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透视

 远远地凝望 2015-06-06

  看到一篇关于哈佛教学案例的文章,觉得很好。推荐给大家!!

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透视

笔者有幸去到哈佛大学商学院,参与其举办的 “案例教学及参与者主导教学研讨班(Program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centered learning)”。该研讨班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专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商学院举办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推介其案例教学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该研讨班加强与亚洲,尤其是中国高校的联系。研讨班上,75为来自各大学院校商学院的教师们,像真正的学生一样,在教授们的引领下,完成了二十多个工商管理案例的学习与讨论,观摩了MBA案例教学的录像,亲身感受与体验了举世闻名的哈佛工商学院管理案例教学法和以参与者(学生)为主导的哈佛课堂。10天的学习和研讨尽管短暂,但哈佛给我们的震撼、感动和思考却远远超出了我们所学习的教学法本身。

震撼:

大学课堂竟然可以如此精彩

尽管哈佛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早已蜚声中外,尽管我们带着极高的期望值和朝圣的心情而去,但哈佛教授们展示给我们的大学课堂,精彩程度仍然超出了想象。在我看来,在哈佛,讲台就是舞台,教室就是剧场,一堂堂课就是教授与学生共同上演的一幕幕精彩的话剧。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话剧是怎样的精彩:

(一)课堂设计中承载的教学理念

在哈佛,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课室的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课室的学生座位是呈U形排列的,中间一块马蹄形的空地留给教授做讲台。如此的设计使教授们一走上讲台就等于来到了学生中间,被学生们三面包围着,瞬间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堂师生互动提供了极好的“地理”条件。另外,说马蹄形的空地是教授的讲台并不确切,因为其实根本没有“台”,与我们的教室讲台高于地面相反,哈佛的教室是用阶梯式的座位将学生的位置层层提高,且各排座位之间的落差大到足以使前排座位的学

(二)教授们的风采

在哈佛的课堂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首先是教授们那好莱坞明星般的风采。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无论高矮胖瘦,无论男女老少,无一不是衣冠楚楚,精神饱满,气质非凡。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极美、极酷、极富感染力。这无与伦比的魅力无疑首先得益于教授们丰富的内涵和知识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对教学工作的虔诚与热爱,断难在课堂上表现得如此潇洒。

激情投入达到忘我境界是讲台上的哈佛教授们留给我的另一深刻印象。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有几十年教龄的资深教授,都是提前十几分钟就到教室进行课前准备,为了精心准备上课,教授们课前一般不与学生交流,课后当然是有问必答。而且一旦开始上课,教授就像入戏的演员,完全沉浸在一家烂熟于心的剧本中,分不清角色与本色了,讲到激动时声情并茂甚至手舞足蹈。教授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课堂就这么活跃了。同时,教授又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导演,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或讲解或提问或倾听,收放如地掌控着课堂的一切,使之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三)教授们的绝活

采用过的案例教学法的老师都会有体会,案例教学中除了案例材料的选择之外,要点和难点还包括如何引导学生用相关理论解析问题,避免就事论事不得要领:如何控制课堂讨论的中心与主线。避免众说分坛离题万里:如何控制进度与时间,避免到点下课有头无尾等等。在和佛教授们在课堂上,对此人人都有一手绝活,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既能通过“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对恰当的人、提恰当的问题”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不露声色地及时叫停学生偏离主题的废话;他们既能激励学生天马行空地展开思维,又能牢牢掌握讨论的主线避免野马脱缰,还能将课堂时间和进度所谓控制准确到分钟,下课时间总会在教授刚好做完总结或讲完课的时候来临。不仅如此,讲台上忙碌不已的教授还能注意到某个角落里某个学生一言不发正在神游,于是冷不丁走过去给他一个“cold call”(根据哈佛教授的介绍,“cold call”就是向没举手发言的同学提问)将其拉回课堂。教授们的另一手绝活是,无论课程内容或案例材料有多枯燥单调,经他们一番幽默与睿智的解说与煽动,“剧情”便引人入胜,学生们便也雀跃起来。以笔者的亲身体会来说,研讨班讨论的案例内容与本人的专业有距离,加之时差颠倒,每次预习阅读案例材料时都困顿不已,可一到课堂上就被教授所吸引,瞌睡全无,且像开小差都难。到研讨班后期,笔者为偷师学艺,曾多次试图从案例讨论的具体问题中超脱出来,专门观察教授们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应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提问和发言,也就是努力想要开小差,但稍不留神会不知不觉被吸引会所讨论的具体问题当中去,跟着教授的指挥棒转悠起来。教授的课堂吸引力可见一斑。

