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王孙公子卫若兰考

 木柳书屋 2015-06-07

【醉迷红楼】 <wbr>赵成伟清装红楼梦人物画

  

[转载]王孙公子

卫若兰考

 
 
(2015-03-12 15:41:37)
转自:新浪·欣赏红楼梦的博客 
 

王孙公子卫若兰考

土默热

卫若兰在《红楼梦》书中并非什么重要人物,但因为他是诗才敏捷的假小子、曾“醉眠芍药裀”的史大姑娘史湘云之夫婿,红学家们都对史湘云的天真可爱形象情有独钟,爱屋及乌,重视研究卫若兰这个有点神秘的人物,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卫若兰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书中正式出面只有一次,就是在第十四回描写秦可卿大出殡时,“那时官客送殡的......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王孙公子,不可枚数。”由此可知卫若兰的家世是个“王孙公子”。

卫若兰是史湘云待嫁的夫婿。《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王夫人说史湘云“前日有人来相看,眼看有婆婆家了。第三十二回袭人当面道喜: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说明史湘云的亲事已定下。联系到太虚幻境史湘云的判词:“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可知卫若兰其人很出色,是个“才貌仙郎”。

卫若兰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中,曾有“射圃”活动。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写史湘云拾到宝玉丢失的金麒麟,庚辰本回末总评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第二十六回也有一段畸笏叟眉批云:“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无疑脂砚斋和畸笏叟都曾亲眼见过原著中卫若兰佩带金麒麟“射圃”的故事情节。

     《红楼梦》书中涉及卫若兰的描写,就是以上三条线索,即史湘云夫婿“才貌仙郎”,乃“王孙公子”身世,有佩带金麒麟“射圃”的故事。红学家们在“曹家店”中猜笨谜,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与这三条线索有关的人和事,这是不奇怪的,因为他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时期人,与乾隆年间的曹雪芹当然毫无关系。只要回到康熙年间蕉园诗社的真实生活中,这个卫若兰的生活原型便呼之欲出了。

《红楼梦》中那个“假小子”史湘云,是以蕉园诗社女诗人顾启姬为生活原型创作的。她是“老祖宗”顾若璞(贾母原型)的娘家侄孙女,是已逝女诗人“霞笈仙姝”顾长任的妹妹,故在诗社为自己取雅号“枕霞旧友”,与《红楼梦》中对史湘云的描写一丝不差。她确实性格“英豪阔大”,诗才敏捷,以“花怜昨夜雨,茶忆故山泉”诗句名动京师。笔者在《史湘云创作素材再考》、《红楼三艳聚京师》等文章中,对此有详尽考证。

《红楼梦》书中若隐若现的卫若兰,就是以顾启姬的丈夫鄂曾为原型创作的。史书中有关鄂曾的资料很少,宣统年间西泠印社刻《广印人传》中载:鄂曾字幼舆,仁和(今杭州)人。本姓岳,宋武穆王(飞)之后。耽吟咏,工篆刻。诸生,不第。《红楼梦》中为什么要把卫若兰说成是“王孙公子”呢?因为他的生活原型鄂曾是岳武穆王(岳飞)的后人,确实是“王孙公子”出身。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在宋高宗赵构授意下,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及其长子岳云害死于都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今浙江杭州钱塘门)。当时岳飞的五子岳震与弟岳霆,居住在江西九江庐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传来,家人闻变拥其兄弟二人过长江,潜于鄂东寻阳大河之滨(今湖北黄冈黄梅),后隐姓埋名改姓鄂氏。

二十年后宋孝宗继位,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下诏为岳飞昭雪,追赐谥号为武穆”。嘉定四年(1211),宋宁宗再次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其时,岳飞族人大多数恢复岳氏,而落居鄂东寻阳地区(今湖北黄冈黄梅)的族人中,改以鄂王爵号为姓氏者,继续称鄂氏,以永远悼念先祖“鄂王”岳飞。岳飞墓及岳庙在杭州,明末清初杭州多鄂姓,皆为岳飞后裔。清金德嘉有诗曰:“焚黄入庙祠忠武,鄂姓犹存岳姓身。长跽中堂何许客,头颅铁铸大书秦。”

这就是《红楼梦》中卫若兰被称为“王孙公子”的由来。脂砚斋批语中,言其曾佩金麒麟“射圃”一事,旧时“麒麟阁”从来就是追求功名的最高象征,书生佩带金麒麟也是希望金榜题名的吉祥物,与鄂曾其人曾长期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有关。明清两代,北京国子监按“左庙右学之制,东与孔庙相连,西有“射圃(今箭厂胡同一带),南面为“南学,总称国子监。“射圃”在当时为国子监生的必修课,脂砚斋所言卫若兰“射圃”,也只能是他在国子监期间的生活经历。

