直接改换为八卦纹表示。


十一、哥窑具体时期的推断。

综上所述,哥窑应是宋高宗赵构南宋立国后开始的,那时南宋修内司官窑在烧造,在同一龙窑通过放置在不用窑位,利用或控制龙窑内不同窑位燃烧气氛,调节不同釉层原料配方,有意开出哥窑较深的釉面开片和发色出主流的青色和炒米黄釉色,再通过后期加工染成金丝铁线和罩釉回素烧炉调色、固色,制作出我们今天看到的精美无比的具宫廷气息的哥窑美品。按釉的流动性哥窑可分两类,应属于前后不同时期,但都在宋高宗赵构时期产生了。一类玉质感非常好,与南宋修内司官窑一样,釉流动性也强一点,成品一般在窑内釉层流动,露出象南宋官窑一样的紫口,如前述部分葵瓣洗。

另一类釉乳浊性更强,如前述部分葵瓣洗,配方有所调整,氧化钙含量提高了1-2%,估计时间在前面那类的时间靠后一些,釉层乳浊性增加,透明度更低,流动性降低,成品往往没有紫口露出。从釉质感和配方氧化钙成分的调整来看,可以把南宋哥窑分成前半段即第一类和后半段即第二类。修内司“内窑”哥窑型作品制作结束时间与官窑型作品一样一直制作到元人接管杭州南宋统治者结束其统治时。其中哥窑最精致的作品应该是文人气息浓厚而又潜心修道的宋高宗赵构退居德寿宫时期(1162-1187)的26年中,从1127年南宋王朝建立到1187年,有60年时间,初期修内司官窑(内窑)由于祭祀需要和宫廷基本用度需求很快就建立起来了,随后60年当中,朝廷逐步稳定,经济逐步繁荣发展,宫廷需求也上升,那时郊坛下官窑也在宋高宗赵构朝立国稳定繁荣起来后,宫廷用度(可能包括赏赐)需求增加时就已经建立。

从修内司老虎洞窑址考古挖掘地层分层情况和出土残器、瓷片实物以及墓葬出土、沉船出水作品用专业鉴赏眼光来看,元晚期到明初期地层哥哥窑(哥哥洞窑)作品与南宋地层作品明显不一样。从元代晚期到明初期出土残器、瓷片实物以及墓葬出土、沉船出水作品与南宋哥窑作品明显不同情况推测,元代晚期明代初期哥哥窑(哥哥洞窑)作品各釉层(元末明初仿品很可能没有多次釉)配釉配方和胎土配方与南宋的不一样,导致釉层之间、釉与胎之间膨胀系数不一样导致开片形态较浅,不如南宋时那么深而明显;釉质感干枯;胎体比宋代的略显笨拙;器物细节如葵口开口形态呈现不够精致。这说明南宋晚期到元晚期中间的元代早、中期有过部分工艺失传,正说明了是由于元代早期、中期元统治者控制杭州期间该窑停止了制作,导致人才流散或工艺得不到完全传承,导致部分工艺失传,制作不出南宋那么精美的真正哥窑了,元代晚期到明初期原南宋修内司老虎洞窑址作品只能叫元仿哥(官)窑型作品。

 十二、  哥窑的品类。

哥窑作品主要有文房用品,陈设文房器如八方带耳扁壶、贯耳瓶、直颈弦纹瓶、胆瓶;使用文房器如葵花式洗、匜式洗、葵口洗、五足洗、水丞(小罐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文房里磨墨用的盛水用的水丞)、水注;文房焚香的鱼耳簋式炉、簋式炉、三足鼎式炉、五足炉;御厨房用品碗、盘、碟;酒具八方杯、葵口杯、屈卮、渣斗。从元末明初墓葬出土,南京北郊中央门外张家洼明初洪武思年东胜侯汪兴祖墓葬陪葬,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元代沉船打捞出水等元代瓷器仿南宋哥窑情况来看,胎、釉、形都与传世哥窑有差距,故宫博物院李辉炳研究员认为这些是元代孔克齐(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记载的元末的哥哥窑作品,我也认同。