感动:

教授们对教学工作如此敬畏与投入

在我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饿大学中,教学的工作不被教授们所重视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认为,美国也是如此。马延奇(2008)就曾总结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教授们越来越远离教学,甚至近似于专职研究者”。此前,我对此类的说法亦是深信不疑的。但是,本次哈佛之行彻底颠覆了我早先的认识。因为我们亲眼看到,美国的教授们不轻视教学,恰恰相反,他们对教学工作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深深的敬畏。至少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是这样的。

且看他们为了教学工作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一)            千锤百炼的教学方案

哈佛商学院以案例教学为主,教授们除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调研、收集、选择、撰写案例之外,在每个案例投入使用之前,对该案例的教学方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多少次的反复研究和讨论。案例可供那些专业方向使用?可从那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关键问题有哪些?怎样切入?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该问什么?怎么问?最后需不需要总结?等等,都要反复研究论证。每个案例经反复讨论后通常会确定几套教学方案,较大的案例还会集中多个专业方向的教授来共同探讨,我们就曾观摩过一个案例教学方案的“专家会诊”,来自商学院若干个专业的近10名教授,其中包括多个资深教授和2个来观摩的年轻教师,针对一个案例的教学方案进行热烈的讨论和磋商。在我们研讨班中还碰到了这么个案例,我们手中已经有两套教学方案了,每套方案讨论的切入点和所提的第一个问题都不同,课前要求我们对两套方案进行思考,但等到教授来上课的时候,却没有按照其中任何一套方案,而且效果也非常好,有学员问他为什么不按照既定的方案?这位资深教授说:按已有的方案当然省事,但如果停止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案就不会产生,他认为对教学方案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二)           每周一次的小组备课与教学总结

我们在研讨班上了解到,在哈佛商学院,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每周一次例会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总结,交流教学体会,依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表现研究探索现有的案例的利与弊,笔者曾询问一位给我们讲课的教授,周复一周的例会是否会流于形式?是否真的有意义?教授不仅给了肯定的答复,而且还补充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被指派上某一门课而感到荣幸,都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将课上好,而每次小组会都是一次极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不仅是笔者,来自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教授们也为他们这种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感叹不已。

(三)           科研:高质量教学的源泉

无论多么高明的导演多么优秀的演员,如果没有就此的剧本,是拍不除号的电影的。大学教学也一样,没有深厚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后盾,就不可能有真正高质量的教学。正如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2002)所说,“在任何杰出的大学,教学和研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最优秀的研究和学术工作中获得的重要思想和发现,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源泉。这是优秀大学中的教学与其他类型大学教学相区别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哈佛案例教学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教授们在案例的收集与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将撰写教学案例作为其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研讨班所讨论的案例中,就有经过资深教授跟踪研究一个典型企业常达20多年的成果);二是因为所有的案例都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真实的企业。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工商管理学科的理论研究尤其离不开现实沈国的土壤。也正是因为其教学以研究为基础,而研究又根植与现实生活之中,所以他们课堂上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包括案例研讨,教学实验甚至教学“游戏”,都能够高度模拟现实世界。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没有美国许多著名企业对大学教育的支持,就不可能有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在我们研讨班上,教授曾无不遗憾的告诉我们,在他的案头,摆放着多个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企业的案例,但无法投入使用,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同意使用案例的前提是要将有损企业形象的不美的地方删除。可删除以后的案例还有多少价值呢?

