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溪卫麻寮所土家史话

 麻寮嗲嗲 2015-06-05

  作者:戴楚洲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中国从元代开始,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任用世袭土官,委以土司官职。元末明初,慈利一带设过慈利安抚司、麻寮长官司、梅梓长官司和靖安宣抚司等土司机构。明朝初年,从京都至府、县,创立卫所。湖广都指挥使司下设九溪卫,管辖麻寮所、添平所和安福所。麻寮所与土司有渊源关系,是由麻寮土司演变来的,具有土司、土官性质。麻寮所在明清时期是武陵地区诸所中地域较广、情况特殊的一个。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朝廷废除了土司机构和卫所机构。麻寮所主要部分划归慈利县,部分划拨鹤峰州,现为鹤峰县铁炉、走马等乡镇(以大岩关为界,俗称关外;原容美土司地俗称关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鹤峰县和慈利县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恢复了卫所地区40多万名群众的土家族民族成份,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一、建置沿革
  
   麻寮所前身是元代麻寮土司。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置麻寮宣抚司。据《明史·地理五》载:“吴元年(公元1364年)正月,改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十二亦载:吴元年,“改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为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元代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又改为麻寮长官司。据《明史·湖广土司》载:“丙午(1366年)二月……立太平、台宜、麻寮等十寨长官司。”清代《湖北通志》也记载了设置麻寮长官司的史实。据《清代康熙九溪卫志》载: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麻寮土司唐涌纳土投诚,敕赐铁券,改麻寮土司为麻寮所。麻寮所所署设在所坪(在今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所坪管理区,原为所坪乡)。初隶常德卫,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改隶九溪卫。麻寮所及其前身麻寮土司首领均为唐氏世袭。
  
   关于该唐氏源流,史料记载不一:一为土著说:认为麻寮所唐氏是土著民族,代表作清代《康熙九溪卫志·麻寮所志》载:“麻寮所隘肇自大汉延熙二年(公元239年),投诚诸葛武候,因受世袭土职”。一为外来说:代表作《晋阳堂唐氏族谱》载:“唐肇先世居西蜀成都府,值汉运衰微,群雄蜂起,于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调征荆楚,随诸葛武候大会江夏……功服群寇,开平五溪三苗以辟土,永镇于是……敕麻寮守御所土官千户职后,分关设隘,守御防卫,世职世守,以镇边疆,则麻寮所各员之设所由起也。”“土著说”较为可靠,因为《麻寮所志》出自清代麻寮所千户唐宗略之手,可以为据。
  
   元代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麻寮土司活动区域在今鹤峰县拦渡江以南的五里坪、走马坪和五峰县湾潭、大面里等地。麻寮土司初驻五里坪大岩洞里,今人称为“麻王寨”。后在麻王寨南方岩下创立衙署,名曰南府(在今鹤峰县五里乡南村村南府衙)。据《元史》卷二十三载: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容米(美)洞田墨连结诸蛮攻劫麻寮等寨。方调兵讨捕,遣千户塔术往谕田墨施什用等来降。”《蒙兀儿史记·海山可汗纪》亦载:至大三年,“容美洞土司田墨施什用杀千户及戍卒以叛,劫掠麻寮等寨。”容美洞主田墨施什用率兵攻打麻寮寨时,麻寮土司被迫从五里坪云阳寨(在今五里乡金钟村)向东南六峰坪撤退,并在六峰坪三路口东北约2公里的山顶建立第二个云阳寨。此时,麻寮土司王唐国政病故,葬于六峰坪云阳寨北大面里水浕源(今五峰县湾潭乡大面里村,墓碑尚存)。其长子唐涌(勇)袭土职后,率领土民从六峰坪越过大岩关,建立第三个云阳寨(今鹤峰县走马镇花桥村尚存寨府遗址)。至此,麻寮土司势力范围从南府、五里坪、六峰坪、大面里等地移至大岩关外走马、铁炉、梅坪等地,属慈利县十七都和十八都,大岩关成了容美土司与麻寮土司的分界线。
  
