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影大师李可染的绝美光影杰作

 山居阁 2015-06-08
  李可染 黄山风光 1963年作
  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家中第一个自觉地从素描调子来整合画面统一性的画家。他学过油画,也刻过木刻,对素描下过很大力气。如何在光影明昧中巧妙把握素描调性的统一成为我们面对李可染逆光山水首要关注的点。
  李可染认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以及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绝无坏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李可染 山顶梯田
  李可染 岩泉积翠
  李可染 山村飞瀑图
  此画描绘的是雨后山村飞瀑鸣泉的常见之景。画家运用大片湿墨和淡墨,以泼墨和积墨为主表现山林,山坡上的民居和瀑布以留白表现,以墨与色的明暗变化交待出空间层次,使空间由远及近逐步推进。近景的树木带有一种逆光的效果,树梢闪动着莹绿的光晕。砖拱石桥是画面唯一的暖色,桥下的黑色岩石和明亮的溪流又与远处的山林瀑布相映,使画面统一在深邃宁静的意境中,仿佛能够在空蒙的深山中听到泉水的叮咚声。
  李可染 楼台烟雨图 1962年作
  李可染 水乡绍兴城
  李可染 井冈山 1975年作
  李可染 井冈山 1975年作
  李可染 长征 1978年作(9856万元,2010年12月)
  李可染 黄山烟霞 1981年作 (2357.5万元,2011年11月)
  此幅《黄山烟霞》创造了丰富的意境,志不在画黄山何处何景,而是写千峰竞秀,万壑藏云,墨色较重,处处见干笔,特别是云海的画法,更是体现出苍茫之气。画家的艺术个性借助于岚光水色,雾云烟霭得到更充分、自如的抒发。阳光和大气的变幻在作品中是最富于活力的因素,那浮动的、温暖的夕阳,模糊了景物轮廓的烟霞,崇山巨岭边缘上灿如金色的侧逆光;那山脚下如明镜般闪烁的水田,都直接得之于大自然,而又非对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升华了的艺术家的心灵的创造。
  山石的厚重与光的流转、云气的飘柔在对比中达到和谐,在统一中形成对照。正如画家经常提到的李邕(麓山寺碑)中的名句法“川浮而动,岳镇而安”,它体现着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和艺术的辨证法,也由此而奠立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既沉雄厚重又灵动、富于生命活力的特色。
  李可染 山岚松云 1979年作
  李可染 巫山云图
  李可染 黄山烟霞图 1963年作
  李可染 春雨江南
  李可染 枫林暮晚
  李可染 爱晚亭
  李可染 阳朔一景 1963年作
  李可染 漓江纪游 1963年作
  李可染 漓江胜景 1964年作
  1950年代是李可染写生的高峰期,1959年,李可染的写生作品主要以桂林为题材,共二十余幅,画家本人的创作在此后也进入“采一炼十”的阶段,开始对写生作品提炼加工。
  奇秀的漓江山水,万山重叠,江水如碧,可是从任何一个角度取景,都各有玗限,与画家的意象总有差别。于是,画家“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减弱焦点透视造成前大后小的视觉效果,俯仰周览,生成独特的意境。“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这段题跋多次见于李可染的漓江题材画作中,画家对自己新创作的欣喜与自信也流露无遗,此幅1964年的《漓江胜景》便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一幅山水城作,与其它同类题材相比,此作少些往后画作的熟练程式,而笔墨生动清新,空间变幻虚实巧妙,足称翘楚。
  李可染 漓江胜景
  李可染 花果山 1973年作
  李可染 蜀山春雨
  李可染 杏花春雨江南
  李可染 江山览胜图
  李可染 烟江夕照图 1987年作
  李可染 山水清音 1988年作
  李可染 雁岩一景 1962年作 (759万元,2011年)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963年
  李可染 革命圣地韶山 1971年作 (6842.5万元,2011年12月)
  李可染 雨后斜阳图
  李可染 漓江边上 1979年作
  李可染 高岩晨岚 1982年作
  李可染 千岩万壑 1982年作
  李可染 万木葱中见人家 1986年作
  李可染 千岩万壑
  李可染 雨后图 1988年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