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红楼梦》作者洪昇在国子监求学期间,遭遇了孝懿佟皇后“大出殡”期间发生的《长生殿》案,遂在书中以史笔写下了“压地银山”般的秦可卿“大出殡”故事。其时鄂曾也正在北京国子监求学,《红楼梦》书中虚陪一笔,将其写入为孝懿皇后大出殡“送殡”的王孙公子行列中,也就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了。书中写的其他几个“王孙公子”也实有其人,如“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就是暗指冯云将(明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之子)的儿子冯千秋,明末清初流传甚广的冯小青故事就发生在他的家中。

鄂曾这个人虽然确有“王孙公子”身份,但毕竟是南宋时期鄂王之后,并非当朝显贵家庭出身。有关他的史料实在很匮乏,除上述资料之外,只能在当时著名文人的诗中去探寻其夫妻二人的生活轨迹了。鄂曾在国子监求学期间,诗坛领袖王士祯(号渔洋)时任国子监祭酒,也是洪昇学诗的恩师,二人与王士祯多有交往,留下不少文坛佳话。

顾启姬曾陪伴其夫鄂曾在北京求学,一日夫妻二人与渔洋诸公饮于宋子昭小园,限蟹字韵分韵赋诗。顾启姬诗才敏捷,代其夫为诗云:“予本淡荡人,读书不求解。尔雅读不熟,蟚蜞误为蟹。渔洋大惊叹!顾启姬并精音律,所制词曲有“一轮月照一双人面句,亦为王渔洋所称道。由此可见,虽然顾启姬在京师出尽风头,但鄂曾也是一个“才貌仙郎”,否则不会入王渔洋法眼,有幸经常参与文坛大佬们诗酒风流活动的。

顾启姬在北京期间,非常怀念杭州故乡,她在《摊破浣溪纱·月影》词中,表达了这种酸楚的心境:“穿过红楼透碧纱。半笼烟柳半笼花。薄命婵娥解人意,太亏他。幽梦几回迷枕畔,故园千里隔天涯。有限残更无限路,莫西斜。”在《菩萨蛮 夏日雨窗》中,也表达了自己盼望归期的心情:“烟云蔼蔼关山隔潇潇微雨长安陌。风暖燕辞巢残棋花外敲。 归期空自忆莫问天南北。身世总虚浮清才聊慰愁。

鄂曾的命运与洪昇相仿,在北京久考不中,无缘仕途,夫妻二人凄然南归。经淮阴时,顾启姬曾《满江红 泊淮示夫子》安慰丈夫:“一叶扁舟,轻帆下、停桡古岸。灯火外、几枝疏树,人家隐见。漂母祠前荒草合,韩侯台上寒云断。叹从来此地困英雄,江山惯。穷愁味,君尝遍,人情恶,君休叹。问前村有酒,金钗畀换。举案无辞今日醉,题桥好遂他年愿。听三更,怒浪起中流,鱼龙变。”由此不难看出《红楼梦》史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人生命运和“英豪阔大”的性格特征。

鄂曾的表字“幼舆”,出自“幼舆高志”或“幼舆丘壑”之典。《晋书》卷四十九《谢鲲列传》载: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温峤尝谓鲲子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喻孙权不过也。”

宋代著名词人姜夔曾有词歌颂“幼舆高志”:“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襟诗思。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一丘聊复尔。也孤负、幼舆高志。水葓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鄂曾以“幼舆”为字,自比谢鲲,可见其人志向远大。

《红楼梦》书中为鄂曾取名“卫若兰”,“卫”字取义将门之后,“若兰”则取自“璇玑图”之典。前秦苻坚时女诗人苏蕙,字若兰, 为安南将军、秦州刺史滔妻,以创作回文诗《璇玑图》闻名,是历史上著名才女。洪昇曾以她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织锦记》传奇。在《红楼梦》书中将“若兰”二字信手拈来,写在鄂幼舆名下,暗喻这个将门之后的妻子为一时无两之才女,亦属确切。

仔细阅读《红楼梦》的朋友,可能对书中描写史湘云说话“咬舌子的情节记忆深刻:黛玉嘲笑她说话“爱呀厄的,掷色子喊“幺爱三。她的生活原型顾启姬究竟是否说话“咬舌子无可考究,但她所嫁的丈夫姓鄂名曾字幼舆,“鄂幼舆”这三个字发音很咬嘴,两口子之间说话以字称呼,可不整天“爱呀厄的