十三、哥窑的地位与烧造地址、年代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哥窑是在南宋修内司内(官)窑同一御用作坊即今天的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处制作,通过放置不同的窑位、控制燃烧气氛、控制胎釉及不同釉层原料配方,特意控制开片、釉色,后又经过染色产生铁线或金丝或金丝铁线,有的表层施薄釉调色、回炉固色,在南宋官窑基础上还多增加了2-3道工序。明高濂《遵生八笺》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此言把南宋官窑与南宋哥窑作相比,说明在明代鉴赏家当中哥窑地位高于南宋官窑。从传世哥窑的精致程度看,大部分好于郊坛下官窑,与修内司官窑很一致。从价值来讲,哥窑(传世哥窑)不会低于南宋官窑的价值。

为什么南宋文献中没有哥窑名称呢?我认为在建立南宋郊坛下官窑前,修内司窑在南宋称“内窑”或“官窑”,属于官作御用,只有从元末开始才区分出南宋官窑和南宋哥窑,明代到现代人沿用了这些称谓。当时南宋就只用一种相等的名称“内窑”或“官窑”,其实就是宫廷主导的御窑。到了元末有哥哥窑和哥哥洞窑,而把元末以前的叫旧哥窑、古官窑。这很有可能是窑具上刻划的八思巴文所指章姓人氏在杭州老虎洞原南宋修内司窑址基础上仿南宋“官窑”或南宋“内窑”,而南宋“官窑”或南宋“内窑”就包括了明代人到现代人称谓的南宋官窑和哥窑,同时也佐证了南宋修内司窑址上层元代地层为何会同时同一地层挖掘出仿官窑或仿哥窑型的风格的残器和瓷片。

综合以上分析,我下定论,哥窑(传世哥窑)窑址即是南宋首府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南宋时古文献称呼为修内司“内窑”即“官窑”,其中带金丝、铁线或金丝铁线的作品明代到现在称呼“哥窑”,从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时期开始朝廷主导制作供皇宫御用,主要为文房和御厨用品。该内窑(官窑)南宋建国初期主要制作祭祀用官窑型作品,随后还制作哥窑型文房和御厨用品,当郊坛下官窑建成后,一直到南宋末期官窑型祭祀用品和宫廷日用品制作主要由规模较大的郊坛下官窑承担,南宋宋高宗赵构时期开始修内司“内窑”即“官窑”同时制作官窑型作品和哥窑型作品,其中哥窑型作品比例小于官窑型作品。元代接管杭州后,元代早期、中期的停止制作哥窑,导致了部分工艺失传,已经制作不出南宋那么精美的真正传世哥窑了,元代晚期到明初期同一窑址基础上制作的作品即哥哥窑(哥哥洞窑)作品只能叫元仿哥窑了。


长按扫描下面二维码可关注哥窑王微信公众号



                  长按扫描下面二维码可以添加哥窑王微信


       第三章 南宋哥窑的鉴定与辨伪

       宋代五大名窑之南宋哥窑(传世哥窑)存世量非常少,绝大部分都收藏在公立博物馆(院),而博物馆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捐赠)10件左右、瑞士国家博物馆等,其它博物馆有少量收藏,从博物馆展示情况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2件,上海市博物馆1件、首都博物馆1件、山东省博物馆1件;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1件、日本出光美术馆1件;私人收藏的到代的大开门的南宋哥窑真品完整器从拍卖行到私人收藏透露信息所见,完整器15件左右,残器出现过3件,哥窑瓷片若干(也不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延禧宫主办哥窑展集结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市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收藏的南宋传世哥窑完整器及有少量残缺的残器共仅63件。全世界正宗南宋传世哥窑瓷器真品总数量完整器及有少量残缺的残器(不含瓷片)不会超过150件,真是凤毛麟角!

    在研究透了南宋哥窑(传世哥窑)后,鉴定南宋哥窑(传世哥窑)其实是不难的。

一、外观:南宋哥窑目前不见出土,都是传世品,外观都很干净,没有故意做旧污染特征。元末明初仿哥开始出现墓葬出土、窖藏出土、沉船出水品。

1、器型:很多器型与南宋官窑器型有雷同之处。用途多用于文房摆设或插花或焚香,如弦纹瓶、贯耳瓶、胆瓶、贯耳扁壶、炉等和使用,如洗、水丞等,还有部分供御厨使用,如盘、碗、杯、渣斗。

器形取材如下:

a、夏、商、周、秦、汉青铜器,而这些青铜器中部分器型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器型有传承。器型在传承过程中有一定的演变和简化。