   据《民国慈利县志》载: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麻寮土司唐涌内附,赐铁券,改为麻寮千户所。明代《万历慈利县志》也载:“麻寮隘丁千户所,旧志洪武二年开设,地名樱桃隘,在县西北三百里、十七都。切邻边境,最为要害,因以土酋为千、百户,土民为隘丁,兼以汉官协守,复以百户分戍诸隘。”麻寮所与土司机构有继承关系,与汉官卫所不同。麻寮所具有土官性质,《民国九溪卫志》载:麻寮所“土官性质与其他职官不同,然亦朝廷命官。”元末明初,慈利设过麻寮长官司、梅梓长官司和靖安宣抚司。明太祖在土家地区边缘地带设置卫所机构,以土官为主、流官为辅。因此,麻寮长官司演变为九溪卫麻寮所,梅梓长官司演变为麻寮所梅梓隘,靖安宣抚司演变为麻寮所靖安隘。因此,《民国九溪卫志》说:“添平、麻寮二所初本土司,且设在卫所先。”清代《康熙九溪卫志》说:清初,朝廷对麻寮所和添平所采用“所隘土司节制仍前”的办法。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阐明:“添平、麻寮皆守御千户所,每所掌印土官千户一员……每隘各土官百户一员掌印,以防守容美夷寇,籍隶土军则皆石门、慈利二县民充之。”添平所和麻寮所把属于土司的制度保留下来了:一是土官照旧采用长子承袭制;二是与汉官待遇不同,除自备钱粮外,还要向官府交纳钱粮;三是按时朝贡,领取朝廷回赐。正因大体照旧,朝廷始终把添平所和麻寮所当作土司对待,享受土司的民族政策待遇。麻寮所主要任务是“外捍慈(利)、石(门)、九(溪卫)、永(定卫),内控容美、桑植十八土司”。麻寮所首任千户唐涌发现车儿坪“以大山为翰,四围峭壁;河水为带,泉源不竭;青龙护其左,白虎绕其右,前有狮象交错水口,过者每慕为天然保障”,遂定为修建所署之地。从唐涌开始筹划,经过唐清、唐贤、唐斌、唐盈、唐龙、唐冠7个千户长达70多年的建设,终于在车儿坪建成28座官署,车儿坪为千户所所署“所坪”代替了。晋阳堂《唐氏族谱》载:“我祖涌公相土攸居,立云阳寨,土人奉为寨主。明洪武二年,助粮佐征,荷恩封武德将军,世袭麻寮所,统辖四厅、十隘,镇锁九夷八蛮。相度地势,建署于坪,名曰所坪……本所署地在所坪,今鹤邑治中也。”今日所坪依然可见所署遗址。
  