书中描写史湘云反击嘲笑林黛玉:将来“想林姐夫,整天要“淌眼抹泪,也是有事实根据的。林以宁与丈夫钱肇修婚后长期分居,确实作有很多想念丈夫的诗词。特别是她的那首在诗坛很有名气的《独夜吟》,一句“昨夜邻家夫婿归”,活画出她独自一人淌眼抹泪想念“林姐夫”的场景:

蕉心未展桐花老,春社才临燕声小。

屋角阴云冻天色,雨脚斜侵砌草织。

暮寒压梦梦不成,耳边哀角呜呜鸣。

幽房鬼逼兰釭凝,床头玉盏敲红冰。

斫桂烧云老不死,夜乌啼杀晓乌起。

独茧抽丝结绣襦,侬心未卜郎心似。

开帘蜡树烟依微,海燕宾鸿相背飞。

孤吟起坐各无赖,昨夜邻家夫婿归。

不过这是林黛玉生活原型的故事了,与卫若兰的话题有点跑题。顾启姬有一首《念奴娇·战拟幼舆春游湖上》词,述说丈夫鄂曾“王孙归矣”之后,夫妻二人春游西湖的诗人雅致。词中活画出红楼女诗人史湘云醉眠芍药裀的娇憨神态:

湖山新霁。渐轻风剪剪,催开桃李。

陌上争看,寒食近、都是雕鞍金髻。

柳眼舒青,梨花非百,人在桃源裹。

连天芳草,望中无限烟翠。

知否因甚东君,今年春早,为王孙归矣。

十五当墟,新镶熟、肯使萧郎不醉。

莲脸凝娇,蛾眉含媚,多少撩人意。

斜阳欲暮,须知独立花底。

看,连鄂幼舆的妻子也称丈夫是个“王孙公子”,可见《红楼梦》如此描写卫若兰事出有因。有关红楼人物史湘云和她的丈夫卫若兰的真实故事,说到这里,也应该够了,就以顾启姬的这首词打住这个话题吧。

2013年5月

 

附录:

                 史湘云创作素材再考
  1 史湘云的生活原型是蕉园诗社骨干成员顾启姬。
  2 顾启姬与顾若璞的关系同史湘云与贾母的关系完全相同。
  3 顾启姬性格英豪阔大,诗才敏捷,幽默诙谐。
  4 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来源于顾若璞的卧月轩及顾长任的霞芨仙姝。
  