     下图哥窑贯耳扁壶取材于商代青铜壶储酒器,其来源于新石器时代有穿带陶扁壶取水器。

下图哥窑鼎式炉取材于商代祭祀用青铜鼎。

 下图哥窑匜式洗取材于商周青铜匜,器形略有变化。

下图哥窑鬲式炉取材与商代青铜鬲,其又来源于新石器时代陶鬲。 

下图哥窑贯耳瓶取材于汉青铜投壶。

b、新石器时代良渚玉器、战、汉玉器。如下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哥窑琮式瓶,与良渚玉琮非常象。

下面的图哥窑簋式(彝)炉取材于商、周青铜簋。

c、取材于唐、五代、宋金银器。

d、有部分植物仿生器型,如下面图蒜头形、葵花瓣形、菊花瓣形、牡丹瓣形

葵花瓣器型(八瓣、六瓣)。

菊花瓣器型 。

牡丹瓣器型(十瓣)。

2、釉色:主要有青釉、粉青釉、浅青釉、灰青釉、白釉、月白釉、炒米黄釉、浅黄釉等。其中浅青釉和浅黄釉相对居多。

下图是日本出光美术馆的哥窑青釉屈卮(酒具)。

粉青釉哥窑葵瓣洗(笔者哥窑王收藏)

浅青釉

笔者哥窑王收藏哥浅青釉哥窑匜(照片颜色偏白了)

灰青釉

白釉(与月白釉相比,玉质感更强)

月白釉,与上面白釉相比不如白釉玉质感强,但乳浊性更强。


炒米黄釉

浅黄釉

3、釉质。哥窑釉是用钙碱釉配制,属乳浊釉,大致主要有3种釉质感,透明度都很低。3类釉质都非常纯洁无杂质,都有玉质感,有玉的“润”感,釉质不干、不枯。在实际眼学鉴定中,a类和b类,b类和c类有些难以截然区分开,但故宫博物院对釉的成分检测数据显示,釉的成分确实有3类。

a、玉质感很强,象新疆和田白玉,也象凝固的白色油脂。

下图2018杭州西泠春拍的蒜头形南宋哥窑水注是南宋的哥窑文房水注残器。

下图2017北京保利春拍的哥窑小瓶修复器实际上是南宋的。

b、玉质感不错,乳浊性也不错。


c、乳浊性很强,有一定的玉质感。

4、缩釉现象。

a、在乳浊性很好和玉质感比较不错的这两类釉质釉面上,一般有缩釉孔,玉质感很好的这类缩釉现象也有,缩釉处数一般比前两类少一点,基本都是以缩釉孔为中心发射出几条开片铁线或金丝。缩釉孔一般近似圆形。现在能够仿制出自然缩釉现象特征,也有特意凿出小孔当缩釉的仿品。比较大的缩釉一般出现在部件与主体交接处,大片平整釉面上出现的缩釉条有疑问。

b、交接处缩釉现象,乳浊性很强和不错的那两类釉质贯耳(或别的部件)与主体连接处一般有明显的缩釉现象。

c、底足部交界处一般有缩釉现象。

5、口沿釉环现象和流釉露出紫口现象:不一定全部有釉环(釉环是多次施釉后在口沿下一点堆积而成),也不一定全部有紫口现象。南宋152年内3种主要釉质作品或老虎洞窑址内南宋时期3个不同龙窑哥窑作品釉配方有一定的调整,导致釉的流动性、乳浊性、釉质感有一定差别。


6、酥油光现象“粥皮”:不一定全部有,玉质感最强的白釉这类哥窑基本看不到酥油光现象和“粥皮”。

7、哥窑有金丝铁线,分三种类型。

a、即有金丝也有铁线。

b、只有铁线。

c、只有金丝。

8、胎色:不全部是紫口,但是都是铁足。上面第5条讲了口沿紫口和不是紫口的现象。底足垫烧或裹釉支烧支钉痕处一般是黑色或灰黑或褐色,褐色是烧好了的紫金土胎因为含铁量高在空气中再氧化形成的,刮开表面的褐色层,里面一般还是黑色或灰黑色杭州凤凰山紫金土颜色。

