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洲领先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HaiheLibrary 2015-06-07

    作者:周展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优势:

    ·国际化的师资

    ·与国际接轨,较为灵活的办学模式

    ·位于上海,贴近中国市场

    在大陆经中国教育部认可的 80 多家 MBA 院校中,位于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是获得国际荣誉最多的。2004 年 2 月初,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 MBA 全球百强排行榜,这家创建仅十年的商学院令人吃惊地上升了 37 位,从第 90 名跃升至第 53 名,一跃成为亚太地区商学院第一名。目前,中欧仍然是唯一一家进入此项排名的大陆商学院。

    有趣的是,在 2002 年以前,中欧所颁发的学位并不被中国教育部承认,中欧也不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 MBA 联考。中欧的做法是根据 GMAT 成绩、面试、小组讨论的情况,以及申请者的工作和教育背景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中欧创建时的定位是成为亚洲一流的商学院,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因此中欧认为录取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否则没有办法参与国际竞争。中欧副院长张国华说:“取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有两层意思,一是国际化办学,二是按国际标准办学。”

    中欧是 1994 年上海市政府与欧盟合作的产物,此项合作充分显示了上海市政府远见。当时,上海市政府认为:首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领导需要这样一所学校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其次,改善人才的结构和环境也是改善投资环境,这也是上海成为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必要条件;再次,中欧也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尝试。因此,一开始上海市政府就承认中欧的学位,并表示把中欧作为上海市办高校来对待。

    成立之初,中欧并没有到中国大陆其他高校去请教授,而是选择从境外聘请,这样避免了与兄弟院校的纷争,同时也成就了中欧较为彻底的“拿来主义”,不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世界接轨,教师也是,中欧 MBA 的授课语言甚至都是英语。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最初的教师大都是从学经济、 数学的人转行的,不可否认他们为推动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张国华认为这些人存在先天不足,因为他们都不是科班出身。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从境外引进教师是最优的方案。目前在中欧的 25 位教授中,只有 5 位为中国国籍,而所有教授都有海外学习的背景。

    与一般商学院的发展历程不同,成立伊始中欧就开办 EMBA,而不是先发展 MBA,一段时间后再增加短期培训课程,等时机成熟之后再上 EMBA 项目。张国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正确”的决策,这样很快就让中国的企业家们了解什么是 MBA,否则“他们不可能聘用 MBA 毕业生”。第一届 EMBA 班只招了 42 人,但到 2003 年,中欧的 EMBA 班招生规模已经扩大到 490 人。

    邵珠海是中欧 2003 级 MBA 班的新生,来中欧念书之前是江苏连云港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的支行副行长。辞职的时候,他上一级的分行行长极力挽留他,承诺提拔他做分行的副行长,并承担他付中欧的 3 万元不可退还定金。邵珠海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很难理解他的举动,但邵说到中欧学习作为一项投资非常值得,因为 2003 年中欧毕业生的平均年薪约为 25 万,相对而言,他现在的学费仅 12 万多。目前,中欧 MBA 每年招两个班,120 人左右,2004 年的学费为 13.8 万元。50% 的 MBA学生来自上海,国际学生比例现在为 15%,45% 的学生可以参加国际间的学生交换计划。毕业生大部分留在上海工作,而且多数在外资企业。

    2003 年,中国大陆的 MBA 报考人数急剧下滑,但中欧似乎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张国华告诉记者,中欧正在建设二期校园,而且还将投资 1 亿多人民币建设中欧北京校园。2004 年,中欧还准备办一个研究中心,增强学校的研究实力。

    回首建校之初,张国华感慨万千。第一次办短期课程的时候,他一个个拜访上海的国有企业和银行,但是一圈下来,没有一家国有企业送人到中欧学习。而现在许多企业都排队等著到中欧来培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