《红楼梦》书中的那个史湘云形象是那么可爱,她性格爽朗,才思敏捷,语言直率,行为活泼,一个醉眠芍药裀的娇憨形象,成为几百年来的画家诗人不尽的创作题材。这么真实可爱的一个人物,她的创作怎么能够没有生活原型呢?不是没有,而是由于笔者的粗疏,没有把她的生活原型搞准。洪昇创作史湘云形象的生活原型和故事素材,取之于蕉园诗社的另一个骨干成员、大名鼎鼎的女诗人顾启姬。
  据《清代闺阁诗人徵略》载:顾姒,字启姬,钱塘人。诸生鄂曾室。有《静御堂集》、《翠园集》。另据《诗话》载:启姬工诗,并精音律。与柴季娴、林亚清、钱云仪、冯又令、张槎云、毛安芳称蕉园七子。结社联吟,诗曾合刻。
  这个顾启姬,乃是清初杭州洪黄钱顾四大家族顾家出身。顾氏家族诗礼传家,尤其是家族中的女子,几乎代代出诗人。她的姑奶奶顾若璞、姑姑顾之琼,清初著名女诗人,与顾启姬和她的姐姐顾长任,三代四个奇女子,文学史上可谓仅见。《红楼梦》书中把史湘云描写为贾母的娘家孙女,是有真实根据的。书中老祖宗贾母的生活原型,就是著名女诗人顾若璞(笔者在《贾母创作素材考》中有专门考证),顾启姬就是她的娘家孙女。《红楼梦》以蕉园姐妹事迹为素材据实创作,书中描写的女儿们,其身份与辈分一丝不乱。
  仔细读过《红楼梦》的朋友,可能对书中描写史湘云咬舌子的情节记忆深刻,黛玉嘲笑她说话爱呀厄的,掷色子喊幺爱三。她的原型顾启姬究竟是否说话咬舌子,已经无可考究。但她所嫁的丈夫名为鄂幼舆,两口子说话,可不整天爱呀厄的!书中描写湘云反击嘲笑林黛玉,将来想林姐夫,整天要淌眼抹泪,也是有事实根据的。林以宁与丈夫钱肇修婚后长期分居,确实作有很多想念丈夫的诗词(详情见笔者《林黛玉创作素材再考》一文)。
  顾启姬还有个诗人姐姐顾长任。据《清代闺阁诗人徵略》载:长任字重楣,号霞笈仙姝,浙江钱塘人。薾云女。征士林以畏室,有《谢庭香咏》、《梁案吟》。另据《正始集》载:以畏曾举鸿博,未试先卒。重楣为启姬之姊,亚清之嫂。年十二卽能应声作诗,惜早逝未与蕉园诗社。顾长任是顾启姬的姐姐,林以宁的娘家嫂子,所以顾林二人关系格外密切,与《红楼梦》中史林两女儿关系的描写相同。但《红楼梦》中没有出现顾长任这个角色,是因为她年轻早逝,没有参加过蕉园诗社的缘故。
  《红楼梦》书中的史湘云参加海棠诗社时,曾为自己取雅号枕霞旧友,如此取号的原因,似乎同顾启姬的姐姐顾长任之别号霞笈仙姝有关系。已经去世的姐姐号霞笈仙姝,健在的妹妹参加蕉园诗社,岂不正应该取号枕霞旧友
  姐妹二人的雅号又似乎都来源于顾启姬的姑奶奶,书中贾母原型顾若璞当年曾居住的枕霞阁。《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脂砚斋批语中曾涉及到这个枕霞阁看他(指作者)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釵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所谓枕霞阁中十二钗,应该就是指蕉园十二钗,她们当年经常在顾若璞家中玩耍。脂砚斋的真实身份是洪昇的妻子黄蕙,曾亲身参加过诗社活动,所以她能有此批。
  顾启姬年龄略长于林以宁,应为姐姐,但《红楼梦》中却说史湘云为妹妹,这是为什么呢?请朋友们不要忘记,书中描写林黛玉与史湘云开玩笑时,湘云竟跟着宝玉也喊林妹妹,好多红学家对此称呼大惑不解,其实这本是她们生活原型的真实关系,作者信笔写来,毫不奇怪。
  顾启姬确实如《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史湘云那样,诗才极为敏捷。据《杭郡诗辑》载:启姬在京师时有花怜昨夜雨,茶忆故山泉句,甚称于时。故宋牧仲中丞赠鄂幼舆诗云:闺中有良友,茶忆故山泉。似此惊人句,难为赠妇篇。画眉君暂辍,下榻我相延。赋就滕王阁,灵风促转船。又幼舆尝与渔洋诸公九日饮宋子昭小园,限蟹字韵,启姬代为诗,末云:予本淡荡人,读书不求解。尔雅读不熟,蟚蜞误为蟹。渔洋大惊叹!启姬并精音律,所制词曲,有一轮月照一双人面句,亦为渔洋所称。
    