9、支烧方式。裹釉支钉支烧居多,主要是洗、炉等较矮的作品;垫烧器主要是较高的立件作品如瓶类和器型体量很小的那类作品,盘类支烧、垫烧都存在。存在器内支钉套烧现象,主要是中大型炉内套烧,炉内发现过3枚支钉痕,应该底部有3枚支钉痕的作品。葵瓣形洗一般是5-6枚支钉(南宋官窑葵瓣洗存在5、6、7枚支钉支烧情况,哥窑7枚支钉支烧的还没发现。)。

    体量很小的作品是垫烧,如下图蒜头型小水注。

a、下图是炉内支钉套烧,炉内和底部都有支钉痕。

b、盘子有垫烧有支烧。


c、笔洗类一般是支烧,有4、5、6枚支钉痕,葵瓣洗一般是5、6枚支钉痕。(南宋官窑或北宋官窑洗存在7枚及以上支钉痕现象。)


南宋官窑除了4、5、6枚支钉痕存在7枚及以上支钉痕现象。

10、胎质:杭州凤凰山紫金土原料胎质与龙泉、云和县紫金土和景德镇(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仿哥窑是黑色紫金土胎质)及其它地方含铁量高的紫金土胎质不一样。主要是南宋时用杭州凤凰山紫金土泥料与其它地方紫金土泥料有差别,南宋胎人工练泥颗粒细度、形态与现代机器练泥颗粒细度、形态也不一样。这需要仔细有经验辨别才可以区分。(这一点对鉴别仿南宋官窑也一样。效果很灵。)

11、听声音:南宋哥窑是多次施的多层釉和胎是半生烧,敲击声基本是发闷的低沉音,不清脆;有部分温度稍微偏高的半生偏熟胎,敲击声比较清脆,但达不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器)厂高温全熟烧官窑产品那么清脆。(南宋官窑敲击也有类似南宋哥窑这个声音特征。)

二、内在特征

1、金丝铁线微观:有类似南宋官窑的大开片,也有中等大小开片和小的鱼籽纹开片。铁线较深,有黑色渗进物与褐色物熔融固定;金线仅有褐色物,有些熔融固定,有些仅渗入。铁线或有些金丝铁线上施一层薄薄的釉覆盖防止褪色,有些金线上没有再施一层薄釉。

2、南宋哥窑气泡微观“聚沫攒珠”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形态有些不一样,清代的气泡大小相对偏均一,层次感没南宋的强。不过有些近现代黑胎哥釉仿品能仿出类似南宋时期哥窑(官窑)的“聚沫攒珠”气泡形态。传世哥窑流传了800年左右,放大100倍微观看气泡破裂呈现自然破裂状态,而近现代仿品做旧气泡破裂状态不自然。

3、多层施釉现象:仔细观察南宋哥窑断面可以看到多层釉现象(南宋官窑也是如此。)

4、关键化学元素含量:氧化钾 氧化钙含量在12.5%-18.5%之间,氧化钾含量:氧化钾含量在1.0:1.1-2.3之间,在1:1.5左右居多。

符合以上特征基本可以判定是南宋哥窑,这需要长期仔细观察和归纳总结实际经验才能建立能快速准确鉴定哥窑、辨别伪品的高超技能。

三、仿品的特征

1、元代仿品:器型是仿南宋哥窑,但显笨拙,有的釉质玉质感不如南宋哥窑;有部分玉质感还可以,但釉质纯净度没有南宋哥窑好。胎色比南宋哥窑色类多,有部分也是黑或灰黑胎,与南宋哥窑基本一致,还有部分是灰色、褐红色、灰白色等。金丝铁线中“金丝”部分一般不是特意染色。釉色发色没有南宋哥窑青色、粉青、浅青色、炒米黄那么典型。其釉氧化钾:氧化钙比例一般在1.0:2.0-2.3之间。有缩釉现象,敲击声也是发闷,有些有酥油光。好的元代仿哥窑与南宋哥窑有一定接近。