(四)           细致入微的课前准备

本次研讨班的性质使我们有机会与哈佛的教授们探讨大学教学工作的诸多问题。我们研讨班的负责人马歇尔教授介绍了其接受讲课任务之后进行课前准备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感慨不已。他说,每次接受授课任务后,除了对课程内容的精心准备之外,他还要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对学生的照片逐个记忆学生的面孔,研究学生的背景,包括来自哪里、已经受过的教育和工作的经历等等。洞悉学生的背景对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的,熟悉学生的面孔则是为了每次下课后能准确地回忆并登记各个同学的课堂表现。在哪里。课堂发言的数量和质量是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因为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学生姓名的发音千奇百怪,为了能在课堂上准确地叫除班上学生的姓名,他在开学前会请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到他的办公室录下其姓名发音,然后对着录音反复练习,“课堂上念错学生的名字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即使他来自阿拉伯也一样”。能够如此敬畏教学、尊重学生的教授,还会有什么讲不好的课吗?

思考:

我们向哈佛学什么?

哈佛之行留给我的,除了震撼于感动,更多的应该是思考。中国大学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许将是多少代人的梦想,但是一切都要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与借鉴。参加哈佛的研讨班目的就是在于学习与借鉴。然而,除了研讨班本身的内容之外,我们还应该向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们学点什么?仅就教学而言,课堂上的风度翩翩,幽默睿智等极具个人魅力的方面也许不是人人可为,但以下方面却是值得每一个大学教师认真思考的,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师。

(一)       怎样做一个好老师

     大学的功能需要教师来实现,随着我国研究型得学的日益强化,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身份也被不断强化着,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评论教师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教学则不被看作是一种学术活动,也少有人会真正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做一个好老师。实际上,这与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无论得学的功底和教师的职责发生这怎样的变化,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只要其培养人才的功能一天不消失,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职责就应该始终得到坚守。而作为一个教学者,课堂教学和学生就应该在其工作中占据相当的分量。哈佛商学院作为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其教授对教学职责的坚守可以证明教学对于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意义。在我们研究班一次“关于如何做一个好老师”的讨论中,一位教授无不幽默的说,做一个好老师太容易了,你只要爱你的学生就可以了。哦,你要用行动告诉他,你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冥思苦想,想要告诉他一些新的东西,他每次来到你的课堂都有新的惊喜,你绝不会让他浪费宝贵的青春去听你站在黑板前念那些发黄的讲稿。这或许已经道破了怎样做一个好老师的“天机”,一个好的大学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而是以个学者,一个每天冥思苦想的研究者,但他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他是为了不断将“新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他许许多多的“新东西”走出校门,走向广阔的社会,去放飞梦想,去创造财富,去做国家的栋梁。

(二)       教师的使命是传授知识还是启迪智慧

满堂灌是中国各级学校,包括大学课堂的一大特色,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无精打采地听。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念:将满腹经纶传授给学生是教师神圣的使命。笔者也以这种使命感做了几十年的教师。然而,此次研讨班上,哈佛的教授们却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为一个大学教师,传递知识固然重要,但更有价值的使命其实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在研讨班课程设计中,我们看出,纯知识或者纯技术性的内容是极少出现在哈佛课堂上的,对于这些内容,他们有设计并录制精良的网上课程讲解,要求学生在课堂前自我学习掌握,课堂时间则由老师引导着,运用这些知识来讨论一个又一个的案例,活生生的案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更开启了心智,扩大了视野,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从那里走出去的著名企业家的名字,他们就是对这种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而且这并不仅仅是商学院的理念,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2002)也曾说:“……从本质上讲,在哈佛大学过去一个半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教学从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虽然这是一个简化,但是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哈佛大学仍然认为,学生应该很好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知识、信息和理论,这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奠定……,但是,从学生一入学,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透视

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透视

(图书馆)

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透视

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透视

(食堂)

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透视

 

 

作者: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财会学习》2009.5月号       总第41期      配图:邗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