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龙门之跃”到“鱼饵之香”的诱惑 ——《薛录事鱼服证仙》的启示

 庸庸学馆 2015-06-05

从“龙门之跃”到“鱼饵之香”的诱惑

——《薛录事鱼服证仙》的启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王友良

洛阳大头兵供图

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唐肃宗乾元年间,有个叫薛伟的进士,初任扶风县尉,名声颇著,升为蜀中青城县主簿,在任又经三年,大尹升迁去了,上级知薛伟廉能,就委托他代管县务。有一年七夕他与夫人饮酒,受了风寒,发烧不醒,烧到第七天,渐入睡梦。薛伟梦中高热难耐,于是跳入沱江取凉,因有羡鱼之意,化为一条金鲤鱼,三江五湖,随意遨游,十分愉快。这期间还有过跳龙门之举,可惜没有成功。后来被渔翁赵干钓去,又被官府夺去。薛伟的同僚为祈祷他回生,建议将鱼做成鱼鲊吃。薛伟身虽化鱼,但心如常人,只是无法让同僚明白,正当他焦灼万分时,厨工一刀将鱼头剁下,睡在病床上的薛伟猛然跳起,热病顿消。他将病中经历告诉众人,最后飘然成仙而去。

虽说是一个怪诞的故事,从其主旨看,作者目的在于宣扬仙道,但对薛伟变形的描写却让人读到了精神和现实两个世界如梦如幻的交错。故事在开篇就提到“庄周曾作蝶,薛伟亦为鱼”,表明文章的精神源头可以直追到庄子哲学。而庄子看来,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是不存在的,何为真、何为幻,也无法分辨。这种故意模糊现实与非现实的写法,作者是故意为之,并借薛伟之口作了表露。文中写道,薛伟一醒来就声称:“我何曾死!只做得一个梦。”正是这个出发点,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薛伟梦中的遭遇正是其在现实中可能甚或已经遭遇过的一切的心理凝缩式的反映。这也正是此故事读来让人觉得意味无穷的所在。

用现代衡量干部的眼光,薛伟无疑是有能力的。青城县在穷山深谷之中,田地硗瘠,历年岁歉民贫,盗贼多发。自薛伟主持工作后,他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立起了保甲之法,凡有盗贼,协力缉捕;设立义学,教育人才;开义仓,赈济孤寡。他注意身体力行,每到春天,亲自到各乡,课农布种。在他的努力下,短短几年,青城县处处田禾大熟,盗贼尽化为良民,一个贫困落后的县变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薛伟作为一位县处级后备干部,主持工作期间,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对薛伟的政绩,百姓戴恩怀德,编成歌谣称颂他:“秋至而收,春至而耘。吏不催租,夜不闭门。百姓乐业,立学兴文。教养兼遂,薛公之恩。自今孩童,愿以名存。将何字之?薛儿薛孙。”

按理说,这样的干部正式升为县里的主事,自然水到渠成。但有时偏偏有些例外,一次偶然的考验,让薛伟暴露出他光鲜形象背后的一面。这就是在他发高烧第七天,渐入睡梦,梦中高热难耐,于是跃入水中,化为一条金鲤鱼之后。

自此,薛伟经历了两次诱惑。

“龙门之跃”是第一次诱惑。他先去大禹治水时凿将开的龙门山“跳龙门”。小鱼蛊惑他:“普天下鲤鱼,无有不到那里去跳龙门的。你如何不禀辞河伯,也去跳龙门?若跳得过时,便做了龙,岂不便强似做鲤鱼!”于是化作鱼的薛伟就向龙门跳去,岂知竟跳不过,最终闷闷而回,于是“有许多没趣,好几日躲在东潭”。“龙门之跃”的诱惑,鼓动了薛伟,虽说失败了,没有让薛伟由“鲤”化“龙”,但从中已可看到薛伟欲望的萌动。

当碰到“鱼饵之香”第二次诱惑的时候,文章这样写道:“赵干的渔船摇来,不免随着他船游去看看。只闻得饵香,便思量去吃他的。已是到了口边,想道:‘我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了这饵,可不被他钓了去?我虽是暂时变鱼耍子,难道就没处求食,偏只吃他钓钩上的?’”尽管薛伟显示出了一位县处级后备干部的判断力,但最终还是难耐欲望:“再去船傍周围游了一转,怎当那饵香得酷烈,恰似钻入鼻孔里的一般,肚中又饥,怎么再忍得住!……方才把口就饵上一合,还不曾吞下肚子,早被赵干一掣,掣将去了。”

赵干“一掣”,薛伟就被钓了上来。对此,冯梦龙点评说:“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识得破”,自然是肯定薛伟的判断力。“忍不过”,揭示的是薛伟的控制力。

为什么这么一位优秀的年轻干部,有思路、有才干、体民心、懂管理,却在最后一刻,栽倒在小小的“鱼饵之香”之下?