   明朝末年,李自成部将马守应等攻陷澧州城,麻寮所千户唐国祯奉命率兵至澧州城保护明宗室华阳王朱敬一。袁(宗第)、塔(天保)、游、佘狡诈,分兵自北突袭所坪,烧毁麻寮所28座官署。明朝灭亡以后,麻寮所千户唐宗略率领土兵投诚了清王朝。清代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李自成侄儿李过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九溪卫城。麻寮所千户唐宗略奉旨率领隘丁征剿九溪卫城附近闯王余部,决定在慈利县二十三都通津铺修建新所署。晋阳堂《唐氏族谱》载:“大清顺治年间,九溪苗贼猖獗,(唐)宗略公奉旨调征,复迁通津铺而建署焉。”《麻寮所所衙记》也载:“大清顺治年间,因九溪苗贼猖狂,我祖(唐宗)略公奉旨调征,于是建署于通津铺(麻寮所新所署在今湖南省慈利县通津铺镇所坪村)。”麻寮所四厅十隘各衙署也迁到慈利县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二十五都等地(即今慈利县东北部和西北部)。清初,朝廷在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管理。清政府对土司、卫所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对自请改土的土司、卫所分别委以千总和把总等官职,并且准其子孙世袭;对强行改土的不再封官,并令土司王迁往外地。茅冈土司和麻寮所、添平所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自请“改土归流”,接受清政府的“改土归流”政策,据《清史稿》载:“雍正十二年,茅冈土司覃纯一纳土,石门天平所、慈利麻寮所相继请设流官,分其地属石门、慈利、安福三县。”清代雍正十二年,麻寮所千户唐贤圣恳请“改土归流”,清廷改千户、百户为千总、把总职衔,颁给敕书一道,令其子孙世袭。如麻寮所正千总唐贤圣住慈利县输赢溪,曲溪隘副千总吴载盛住慈利县平溪,九女隘把总向钦如住慈利县杨店铺,黄家隘把总唐昌祚住慈利县安家坪,梅梓隘把总赵景川住赵家坪,樱桃隘把总黎显福住慈利县黎家坪,青山隘把总刘汉文住慈利县九溪,拦刀隘把总吴载韬住慈利县平溪,在所隘把总李长贤住慈利县升坪。将大岩关外五十里麻寮所地拨出,与容美土司部分地合并,建立鹤峰州。麻寮所土官后裔主要分布在慈利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国家民委和湖南省民委关于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的文件精神,慈利县委统战部和县民委抓了长达八年的民族识别工作。1992年,湖南省民委下达了湘族字[1992]47号文件《关于慈利县民族成份遗留问题的批复》,批准慈利县33万多人为土家族。
  
   二、所隘地域
  
   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卷四载:“麻寮所在县西北三百里十七、十八都地,今属湖北鹤峰州。明洪武十三年建一所十隘:山羊隘、九女隘、樱桃隘、曲溪隘、拦刀隘、梅梓隘、青山隘、靖安隘、在所隘。”清代《康熙九溪卫志·麻寮所志》载:“至疆圉险要,则靖安隘把守容美要路虎把渡,青山隘把守容美要路小隘口,樱桃隘把守容美要路隘峪二,梅梓隘把守桑植要路榆树垭,曲溪隘把守容美要路曲溪坪,九女隘把守容美桑木关、下梯口,拦刀隘把守容美要路大面里,山羊隘把守桑植要路山羊坪,黄家隘把守容美要路大隘口,在所隘则护守所汛杨柳峡。”
  
   麻寮所十隘地域根据晋阳堂《唐氏族谱》考证如下:
  
   1、曲溪隘:副千户吴,署曲溪坪(今鹤峰县走马镇曲溪村),东18里抵九女隘,南15里抵罗峪大山桑植司,又抵靖安隘;西10里抵茶园垭桑植司,北10里至飞沙溪(今鹤峰县走马镇红土村飞沙溪),与容美司分界。
  
   2、靖安隘:正百户向,原署张爷庙(今鹤峰县五里乡南村村),明初迁花桥坪(今鹤峰县走马镇花桥村)。原汛界为:东35里抵六峰山(今鹤峰县五里乡六峰村)、长梯隘(今为鹤峰县与石门县交界处),南20里至大岩口(今称大岩关)抵黄家隘(今鹤峰县走马镇千金坪),西30里至大中岭桑植司界,北60里抵容美司拦渡江(今鹤峰县南渡江)。以上地域在元末明初逐步被容美土司占领,靖安隘也随麻寮土司退至大岩关外花桥坪。
  
   3、山羊隘:正百户向,署山羊坪(今鹤峰县走马镇九洞村山羊坪,隘署衙址尚存),东17里至三逢溪抵九女隘,南10里至绞车坡抵梅梓、拦刀二隘分界处,西9里至落马岩桑植司,北20里抵容美司。清顺治十三年后,迁往慈利县十七都唐家坪(今慈利县三合口乡)。
  
   4、九女隘:正百户向,署麻溪堰(今鹤峰县走马镇江坪河九女寨),东20里至花子溪抵慈利十九都,南10里至五等头(今鹤峰县铁炉乡鱼山村五等头)抵拦刀隘,西17里至三逢溪山羊隘,北20里至古城堆(今鹤峰县走马坪古城寨)抵黄家隘。清顺治十三年后,迁往慈利县二十五都杨店铺(今慈利县杨柳铺乡)。
  