作者哥窑王收藏的元代灰青釉哥釉四方洗

下面是某拍卖所见的,判断应是元代仿哥窑的十葵瓣洗

 2、明代仿品:从公开文献资料及图片看基本都是白胎,见到白胎哥釉,一般判断就是元末清初哥哥窑以后的作品了。明宣德、成化官窑哥釉一般都有楷书款。

3、清代仿品:清代其它朝文献资料和实物所见都是白色胎质,仿得最到位的是雍正和乾隆御窑厂的作品。雍正和乾隆大部分圈足垫烧,少部分是支钉支烧,都是黑胎,但景德镇紫金土胎质与杭州凤凰山的不一样。青色系釉色很接近,但基本不见缩釉现象,釉面很少见缩釉孔,底部很少见缩釉孔和缩釉带,过于规整,估计是单层施釉,也与景德镇御窑厂是非龙窑烧造有一定关系。绝大部分有官窑篆书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有少部分是黑胎无款哥釉官窑。雍正的釉氧化钾含量大于氧化钙含量,与南宋哥窑氧化钾小于氧化钙比例反向了。

4、现代仿品:可以做成多次施釉多层釉和缩釉孔(带)现象,由于取不到杭州凤凰山紫金土,浙江龙泉地区和福建邵武地区黑色紫金土胎质与杭州凤凰山不一样,胎质胎色有一定差别(这一点也是仿南宋官窑的共性)。从器型、釉色、胎质感、葵口、缩釉现象等很多细节地方都达不到南宋那种状态或美感。福建邵武地区釉质纯净度不够。景德镇地区仿品大多是白色胎质,少数黑色胎质,部分白色胎底足外表刷了一层黑色或酱色釉汁,景德镇地区仿明清哥釉和南宋哥窑情况都有,容易鉴别。南宋是人工和蓄力(牛)练泥,现代一般是机器练泥,胎的质感和颗粒不一样。现代一般是气窑、电窑,与南宋哥窑用柴在15-20米的龙窑里烧成的釉质感也不一样。

5、明、清时期宜兴窑、石湾窑、漳州窑也仿过哥窑,但白色系胎质居多,其中宜兴窑属黑色胎质,这三类窑釉面颜色、质感已经胎色、胎质感与南宋哥窑差距很大,比较容易区分。

6、南宋龙泉仿哥窑是浅白断文,象网纹瓜网络纹,没有金丝铁线现象,胎是灰胎灰白胎,透明度相对高,玻璃质感强,容易区分(现在有仿南宋龙泉仿哥作品)。

四、遵循常识:南宋哥窑是南宋宫廷御用文房和御厨用品,在修内司内窑(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烧造,量本来就少,流传了800年至今,存世量已经非常少了,真是凤毛麟角,所以看到哥窑需要仔细研究判断,看能否符合南宋哥窑特征。不要有知识没常识,有文化没智慧!

五、以下是拍卖出现和私人收藏的南宋哥窑。

1、2017年北京保利春拍南宋哥窑倭角洗。成交价及佣金2600多万人民币。


2、临宇山人藏葵瓣盘,2016年估价4000-5000万,流拍了。

3、2015年以前拍卖过的南宋哥窑四方洗,成交价330万人民币。

4、2017年以前澳门中兴拍卖拍的南宋哥窑贯耳扁壶,成交价1700多万人民币。

5、2018年德国某秋拍银包边葵瓣盘,成交价1000万左右。

6、2018年日本东京中央拍卖春拍哥窑洗残器,成交价及佣金360万左右人民币。


7、2017年北京保利春拍哥窑小瓶残器成交价143万。

8、2018年杭州西泠拍卖春拍哥窑蒜头水注残器成交价(不含佣金)80多万。

9、作者哥窑王收藏的粉青釉哥窑八葵瓣洗完整器。

10、作者哥窑王收藏的浅青釉哥窑匜式洗完整器。

11、上海某收藏南宋官窑瓷器的收藏家收藏了一件带环瓶,因没上手看实物,不知铁线是特意染色还是流传过程中渗入灰尘形成,不过从图片目鉴直觉告诉我不是南宋哥窑就是南宋官窑,如果铁线是特意染色的可以定为哥窑。

12、其它拍卖过的很有可能是南宋哥窑真品的传世哥窑。

13、私人收藏部分哥窑残片

      其它私人发图和微信公众号发图,从图判断我没见过大开门的完整的南宋哥窑器。

        2018年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先生主编的《大观如典》(该书定价680元人民币),里面列了20件左右私人收藏的所谓南宋哥窑图片,大家认为那些“哥窑”怎么样?