这在于薛伟内心深处有一种欲望、有一种贪婪、有一种侥幸。

“龙门之跃”,虽然没有成功,但薛伟的欲望是昭然若揭的,他的目的就是“做了龙,岂不便强似做鲤鱼”!他有了“心动”,于是就有了“行动”,这是欲望使然。

而贪婪,直接让薛伟沦为刀俎

之肉。“再去船傍周围游了一转,怎当那饵香得酷烈,恰似钻入鼻孔里的一般”,于是薛伟“张嘴咬钩,把口就饵上一合,还不曾吞下肚子,就被赵干一掣,掣将去了!”

侥幸之心,是薛伟贪婪欲念膨胀的动力源。

当薛伟闻到鱼饵的香味,寻味而来,一看到垂钓者,原来是认识的,他是这样想的:“我是个人身,好不多重,这些些钓钩怎么便钓得我起?”这是侥幸之一。

侥幸之二:“我是县里三衙,他是渔户赵干,岂不认得?自然送我归县,却不是落得吃了他的?”当被钓上岸后,薛伟连声叫道:“赵干!你是我县里渔户,快送我回县去!”谁知那赵干只是不应,竟把一根草索贯了鱼鳃,放在舱里。

侥幸之三:同僚张弼从渔翁处提了变做鲤鱼的薛伟,薛伟寄希望同僚能放了他,大声叫道:“张弼!张弼!你也须认得我。我偶然游到东潭,变鱼耍子,你怎么见我不叩头,倒提着我走?”张弼全然不理,只是提了鱼,一直奔回县去了。

为什么薛伟会有这些侥幸之心?完全是因为现实中,他主持县务后,特权思维已经悄悄在他心头作祟,使他思维方式发生异化。这在变为鱼后的种种心理描写、惟妙惟肖的情状中可以一窥。

薛伟遇到鱼饵时的心理活动,使人很自然作以下推测:代管青城县务后,薛伟取得了一系列政绩,潜意识里会这样想,我为青城县做了这么大贡献,吃点、拿点又算得什么!这就是一种特权思维。这种思维在后文薛伟一系列语言与行动中更是暴露无遗。

变做鲤鱼的薛伟被张弼提着走过县衙,一眼看到门旁的官吏,他大叫道:“你两个吏,终日在堂上服侍我的,便是我变了鱼,也该认得,怎么见了我都不站起来,也不去报与各位爷知道?”在这里,薛伟已经有了高高在上的等级观念。

那两个吏依旧在那里下棋,竟像听不见一般。薛伟想道:“俗谚有云:‘不怕官,只怕管。’岂是我管你不着,一些儿不怕我?莫不是我出城这几日,我的官被勾了?纵使勾了官,我不曾离任,到底也还管得他着。且待我见同僚时,把这起奴才从头告诉,教他一个个打得皮开肉绽!”这里,他又具备了滥用权力的特征。

当被提到厨房,看到同僚没认出自己,他心里愤愤不平:“就是你的同僚,岂可错认得我了?我受了许多人的侮慢,正要告诉列位与我出这一口恶气,怎么也认我做鱼,便付厨上做鲊吃?若要作鲊,可不屈我杀了!枉做这几时同僚,一些儿契分安在!”想到一切都是渔翁赵干把他钓上来,心里又发狠:“依还变了转来,重穿冠带,再坐衙门。且莫说赵干这起狗才,看那同僚把甚嘴脸来见我?”这里,完全又有了公权私用的念头。

特权思维让薛伟错误地理解了权力,也直接导致他有了诸多的侥幸心理,最终让他走上了与“龙门”相反的另一条路。

在厨工刀落之前,薛伟已经展现了他无穷无尽的懊恨与忏悔,显现出一种常人绝望时共有的心态:

这次磨快了刀来,就是我命尽之日了。想起我在衙虽则患病,也还可忍耐。如何私自跑出,却受这般苦楚!若是我不见这个东潭;便见了东潭,也不下去洗澡;便洗个澡,也不思量变鱼;便思量变鱼,也不受那河伯的诏书,也不至有今日!总只未变鱼之先,被那小鱼十分撺掇;既变鱼之后,又被那赵干把香饵来哄我,都是命里凑着,自作自受,怎好埋怨那个!只可怜见我顾夫人在衙,无儿无女,将谁倚靠?怎生寄得一信与她,使我死也瞑目!

薛伟这个人物虽说只是冯梦龙笔下的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传达的信息却是丰富的。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名利、如何面对诱惑?这很值得思量。在名利、诱惑面前,一旦自己陷入其中,“肚里忍不过”,势必会如薛伟一般,做出饮鸩止渴的事来。对此,又岂能心存侥幸?

一些人自以为有了贡献,于是说话办事盛气凌人,飞扬跋扈,最终迷失了心智,丢失了操守。

还有一些人信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最终触犯法纪红线,身陷囹圄之际才明白“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看得清,但更需要忍得过、耐得住,这才是大智慧!(王友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