   5、梅梓隘:正百户赵,署榆树垭(今鹤峰县走马镇杜家村梅梓隘),东12里至红鱼坪(今鹤峰县走马镇梅坪村红鱼坪)抵九女隘,南12里至天星山脚抵樱桃隘,西8里至金藏抵桑植司,北13里至绞车坡抵山羊隘。清顺治十三年后,迁往慈利县二十三都赵家坪(今慈利县通津铺镇)。
  
   6、樱桃隘:署樱桃坪(今桑植县境),后住黎家坪(今慈利县通津铺镇)。东20里至橙子界,抵慈利县十五都;南10里抵曲溪隘;西9里至红岩尖,抵桑植司;北12里,抵梅梓隘。
  
   7、黄家隘:土官正百户唐,署千金坪(今鹤峰县走马镇千金坪村);土官副百户赵氏,先在千金坪,后迁黑龙泉(今慈利县杉木桥镇)。东10里至庙岭与麻寮所署分界,南10里至竹纸溪,抵拦刀隘,西8里至古城堆,抵九女隘,北15里至大岩关容美司界。清顺治十三年后,迁往慈利县二十二都安家坪(今慈利县象市镇)。
  
   8、青山隘:正、副二百户刘,署先后在八方园(今鹤峰县走马镇金龙村八方园)、芭蕉河(今鹤峰县走马镇芭蕉村),三王坡(今鹤峰县铁炉乡三王村)。东15里至细沙溪(今鹤峰县铁炉乡细沙村)抵石门县界,南12里至饭盆山抵慈利十九都,西25里赤石坪抵慈利县十九都,北20里牛角尖抵在所隘。清顺治十三年后,迁至慈利县二十一都九溪。
  
   9、拦刀隘:署周家峪(今鹤峰县走马镇周家峪村拦刀隘)。东10里至在所隘,南7里至七里坪(今鹤峰县铁炉乡七里坪村)抵青山隘,西5里至野猪池抵黄家隘,北10里到小岩口抵容美司。清顺治十三年后,迁往慈利县二十二都平溪(今慈利县国太桥乡)。
  
   10、在所隘:署在所坪,与正千户同都。清代顺治十三年后,迁往慈利县二十五都升坪(今慈利县杨柳铺乡)。清代康熙年间,九溪卫麻寮所土官唐德昌在向朝廷的呈奏中提到“在所隘正百户李世禄”。
  
   三、所隘制度
  
   (一)官制:麻寮所所设千户,隘设百户,汉、土杂用,均为朝廷封赠,“一经除授,即可世及。”正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百户为正六品,副百户为从六品。官衔虽高,但是“官不请俸,职纪土官;军不支饷,名纪土军;驻扎山峒,世守边疆”。麻寮所有四厅十隘千户、百户及镇抚、站堂、吏目、通把等官员。
  
   1、麻寮所土官正千户唐氏
  
   治所:麻寮所土官正千户唐氏后迁慈利二十三都所坪,在今慈利县通津铺镇所坪村。
   族属:土官正千户唐氏为土家族
  
   承袭:(1)唐 涌 (2)唐 贤
   (3)唐 斌 (4)唐 盈
   (5)唐 雄 (6)唐 冠
   (7)唐大全 (8)唐大节
   (9)唐幸恩 (10)唐幸爵
   (11)唐 臣 (12)唐 仁
   (13)唐秉辅 (14)唐国桢
   (15)唐宗韬 (16)唐宗略
   (17)唐麟徽 (18)唐德昌
   (19)唐仁爵 (20)唐贤圣
  