喜欢交流哥窑的朋友可以扫一扫(长按)加我微信

 

           第四章

      北宋哥窑问题探讨     

      从我的文章《哥窑的年代和窑址论证》一文可以得知,传世哥窑是南宋修内司内窑(官窑)制作,金丝铁线的思想源头与宋高宗赵构信奉道教修道有关。而南宋官窑继承的是北宋官窑的遗制,赵构父亲北宋宋徽宗信奉道教 ,是为“道君”皇帝。那么从这里推测,北宋官窑很有可能也同时制作官窑和带金丝铁线的哥窑作品,只是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开始制作官窑到北宋灭亡1127年,制作时间不足27年,又由于战争损坏和北宋官窑窑址没有找到,留存的北宋官窑(哥窑)信息极其少,目前无法准确考证,只能推测。

      “宋官(哥)窑”能考证到的古文献离宋代时间最近,其文字记录也可以认为最真实的是元代陶宗仪的著作《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2月)文中转引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和 《说郛》所录南宋顾文荐的《负喧杂录》。两书记载的文字和内容基本相同。《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坦斋笔衡》文:“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从上面内容分析,北宋京师“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有北宋官窑,南宋京师“临安”(今天的杭州)有修内司官窑(内窑)和郊坛下官窑,而且郊坛下官窑比修内司官窑规模大而不相等(这已经通过杭州凤凰山老虎洞修内司窑址和杭州乌龟山南麓郊坛下窑址挖掘考证已经得到证实)。学术上界定的“宋代官窑三分法”即来源如此。

     北宋官(哥)窑由于没有找到窑址(可能是由于黄河泛滥窑址已经埋在地底下难以发现),北宋官(哥)窑的特征暂时只能通过南宋官(哥)窑和汝窑的存世藏品和窑址挖掘信息去推测,因为南宋官(哥)窑继承了北宋官(哥)窑的遗制,同时北宋官(哥)窑与汝窑这类贡窑(汝窑也有可能是北宋朝廷直接管理的官办窑)有联系。从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和公私拍卖交易出现的官(哥)窑来分析,我认为具备以下特征的瓷器很有可能是北宋哥窑,其除胎土是北方的原料拉坯成形,其与汝窑瓷胎土特征接近外,其它造型、工艺、釉面特征、釉配方、釉质感特征很有可能与南宋官窑很雷同,与汝窑有一定联系,但南宋官窑是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的紫金土,颜色属于黑色系列,北宋哥窑由于原料在京师汴京(开封)就近取料,其胎大概率与汝窑瓷的香灰色胎类似或接近而与南宋官窑胎质不同。其釉与汝窑和南宋传世哥窑应该也有一定的联系。

      可以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实物、窑址等信息不够,探讨只能到这里,如以后掌握了更多资料和实物信息再继续深入探讨。以下是一些拍卖或市场上出现的图片,其胎质与南宋传世哥窑区别很大,不会是南宋哥窑,而与明清典型哥釉瓷器也有差别,其有可能是北宋哥窑吗?

                第五章

      对《哥瓷雅集》的斧正

       故宫博物院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于2017年11月到2018年10月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主办了为期近一年的宋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展览,展出宋哥窑(60多件)、明清及现代哥釉和南宋龙泉仿哥窑整器、残器、瓷片共180件左右,社会反响很好,特别是受到了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是大功德一件。同时故宫博物院联合故宫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哥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窑瓷器荟萃》,本书作为研究哥窑瓷器的基础工具书,还是不错的,特别是里面的理论研究和检测数据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但是对有些瓷器检测数据欠缺及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利用和哥窑哥釉瓷器的分析研究鉴定还不够深刻,对有些哥窑哥釉瓷器的断代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在本文将进行补充,作为抛砖引玉,期待更有后来者更深入研究,把哥窑之谜彻底解决透彻。

      我读过不少讲述研究古董的书籍,《哥瓷雅集》整体还是非常不错的,按总分100分,我给75分,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工作把它提高到90分以上。别的有些讲述研究古董的书籍错的地方不少,有的某些私人编辑的研究古董一类的书籍简直错得一塌糊涂,配图里简直没有一件真品,很多讲述古董的某些书籍我只能勉强给10分-50分!