  附:顾启姬诗词:
  毛安芳挽歌
  忆昔当春时,寿君惭不文。未几闻君丧,奄忽如流云。流云过眼空悲怨,大火西流时倏变。玉楼金屋纲蟏蛸,西风叶落空深院。凄凉宝瑟掩余音,惨淡菱花冷钗钿。尚忆当年对镜人,鸾中鸾死悲娇面。织锦诗成那得闻?墨池寒浸琉璃片。不知何处吊君魂?草白辚青望中见。
  题林亚清画
  梅花竹叶互交加,濡墨淋漓整复斜。忆得昨宵明月下,横拖疎影上窗纱。
  点绛唇·美人影
  灯月模糊,柳烟花雾间庭榭。靓妆初卸。小立珠帘下。似有如无,是也非也。端详罢。纵工图写。可解将他画。
  浣溪纱·花影
  一带斜横窗户幽。亭亭袅袅映香篝。窥人晓镜学梳头。翡翠帘前吹欲散,鸳鸯屏上拂还留。何须解语恁娇柔。
  菩萨蛮·夏日雨窗
  烟云蔼蔼关山隔。潇潇微雨长安陌。风暖燕辞巢。残棋花外敲。 归期空自忆。莫问天南北。身世总虚浮。清才聊慰愁。
  摊破浣溪纱·月影
  穿过红楼透碧纱。半笼烟柳半笼花。薄命婵娥解人意,太亏他。幽梦几回迷枕畔,故园千里隔天涯。有限残更无限路,莫西斜。
  桃源忆故人·寄姊重檐
  雨馀花外莺声啭。添得离人肠断。回首寂寥庭院。懒把湘帘卷。 银屏曲曲都凭遍。此际离愁千万。罗袖泪痕无限。欲寄边雁。
  前调
  经年怕睹天边月。做尽凄凉时节。不解离人伤别。倏忽圆还缺。东风昨夜吹鱼帖。半幅新词凄绝。谁道关山隔越。历历灯前说。
  浪淘沙·忆夫子京师
  生怕封银缸。月落昏黄。还钟摇断九回肠。除是日高眠未起,梦到伊行。古渡半斜阳。枫冷蘋香。数声柔橹泛孤航。遥望帝城还不见,依旧钱塘。
  鹊桥仙·客冬幼舆归自京师,今春复游甬上,作此寄怀
  乍拂征鞍,才归故里,忽又驱车去。笔花生就赋离情,偏恁是、离情难吐。往岁燕山,今年甬上,羞杀镜中眉妩。天边牛女较争些,应不似、朝秦暮楚。
  虞美人·题陈素素像
  新妆仿佛疑西子。弱能应如此。除他谁更可同俦。却又多才西子逊风流。披图欲卷迟回久。低唤君知否。如嗔似喜费疑猜。若许来时先築避风台。
  小桃红·询柴季娴病起
  总是长相隔。说甚曾识。有限前期,无边离恨,浓愁如织。望妆楼何处觅伊人,只寒烟堆积。直恁消魂极。却称江淹笔。试问兰闺,春来病起,可还思亿。最难凭鱼雁到而今,故迟迟消息。
  佳人醉
  余与表妹林亚清、同社柴季娴,最称莫逆。早春晤亚清时,曾订春深访季娴于牡丹花下,今花期已届,而人事顿非。余以画眉人远,牢愁困顿,作此志感。
  忆别春寒霄。细语叮咛曾记。拟月明花发,轻车同载,聊袂花底。忽地秦楼怨别,却恹恹、往事难重理。而今都已。遥想名花,玉人何处,一样如千里。空凝睇。瑶池春醉,那裹非琼独倚。
  满江红·泊淮慰夫子
  一叶扁舟,轻帆下、停桡古岸。灯火外、几枝疏树,人家隐见。漂母祠边荒草合,韩侯台上寒云断。欢从来、此地困英雄,江山惯, 穷愁味,君当遍人情恶,君休欢。问前村有酒,金钗拼换。举案无辞今日醉,题桥好遂他年愿。听三更、怒浪起中流,鱼龙变。
  凄凉犯·寒析
  何来一片孤音起,霜风迟到帏薄。寒峭灯昏,催添翠被,凄凉胳膊。露天寥廊。伴摩月、征鸿萧索。问双鬟、夜春何处,云在前村落。静听还疑是,乱打窗棂,零星珠雹。终宵达曙,想豪家、重门深输。金屋螺屏,总不共、愁人听着。只惊残、还乡旅梦,早耽阁。
  燕台春·赠薛媛
  水剪明眸,山横浅黛,衣飘一缕轻霞。薄鬓低鬟,不梳高髻堆雅。妆成别是风华。纵宁萝村裹,金谷园中,携来相并,也逊些些。 画堂前度,绮席初逢,雨馀翠竹,雪厌黄花。西风一曲,隔帘谁弄琵琶。红袖相扶,金尊未尽,漏鼓惊过。怪香车,催人分手去,桐月西斜。
  念奴娇·战拟幼舆春游湖上
  湖山新霁。渐轻风剪剪,催开桃李。陌上争看,寒食近、都是雕鞍金髻。柳眼舒青,梨花非百,人在桃源裹。连天芳草,望中无限烟翠。 知否因甚东君,今年春早,为王孙归矣。十五当墟,新镶熟、肯使萧郎不醉。莲脸凝娇,蛾眉含媚,多少撩人意。斜阳欲暮,须知独立花底。
  以上见《皋香词》
  

另附:柴静仪、林以宁与顾启姬酬唱诗词
  送顾启姬北上(柴静仪)
  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春来万杨柳,叶叶是离愁。顾我有途者,逢君意气投。烟虹时染翰,风月几登楼。只合熏香坐,谁堪鼓枻游。燕台一回首,云白古杭州。
  点绛唇·六桥舫集,同林亚清、钱云仪、顾重楣,啟姬、冯又令、李缟明诸闺友(柴静仪)
  堤柳依人,湘帘画舫明湖泛。桃花开遍。共试春衫练。雨丝风片,暗扑游人面。春方半。韶华荏苒。分付莺和燕。
  寄启姬云闲(林以宁)
  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问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闲钞相鹤书。
  蚁子避潮缘砚席,蠏奴沿月上阶除。清闺事事堪题咏,刻玉镂冰恐不如。
  
                     2006年11月

(原载《土默热红学补》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