   事纂:唐姓世居巴蜀,祖先唐国政自巴蜀迁慈利县大尖山(今慈利县杉木桥镇),生二子:唐涌、唐清。洪武二年(1369年),唐涌统率军属投诚徐达、邓愈二公驾下,纳土归附,仍受原职,助粮佐征。蒙徐达丞相题奏,“诰封武德将军,授麻寮都督总管守御所掌印正千户职,管辖四厅十隘,守御夷蛮诸峒,颁给铁券、方印。”土官世系为:唐涌传唐贤,唐贤传唐斌,唐斌传唐盈,唐盈传唐雄,唐雄传唐冠,唐冠传唐大全,唐大全传唐大节,唐大节传唐幸恩,唐幸恩传唐幸爵,唐幸爵传唐臣,唐臣传唐仁,唐仁传唐秉辅,唐秉辅传唐国桢,唐国桢传唐宗韬,唐宗韬传唐宗略,唐宗略传唐麟徽,唐麟徽传唐德昌,唐德昌传唐仁爵,唐仁爵传唐贤圣。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遂废。(据《隆庆岳州府志》、《九溪卫志》、《慈利县志》、《唐氏族谱》记载,族属为慈利县少数民族成份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提供资料。)
  
   2、麻寮所管操厅土官副千户卓氏
  
   治所:土官副千户卓氏住所在慈利二十五都阳虎坪,在今慈利县东岳观镇枫坪村。
  
   族属:土官副千户卓氏为土家族。
  
   承袭:(1)卓文德 (2)卓 槐
   (3)卓 权 (4)卓 仁
   (5)卓景春 (6)卓 隆
   (7)卓思恭 (8)卓荣政
   (9)卓大宝 (10)卓世懋
   (11)卓 嵩 (12)卓之璠
   (13)卓自扬 (14)卓自焕
   (15)卓启祥
  
   事纂:卓氏远祖为四川巴县人,宋代靖康元年(1126年),高祖卓汝周迁居大庸天门山。六传至卓成,迁到慈利九溪。其后卓文德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被封为麻寮所管操厅首任土官副千户。据慈利县西河堂《卓氏族谱》载: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卓)文德公授麻寮所管操厅副千户……赐铁券。封文德公为武德将军,子孙承袭,世守其土。清沿其例,赏给方印、号纸”。慈利县杉木桥镇赵家铺村发现了麻寮所千户卓文德墓碑。土官世系为:卓文德传卓槐,卓槐传卓权,卓权传卓仁,卓仁传卓景春,卓景春传卓隆,卓隆传卓思恭,卓思恭传卓荣政,卓荣政传卓大宝,卓大宝传卓世懋,卓世懋传卓嵩,卓嵩传卓之璠,卓之璠传卓自扬,卓自扬传卓自焕,卓自焕传传卓启祥。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诸蛮向化,献土缴印,遂废。其裔“慈利溇江数千人,称极盛焉。”(据《隆庆岳州府志》、《九溪卫志》、《慈利县志》、《卓氏族谱》记载,族属为慈利县少数民族成份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提供资料。)
  
   3、麻寮所管军土官副千户吴氏
  
   治所:麻寮所管军土官副千户吴氏住所在慈利县二十二都平溪,在今慈利县国太桥乡。
  
   族属:土官副千户吴氏为土家族。
  
   承袭:(1)吴子仁 (2)吴 行
   (3)吴 亮 (4)吴永端
   (5)吴大泽 (6)吴廷用
   (7)吴宗尧 (8)吴一极
   (9)吴国藩 (10)吴长祚
   (11)吴载韬
  
   事纂:据慈利《吴氏族谱》载:吴子仁为元末土司官。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颁铁券,文曰:“敕封吴子仁,驻扎山峒,永镇诸夷,与世同休”。皇帝封吴子仁为武德将军、麻寮所管军副千户。土官世系为:吴子仁传吴行,吴行传吴亮,吴亮传吴永端,吴永端吴大泽,吴大泽传吴廷用,吴廷用传吴宗尧,吴宗尧传吴一极,吴一级传吴国藩,吴国藩传吴长祚,吴长祚传吴载韬。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遂废。(据《隆庆岳州府志》、《九溪卫志》、《慈利县志》、《吴氏族谱》记载,族属为慈利县少数民族成份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提供资料。)
  