       以下是我对《哥瓷雅集》的斧正:

1、P028附图一,标题是“官窑灰青釉贯耳瓶——南宋”,将其定为南宋,但左边说明里说明其出土于上海青浦元代任式墓,其年代有南宋传世和元代烧造两说,较为接近元代新安沉船和浙江长兴石泉墓出土(水)品,而四川中江窖藏亦见类似造型器物(为元代龙泉窑瓷器)。那么请问,这个贯耳瓶到底是南宋还是元代的?为什么不出胎釉无损检测数据来进一步分析确定年代呢?其与本书P160图65老虎洞元代层出土贯耳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其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哥瓷雅集》主编吕成龙先生专论《试论哥窑的几个问题》引用的P342图37定为元代的老虎洞窑灰青釉鱼耳簋式炉属于同一上海青浦元代仁式墓出土,为什么同一墓葬的出土瓷器定的年代一个为南宋一个为元代?


2、P036图8哥窑灰青釉贯耳八方穿带扁壶:左边简单引用明代文献记载认为此壶圈足两端开孔,是陈设时以绳穿孔,缚于家具之上防止壶体倾倒。作为代表国内权威文博机构的故宫博物院,此不应该简单引用明代说法。因为穿带扁壶的原始器形源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穿带扁壶(到汉代有类似的青铜扁壶),圈足两端开孔和肩部两个贯耳是为了用绳带穿过用以提水(见下面示意图),而不是用以固定防止倾倒,这种器形根本不用穿带缚住就可以稳定陈设。这样制作正是宋高宗赵构的慕古之作。

3、P090附图三官窑青釉葵口碗,与P190图83青釉葵口盘(修复)-元,无论从釉色、釉质、胎质、葵口、规整度都很类似。附图三定为宋代,而认为是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出土的图83定为元代,既没有检测数据,也没有载明确定该图83器在窑址挖掘分层是就一定是元代的,窑址堆积层宋元交错处也有可能是宋代的。所以图83还有待进一步工作检测分析胎釉成分数据,分析器形、釉质、胎质等,另做年代定性。我目鉴认为与附图三年代一样可以定为南宋,或把附图三也定为元代需要检测数据进一步论证。

4、《哥瓷雅集》把P186图81青釉葵口盘(修复)-元。我认为把其定为元代是不对的,其釉色、釉质、胎色、胎质、缩釉特征、铁线特征与书内典型的南宋青釉哥窑一致。该残器属于修内司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查当年修内司老虎洞窑址挖掘资料得知,当年窑址挖掘出土带线纹元代地层的瓷片和残器是直接叠压在南宋地层的瓷片和残器一起的,那么南宋地层与元代地层是连续叠压在一起,南宋地层和元代地层在叠压交界处那部分出土物仅按挖掘时地层人为分层是没办法完全清晰分开的,只能通过出土物时代风格特征来判断其属于南宋还是元代。该瓷片从釉色、釉质、胎质、缩釉特征、染色铁线形态和清晰程度来看,属于典型南宋青釉传世哥窑一类,而与元代仿哥(官)窑那种釉质干枯,釉色不正,开片浅而铁线不清楚有明显的区别。这意味着杭州南宋修内司“内窑(官窑)”窑址南宋地层出土了染色的有典型铁线的哥窑残器,进一步确定哥窑产品窑址与“内窑(官窑)”是同一处窑址即现在的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

  南宋修内司窑址南宋地层出土这类开片较深的残器和瓷片非常少,原因在于能控制开片较深的“内窑(官窑)”瓷器本来比例就不高,而且开片较深的绝大部分成品拿去加工染色制作传世哥窑去了,开片较深才能染出清晰的金丝铁线出来。与挑选出制作哥窑的开片较深的作品相对的是开片较浅的那部分作品就是南宋官窑。这么重要的残器居然该书没有分析论证和把该残器检测胎釉数据,实在不应该!

