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窑哥窑新论之二十二 到底是亲兄弟、表兄弟,还是江湖兄弟? ——宋代官窑和哥窑瓷器再探讨

 瓷海拾珍111 2021-07-20

(二)道家清味

    鲁迅先生在其1918年8月20日写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的书信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宋朝就是一个非常推崇道教的朝代,其奠基者是宋太祖和宋太宗两兄弟,高峰期则是在真宗和徽宗时期,而北宋“传世哥窑”很可能就产生在宋徽宗时。富庶的宋朝在与周边几个“恶少”——西夏、辽、金的争斗中,几乎每战必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概和胆魄已荡然无存,只能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中收回“我愿守土复开疆”的豪气,转为反视内心、观照自身。这时,道家的无为观念及理学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返璞归真和“致虚极,守静笃”思想成为艺术理念,艺术特质也转向了注重意态神韵和典雅平淡。上流瓷器追求内敛、静若处子的造型;尊天法地、浑然天成的釉色,将人的审美情感过滤提纯到极致,努力使人摆脱以物役心的精神桎梏。

一是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北宋著名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对“天人合一”的研究著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讲得最透彻、说得最到位还是《易经》。其《说卦传》中写道:“昔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情,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圣人作《易经》是为了顺乎性命的道理,所以用阴和阳来说明“天道”,用刚和柔来说明地道,用仁和义来说明人道,把天、地、人统一起来看都表现为乾坤。北宋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张载解释说:“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易一物而合三才,天(地)人一,阴阳其气,刚柔其形,仁义其性。”这是把天地人格化,把人神格化,其中一以贯之的是“道”。

“天人合一”是大命题、大道理、大学问,和小小的瓷器有什么关系?表面看,没什么直接联系,但细究之下,不但有联系,而且有些联系还很密切,特别是传世哥窑。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儒学史上著名的“二程”就生活在北宋中期,他们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仁”即是天理,不仁即是人欲;“义”即是天理,不义即是人欲;“忠”即是天理,不忠即是人欲;“孝”即是天理,不孝即是人欲;心平气和即是天理,浮躁骄狂即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表现在瓷器制作上,就是要从器型设计、釉色追求、点线面的结合上,合乎义理、展现平和、引导忠义。这些在五大名窑上都有充分表现,限于篇幅,我们仅就传世哥窑的釉色做一番探讨。请看图27:“宋官窑葵瓣洗

图27:宋官窑葵瓣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片来自网络)

图28:南宋哥窑米黄釉葵口碗(底刻乾隆御制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片来自网络)

宋五大名窑釉色,最有名的是以“诸窑之冠”汝窑为代表的天青色。有关天青色,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大多人都将其定为宋徽宗对汝窑制作所说,实际上这是柴世宗对柴窑制作所说。实际上,不论是宋徽宗还是柴世宗,也不论是汝窑还是柴窑,这两句话要表达的都是对“天青色”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最主要的哲学基础就是“存天理”。这两件器物,一件为粉青色,一件为米黄色,这是传世品,也是北宋官窑最典型的两种釉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两种颜色。按照一般颜色分类,这两种颜色不属于赤橙黄绿青蓝紫中任何一种正色、单一色,而是属于混合色、过度色。

北宋官窑和传世哥窑为什么要选这种釉色?这种釉色美在哪里? 实际上,可能大多数现代人初见这种颜色都没有很强烈的感性审美认同,而只是有诸如“古香古色”“古朴素雅”之类的理性判断。但是,随着对宋瓷认识的深入,随着对古陶瓷审美能力的提高,你会被这种釉色深深吸引,不仅仅是因为其如玉般温润,也不仅仅是因为其有“金丝铁线”,而是因为这种釉色有一种“玄远”感。南北朝时期的周兴嗣编纂的、在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的第一句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句话在旧时读过私塾的人都耳熟能详,相信对宋代人同样有很大影响。“天地玄黄”说到了天地的颜色,即《易经》里说的“天玄而地黄”。“地黄”的“黄”好理解,“天玄”“玄”是什么颜色?“玄”为“悬”的古字,表示由绳悬挂,再引申出“天空”“幽远”等意;指颜色时,其本义指赤黑色,因为颜色较为模糊、深沉,由此引申出深奥,玄妙等意思。北宋官窑和传世哥窑的“灰青”也好,“米黄”也罢,都是在宗法自然界的“玄黄”感,因为,大千世界,真正纯而又纯的颜色反而不多,多的是过渡色。

二是遵循道法自然。北宋著名画家郭熙主张“身即山川而取之”,强调美术创作的第一源泉是自然山水,要体味自然山水、学习自然山水,把自然山水做最直接的审美观照,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宋代主流文化是士人文化,宋代士大夫善以自然法则来解释社会人事,而不是相反,他们认为自然界中蕴含着通往宇宙无限性的“道”,无论是渔樵耕读,还是治国理政;无论是引车卖浆,还是舞文弄墨都要尊重自然,穷究物理,“格物致知”,归于平淡自然,瓷器制作也不例外。

其一,釉质追求玉质感。与汝窑相比,北宋官窑和传世哥窑都属于厚釉瓷器,这样做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追比自然界的“尤物”——美玉。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的。”(宗白华《美学散步》)请看图29:“哥窑灰青釉胆式瓶”。

图29:哥窑灰青釉胆式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网络)

这只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灰青釉胆式瓶,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极具古玉温润细腻、宝光内敛的特质。特殊是其釉质,玉质感特别强:其润泽如酥、莹滑如丝,一如和田玉美。

其二,器型“仿生”。陶瓷史上很早就有模仿动植物造型的器物出现,例如两晋时期的越窑“鸡首壶”“蛙形水盂”等,哥窑中很少仿动物,大多仿植物,比如瓜棱瓶、葫芦瓶、橄榄瓶等。请看图30、31: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南宋官窑青瓷葫芦瓶。

图30:南宋官窑青瓷葫芦瓶,现藏台北故宫。(图片来自网络)

图31:南宋官窑青瓷葫芦瓶,现藏台北故宫。(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瓶高18.5cm,口径1.7 cm,足径5.5 cm,和一只正等型号的葫芦大小相等。瓶圆口,葫芦形器身,器表有三道接痕,矮圈足。胎体较薄,垫烧,施青釉,呈色灰青。釉质清亮,局部泛黄,釉表满布灰棕色纹片。圈足施釉不匀整,足壁有多层施釉痕,足端露出灰黑色器胎。这是一只艺术化的“神品葫芦”。

(初稿完成于2020年9月,2021年3月修改。作者微信号:liuguochenwx.刘国臣  河北承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