   4、山羊隘土官百户向氏
  
   治所:山羊隘土官百户向氏驻慈利十七都唐家坪,在今慈利县三合口乡。
  
   族属:土官向氏为土家族。
  
   承袭:(1)向大望 (2)向彦才
   (3)向初文 (4)向均佐
   (5)向永斌 (6)向 辅
   (7)向大绍 (8)向明表
   (9)向阳春 (10)向维一
   (11)向绍勋 (12)向九锡
   (13)向文玉 (14)向文明
  
   事纂:元代顺帝至正年间,向肇荣为靖安都总管,与子向大望分守山羊诸土司。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封向彦才为麻寮所山羊隘土官百户,子孙世袭。土官世系为:向彦才传向初文,向初文传向均佐,向均佐传向永斌,向永斌传向辅,向辅传向大绍,向大绍传向明表,向明表传向阳春,向阳春传向维一,向维一传向绍勋,向绍勋传向九锡,向九锡传向文玉,向文玉传向文明。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其官始废。(节录自《隆庆岳州府志》、《九溪卫志》、《慈利县志》及《向氏族谱》。族属为慈利县少数民族成份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提供资料。)
  
   5、青山隘土官百户刘氏
  
   治所:青山隘土官百户刘氏住慈利十都卜家庄,后迁慈利县二十一都九溪,在今慈利县江垭镇九溪村。
  
   族属:土官百户刘氏为土家族。
  
   承袭:(1)刘敬甫 (2)刘世达
   (3)刘志贵 (4)刘得神
   (5)刘永华 (6)刘 广
   (7)刘名立 (8)刘大海
   (9)刘良辅 (10)刘尚德
   (11)刘安楚 (12)刘朝将
   (13)刘应九 (14)刘汉文
  
   事纂:青山隘土官百户祖先在宋代为九溪部长,元为安抚司。明代洪武初年,刘敬甫授为麻寮所青山隘正百户,二世刘世达以功世袭土官百户。据《刘氏族谱·青山隘世系》载:刘敬甫“明洪武初,与麻寮土司唐勇等内附,改授公守御司,赐地青山。麻寮旋设所,青山遂名隘,属麻寮所。”土官世系为:刘敬甫传刘世达,刘世达传传刘志贵,刘志贵传刘得神,刘得神传刘永年,刘永年传刘广,刘广传刘名立,刘名立传刘大海,刘大海传刘良辅,刘良辅传刘尚德,刘尚德传刘安楚,刘安楚传刘朝将,刘朝将传刘应九,刘应九传刘汉文。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裁除青山隘。(节录自《隆庆岳州府志》、《九溪卫志》、《慈利县志》及《刘氏族谱》。族属为慈利县少数民族成份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提供资料。)
  
   6、梅梓隘土官百户赵氏
  
   治所:梅梓隘土官百户赵氏住慈利二十三都赵家坪,在今慈利县通津铺镇。
  
   族属:土官百户赵氏为土家族。
  
   承袭:(1)赵 禄 (2)赵均宝
   (3)赵天林 (4)赵 诚
   (5)赵之任 (6)赵思信
   (7)赵 舟 (8)赵胜宗
   (9)赵国用 (10)赵良翰
   (11)赵 琦 (12)赵一元
   (13)赵文普 (14)赵世铭
   (15)赵 玺 (16)赵景川
  
   事纂:慈利县赵姓人是土著人。慈利《赵氏族谱》记载:“赵至宋,化家为国,俨然皇族。吾今日之赵氏岂其苗裔欤?然吾不高攀。大抵为土著,慈利是可断言……赵禄,明洪武二年(1369年),征苗有功,封昭信校尉、麻寮所梅梓隘正百户。”《赵氏族谱》还有明太祖于洪武二年给麻寮所梅梓隘正百户赵禄的敕书。赵禄后裔分布在慈利县三浯泉、输赢溪、赵家坪、赵家岗、四虎坪、庄塌等地,约计15000多人。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失官。(据《隆庆岳州府志》、《九溪卫志》、《慈利县志》及《赵氏族谱》载。族属为慈利县少数民族成份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提供资料。)
  
