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关事业单位青年与领导说话的“大忌”!

 学习资料__ABC 2015-06-05
一、“没有没有”

某科员给我送征求意见的材料,我问“你看过吗?”他说“我看了”,我又问:“你有什么意见吗?”他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我怎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心不禁一凉,对他说:“既然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多少你说说吧”,看我真心想听,他就说了一些,我也赞同,最后就按他的意见给反馈了。

我年轻时,过手的材料一般不看,好像跟自己没关系,送到领导那儿也不表达看法,只当自己是一个转运工具。

现在再看青年人,已经比我那时强了些,一般过手的材料都会看,但通常不做表达看法的准备,你不要求他说,他就不说,错把“没有没有”当成谦恭,以为不说是上策,或可能没想到领导会听他的意见。

有时候,和上级或者下属共同参与某项工作,如果上级问我有什么意见,我都会认真中肯地发表看法,因为此时正是思考、提高和展示的机会,更是学习、请教和共享的契机,不应随意放过。

而我征求下属意见时,也有学习交流共享的意思,也包括考察下属的意味。如果他没有准备,只是仓促应付或“没有没有”,我会感到遗憾,并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就像我年轻时一样,还需要历练。

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景下,坚决不说“没有没有”,所谓的谦恭在领导那儿是不得分的;也不说“没有”,除非你没看过或不知道,这时你需要说明;即使领导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你有看法,就要想办法表达出来。最好是简要地说出意见,尽量具体、清晰,再加上自己的思考,那就更好了。这叫主观能动性,给自己创造条件。

二、“我不行我不行”

一次,机关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需要支部发言。正好有位青年给我送材料,我对她说:“机关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你代表支部发言吧”,没想到她连忙说:“我不行我不行!”看她那真切甚至有点惶恐的神情,我不忍心给她压力。后来另外一位年青人接受了建议,上台发言的效果也很好。

机关里,经常看到此种情景,每每此时,我都很为青年干部惋惜。许多带有压力的好事,本是学习提高展示的绝好机会,但为什么他们都认定自己不行而推让呢?

可能是家人告诫要低调谨慎、不要出头;可能是机关讲究层级秩序,上台露脸须从上级开始;可能是没有经过锻炼,不知道能否表现好;可能是自卑不自信,认定自己不行,就断了表达展示的念头,等等。

领导往往不这样看,他推荐你,就是认为你行,只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只要有,经过练习和指导,就一定可以。

再说在机关工作,迟早都要到台上去,何不早做准备呢。青年科长或处长,代表司局到基层参加活动,都被叫做“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甚或被称“中央国家机关领导”,经常需要讲话,这时候不行也得行。看到青年干部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表现不得体,时而显露尴尬。如果勇于接受挑战,注重平时锻炼,增强自信和能力,往往都会有上佳表现。

自信,既是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年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品质。我在事业单位时,每年都要招聘一些职工,自信在招聘中占有相当分量。

一次我主持面试,一女青年招聘时主动与考官握手,眼神充满自信。我很坦率:“我们单位注重男女平等,目前女职工过半,我们想招一位男职工”,她说“您把我当男孩使就行,论精力、体力我都没问题”。我又问“你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她说“我的优势是,无论领导交待什么任务,我都能千方百计地完成好!”另一位考官随口说“那你把月亮摘下来”,她随口接道:“好,请领导给我准备一个天梯,我一定完成任务!”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得接这个“球”,于是我说“那好,今晚就去网站直播节目实习,两天后交报告”。事实上,她的自信已经赢得了认可,被录用没有什么疑问。

那位“我不行我不行”的青年,看到同伴上台的表现,也开始树立信心,经过锻炼,她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大幅提升,后来多次受邀到相关部委的大会上做演讲报告,而且都是脱稿演讲,很得听众赞誉。

三、羞于上问

我当科员时,很怕见领导,更不会主动去请教领导。是不敢,还是不愿?是不屑,还是没说的?可能都有,反正是敬而远之。

一次领导让我在大会上发言,我用心写了发言稿,觉得挺好,也没有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担心领导和同事把我认为精彩的内容给否定了。

会后,领导肯定了我的发言,也指出了一些问题,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遗漏。领导告诉我,要想发言出彩,发言前必须多听他人的意见。自我感觉是一回事,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由此,我记住了一个教训。

上,上级领导也。孔子说“不耻下问”,我们也经常说向群众学习,但没说向上级学习,只提“下问”不说“上问”,这是一个重要的遗漏,可能也是故意吧,这里的玄机怎么能轻易让人知道呢。

看到一些青年躲避领导,或见了领导没话说,我就经常鼓励青年向我提问。一位科员说:“您让我给您提问题,对其他人也您也这么要求?”我说:“看你不太主动,所以才鼓励你提问,你问我是在我的要求下问的,其他人是主动问我,一个被动,一个主动,能一样吗?”他说“我明白了,谢谢您!”就走了。

他明白了吗?非也。因为以后再见到我,他没有再问我,也没有请教的意思。当然我也不会再主动跟他说什么。可有些青年,经常都会向我发问或者说请教我,几年下来,他们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羞于上问是机关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至于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不敢接近领导,恐怕有所失误受到批评;有的不是不敢请教,而是不屑请教,自恃才高,耻于上问;还有的不求上进,也不善思考,基本提不出什么问题;也有的看到领导板个面孔,自然就敬而远之。

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能力。所谓学到老、活到老。那么我们向谁学、怎么学,可能没有好好想过。说的最多的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这些都没错。

可是想过没有,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同事、领导,他们积累着大量从书本和实践中得来的东西,都是很宝贵的,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近在眼前的资源怎么能视而不见呢?所以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之外,还要倡导向同事学、向领导学。

一次,司里进行年终总结,每位干部要述职,一位青年干部问我怎么能讲好,我建议他把发言稿征求同事和领导的意见,结果反响很好。不说领导和同事会提出中肯意见,光是主动征求这一条,就在内心深处得到大家认同,这比内容重要得多。在征求意见不是“规定动作”的情况下,主动请教和征求意见就愈显可贵。

工作时,都有和领导相处的机会,能否善于虚心地请教,决定了青年发展和进步的快慢。但凡领导,都有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通常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些。

作为晚辈和下属,如果能接近领导,讨教一些真学问,学到一些真本事,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和讨好奉承根本不是一回事。放着和优秀上级接近的机会而不请教不学习,岂不太可惜了吗?

四、事毕不回复

一次,我交代下属给上级送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不信任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

直到中午,在楼道碰见他,我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领导同志不在,他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可能有人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想我年轻时,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意识里没有明确信念,以为只要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时,才有这种强烈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机会。

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在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事,不论大小,你一定就想起他来。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你对这种人的事,不会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有个交代。

《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中尉,受总统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和做事。

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还有人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不低,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有能力可以做大事。

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