5、P222图109灰青釉鱼耳簋式炉-南宋至元

   本鱼耳炉形体单薄,无宋代雍容宫廷气息,打个比方,南宋哥窑鱼耳炉是《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而图109却象是林黛玉,表现出来的气质完全不一样。P052-057三个南宋鱼耳炉都是支钉支烧(炉内也有5-6个支钉痕,说明里面曾套烧了其它更小的瓷器),而此鱼耳炉却是垫烧工艺(炉内无套烧其它瓷器)。仔细观察胎质也南宋紫金土黑胎质不一样,此炉更接近明成化胎质(雍正也是黑胎,与雍正也不一样)。从釉化学成分分析,氧化钾 氧化钙=7.02%,氧化钾:氧化钙=1.96:1,氧化钾含量是氧化钙的近2倍;而统计南宋哥窑氧化钾 氧化钙=12-17.5%区间,其中大部分在14-16.5%区间,氧化钾:氧化钙=1.00:2.00,大部分落在1.00:1.45-1.80区间。而P152图62和P154图63元代仿哥窑的氧化钾 氧化钙=10.31-17.96%区间,特别是氧化钾:氧化钙=1:2.19-2.38,氧化钙含量是氧化钾的2倍多。统计P228图111仿哥釉碗-明宣德,氧化钾 氧化钙=8.72%,氧化钾:氧化钙=1.60:1.00;

P232图113仿哥釉贯耳瓜棱瓶,氧化钾 氧化钙=8.19%,氧化钾:氧化钙==1.87:1.00

从放大100倍釉内气泡看,此炉气泡也与南宋哥窑炉和元仿哥窑瓷器气泡典型的“聚沫攒珠”不同。

所以我认为此炉接近明成化作品,故宫博物院对其缺乏深入研究,简单把其定为南宋到元。

6、P240图117仿哥釉葵花式尊-明-故宫博物院藏

我认为此尊这么定有疑问,理由如下:

此尊名称定为花插更好,其器型、缩釉特征、紫金土黑胎胎质和6支钉支烧,其边用银包边,其青釉色及釉质,均符合南宋哥窑特征,我认为不是明代而是南宋哥窑可能性更大。但是,故宫博物院没有该器釉的成分检测数据,这是为什么呢?不知其定为明代的理由是什么?

7、P244图119仿哥釉兽耳簋式炉-明-故宫博物院藏

我认为此龙吞簋式炉定为明代烧造仿哥釉簋式炉有疑问,理由如下:

其器型、弦纹、紫金土黑胎胎质、缩釉特征、其青釉色及釉质,均符合南宋哥窑特征,我认为不是明代而是更接近正宗南宋哥窑。

但是,故宫博物院对此炉没有釉的成分检测数据,这是为什么呢?唉!

8、P242图118仿哥釉鱼耳簋式炉-明

我认为此炉不是明代而是清乾隆的作品。

a、从釉成分分析,氧化钾 氧化钙=7.75%,氧化钾:氧化钙=1.00:1.12,与乾隆的更接近(从书内从几个明代和清雍正釉检测数据看明代和雍正的氧化钾比氧化钙高),与宋代区别较大。

b、元以后,明代都是垫烧,雍正、乾隆才是支烧,此炉底有6枚支钉,内有3枚支钉。

c、胎质明代基本是白色胎质无黑色胎质,清雍正、乾隆是黑色胎质。

d、炉底部刻的乾隆御制诗“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自制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乾隆丙申孟春御题”,其中“自制崇鱼耳”,明明告诉我们乾隆自己仿古崇尚鱼耳炉!做御制诗于炉底自赏自夸。故宫博物院定为明代的理由呢?


9、P248图121仿哥釉洗-明-故宫博物院藏,

我认为是乾隆的,其无宋代缩釉现象,无明代白胎垫烧,有乾隆黑胎支烧,有于乾隆哥釉类似的釉面、釉质及 开片特征其釉成分氧化钾 氧化钙=10.15%,氧化钾 氧化钙=1.00:1.69,也是与乾隆接近。

10、P340图23是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哥瓷雅集》主编吕成龙先生专论《试论哥窑的几个问题》引用的私人收藏南宋哥窑,本图瓷器葵瓣洗根本没有一点南宋哥窑的胎质、釉质、釉色及开片,倒是与P250的图125明代宜兴窑琮式瓶釉面特征(釉质干枯而单薄,没多少玉质感可言,开片浅显细小)很类似。再有,典型的南宋哥窑八葵瓣洗博物院(馆)没有发现带三足的,宋代以简约为美,增加三足有画蛇添足之嫌,不符合南宋哥窑葵瓣洗的器型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及斧正,书中主要存在对某些器物釉的检测有欠缺和对有些器物的数据分析与细节观察判断有待加强,导致断代鉴定需要加强等问题。其引经据典理论文章还是不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