   7、樱桃隘土官百户黎氏
  
   治所:樱桃隘土官百户黎氏住慈利二十三都黎家坪,在今慈利县通津铺镇。
  
   族属:土官百户黎氏为土家族。
  
   承袭:(1)黎志立 (2)黎 谦
   (3)黎 广 (4)黎永珊
   (5)黎 甫 (6)黎宪威
   (7)黎元佐 (8)黎正亨
   (9)黎拱宸 (10)黎之毅
   (11)黎拱垣 (12)黎之屏
   (13)黎维纯 (14)黎之俊
   (15)黎显福
  
   事纂:慈利土家学者吴恭亨说:“黎于溇北,土著高门。”黎氏始祖黎天锡为慈利县土著人。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黎志立被授樱桃隘土官百户。明敕:“尔麻寮所樱桃隘土官黎志立,质禀端方,膂力刚劲,素练兵机,久识地利。既率众以坚守,复助粮以佐征。宣此功能,允宜擢用,尔宜永御诸夷,益精武事。毋忘朕训,以建奇勋。”
  
   土官世系为:百户黎志立传黎谦,黎谦传黎广,黎广传传黎永珊,黎永珊传黎甫,黎甫传黎宪威,黎宪威传黎元佐,黎元佐传黎正亨,黎正亨传黎之毅,黎之毅传黎拱垣,黎拱垣传黎之屏,黎之屏传黎维纯,黎维纯传黎之俊,黎之俊传黎显福。清代雍正十三年(1753年)改土归流,失官。(据《隆庆岳州府志》、《九溪卫志》、《慈利县志》及《黎氏族谱》载。族属为慈利县少数民族成份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提供资料。)
  
   8、靖安隘土官百户向氏
  
   治所:靖安隘土官百户向氏住所在花桥坪,在今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花桥村。
  
   族属:土官百户向氏为土家族。
  
   承袭:(1)向肇荣 (2)向大雅
   (3)向良金 (4)向 祥
   (5)向拳甫 (6)向永忠
   (7)向 瑄 (8)向世瑛
   (9)向 昂 (10)向廷辅
   (11)向 汲 (12)向元桐
   (13)向永爵 (14)向日功
   (15)向九富 (16)向子瑛
   (17)向庆历 (18)向祚华
  
   事纂:元代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向肇荣为靖安都总管。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向大雅嗣袭了靖安隘故壤。元末,靖安宣抚使向大雅死后,传长子向良金。明代洪武二年,废靖安宣抚司为靖安隘,敕封向祥为武德将军、靖安隘土官正百户,颁发铁印一颗,驻扎靖安隘,镇抚诸夷。土官世系为:向祥传向拳甫,向拳甫传向永忠,向永忠传向瑄,向瑄传向世瑛,向世瑛传向昂,向昂传向廷辅,向廷辅传向汲,向汲传向元桐,向元桐传向永爵,向永爵传向日功,向日功传向九富,向九富传向子瑛,向子瑛传向庆历,向庆历传向祚华。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改土归流,赏给土千总职衔,自是失官。(资料来源于《九溪卫志》及《石门县志》,族属据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六《军政考》载:明代洪武二十三年置九溪卫,“设官土、汉杂用,除授土酋覃添顺土千户外,各隘百户亦多以土酋为之。”据此,结合现今当地居民考察,土官百户向氏为土家族)。
  
   (二)兵制:麻寮所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所千户、隘百户既是所隘行政长官,又是军队首领。隘丁亦兵亦农,据清代《康熙九溪卫志》载:“有紧荷戈,是以国家无边鄙之虑;无事秉耒,是以闾阎有三九之余”。麻寮所共有正副千户、百户32员及土兵1120名。每隘下辖二总旗,每总旗又辖五小旗,每小旗有土兵十名。
  
   (三)学制:麻寮所“官家子弟皆肄经史而入慈庠”,说明麻寮所与慈利县教育同步,所隘官员均受过经史教育。清代所隘官员、土民迁入慈利县落户,加快了儒家学说传播,麻寮所土民与州县百姓已无差异。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始设卫学学宫于九溪卫城,规模宏大,以训导二员司之,廪生定十二名。九溪卫及麻寮所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者不乏其人。
  
   (四)赋制:据清代《康熙九溪卫志》记载:麻寮所钱粮则附慈利县完纳,编为陆里当差。其附籍慈利十七、十九都者,地瘠山硗,刀耕火种,钱粮免七征三,每石征银二钱一分,每丁征银六分四厘;附籍慈利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都者,亦岩多土少,因山乡有田,钱粮免三征七,每石征银四钱九分,每丁征银九分二厘。
  
   (五)贡制:从明代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麻寮唐涌向朝廷进贡开始,麻寮所共进贡9次。进贡贡品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已有贡例,为贡香75斤、良马2匹、獐子1对,麂子1对、兔子1对、鹿1对。朝廷对“蛮夷”进贡采取“厚往薄来”政策,按照进京朝贡人员品级给于赏赐。
  
   (六)征调:麻寮所土兵多次奉调抗倭、平叛,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据《明实录·嘉靖三十六年三月戊午条》载:“江南自乍浦、沈庄捷后,浙直之倭悉靖。唯宁波府定海、舟山倭据险结巢。我兵环守之,不能克。是时,土兵、狼兵及北兵、葫兵悉已遣归,而川、贵所调麻寮、大喇、镇溪、桑植兵六千人始至……麻寮、桑植二司土兵隶总兵俞大猷,令经营舟山之贼。会十二月二十日夜大雪,大猷乃督兵官及桑、麻兵环巢四面攻之。贼悉锐出敌,杀土官莫翁送。诸军益怒,兢进,贼大败归巢,拥栅自固,我兵积薪草以棕蓑卷火掷之,贼四散溃出,诸军共斩首一百四十余级,余悉焚死。被掠男妇得出者百余人,贼遂平。捷闻,上命赏……桑植安抚向仕禄、麻寮千户唐臣各与四品服,赠莫翁送为安抚,给葬如例。”《民国九溪卫志》亦载:“嘉靖三十三年,海寇猖獗。张经总督军务,大征各卫所土、狼兵协剿,(唐)仁奉檄率土兵往战,辄有功。”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麻寮所千户唐仁率兵征倭,彭志显率领麻寮所、大喇土司、镇溪所和桑植土司六千土兵焚烧倭营,倭寇多被杀死,取得舟山大捷。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秋,唐仁在杭州城塘平贼战斗中立功阵亡。嘉靖皇帝钦命浙江巡抚建立忠臣祠楼、石柱牌坊,赐“海上知名”匾褒奖,授其子唐秉辅承袭父职。麻寮所土兵的战功受到时人赞誉,钱塘宋辑所作的《唐君东征奇勋》写道:“先生芳誉驰天下,文武全才迥出群;文治精微通四圣,武娴韬略冠三军”。
  
   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麻寮所千户唐冠征调平叛有功,奉铸铜鼎洪钟一座。铜钟文字为:“湖广都司麻寮所鼓震山永宁寺侍佛铸造洪钟”、“本寺建竖故官唐冠谨抽家贿于成化戊戌年十一月吉旦修造”、“官舍唐幸恩洎合山僧俗等维日皈投金相”、“皇明正德九年甲戌岁五月端阳吉旦置造”。鼓震山(今称鼓楼山)在所坪麻寮所所署左侧,与云阳寨遥遥相望。永宁寺在鼓楼山之巅,人称庙台。洪钟重约1000多斤(现移迁至鹤峰县博物馆)。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千户唐冠遗命铸钟,到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官舍唐幸恩造成,历时40年,如此巨大洪钟在何地铸造,造成之后又是怎样运到鼓楼山巅?至今仍是难解之迷。(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戴楚洲)
  
  http://novel.hongxiu.com/a/2130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