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飞之死(五)忠臣未必幸福

 对酒对花 2015-06-08

岳飞之死(五)忠臣未必幸福

好人不长命,坏蛋活千年,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口头语,既然传承了这么多年,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什么道理呢?做遵守规则的好人其实会很累,当然那是在有坏人捣乱的情况下,若都做好人也不会那么累。

此后的一系列事情更让我们看出来岳飞的政治性格——愚忠。

首先是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回营后,金与宋便达成和谈,以大宋称臣纳贡为条件换得大金永不相侵,还要向金使行跪拜之礼,简直是屈辱之极,史称绍兴和议,《宋史》都没好意思写,只记载在《金史-完颜宗弼传》中。但即使如此赵构们还是像打了打胜仗一样感到非常地喜悦,可见赵构对和谈的渴望和对这些武将的警惕之心,据说韩世忠还派人刺杀过金国使者但未能成功,赵构因和谈成功让诸将均晋阶一级,但岳飞三次上书拒绝,还大书要皇帝和众臣不能忘了国耻,这两人的行为都让赵构非常不快和反感。

不过还真让岳飞说中了,没多久主战派金兀术在国内斗争中战胜粘罕掌握了金国大权,很快在和谈墨迹未干之时便率军南侵,岳飞则奉命北上抵抗金兀术,结果岳家军在顺昌、颍昌、郾城和距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重创金军,尤其金军一度引以为豪的精锐——拐子马和铁浮图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弄得金兀术只能退守开封,甚至做了全部辎重北撤的准备,但一个书生的建议却让他改变了主意。

这条建议便是历史名言:“自古未闻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听罢,金兀术决意坚守汴京开封,同时写信给秦桧,威胁说:“你们天天请求和谈,而岳飞却要图谋河北,还杀了我的女婿,此仇是一定要报的。你们必须杀掉岳飞,然后和议才能成功。”意思是,指责南宋朝廷言行不一,没有议和诚意,要想证明诚意,就要杀掉岳飞。

赵构和秦桧倒不至于被这封信吓傻了,而是他们看到了真正和谈的机会。谈判也是需要实力支撑的,实力悬殊的双方怎么会有满意的谈判结果,如今金兀术主动表达和谈的意向和条件,显然是有些撑不住了,正是对宋有利的和谈时机。再者,赵构早已深怕岳飞功高震主,如今再经秦桧添油加醋,赵构肯定也想在此时刹住岳飞的步伐。如此,在赵构看来此时召回岳飞正是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办法,所以不惜一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

说是金牌,其实也是朱漆木牌上烫金字而已,只不过皇帝御用让它有了权威。金牌内容完全一致,大书“岳飞孤军深入,不可久留。速撤军返京述职。”按逻辑讲岳飞本可以不听号令,我相信此时的岳飞不会不知道一日之内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含义,明显是怕他大功得成,一意求和,如此,他还能长留于人世间吗?但他忠义的理想又驱使他遵守了皇命,在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率大胜之师与北岸百姓撒泪告别,岳飞本是河南汤阴人,如今要抛弃父老乡亲,仰天长啸“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此情此景想必是感天动地的。

当然并不是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后就马上把他给杀了,这时距岳飞之死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公元1141年,即绍兴十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又传来金兀术率军南侵的紧急军报。双方这次交锋互有胜负,先是宋军取得柘皋大捷;紧接着,金兵在淮西之战中,又大败宋军;随后,金兵撤军。

这也是岳飞所参与的最后一次抗金战争。这次战役的规模并不出奇,但成为双方态势的转折点,金国主战派领袖金兀术和南宋皇帝赵构都意识到了双方战略态势的逆转。此前在岳飞的打击下,金兀术已伤元气,再经这次一折腾,已无灭宋的把握,金兀术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改变策略,一边虚声恫吓,一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而赵构也意识到此时的和谈有了比较切实的把握,于是,大胆裁抑武将,加紧了恢复以文制武传统的步伐。

当年四月,朝廷以庆祝柘皋大捷的名义,将各地领兵将领特别是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紧急召回京城。在庆功宴上,宰相秦桧突然代表皇帝发布诏书,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三人均不得返回部队。赵构虽然居心昭然,但昭书写得还是有里有面的,相当亲切与堂皇:以往朕只是把一路宣抚的职权托付给你们,权力还是小了些,如今我要将国家军机中枢本兵之重大职权托付给诸位。你们同心协力,不分彼此,集全军之力谁能抵御?扫除兀术之流何足道哉?

话虽好听,但实质上是明升暗降之举,虽然枢密院在宋代的机构设置中有不小的权力,但时局变幻,对于岳飞这样的部队创建者而言,只有身在自己的部队中才是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如今赵构有意将三大将与自己的部队隔离,明显是在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弱三人的实力。

当时负责记录朝廷事务的秘书少监是秦桧的养子秦熺。在职期间,这位宰相的养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南宋初年国史实录中不利于养父秦宰相的内容,或者毁弃,或者改易,胆子相当大。但是他对此次解除三大将兵权的记载倒是显得特别坦率:“主上圣明,察见兵柄之分,无所统一,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有识之士方惧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这就明白说出了皇帝的心里话:金人平不平尚在其次,将“叵测”的意外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首要的。说到底,对这几员大将不放心、不信任才是真的。随后,朝廷宣布撤销三大将的宣抚司,解散了他们的统帅部,规定:“遇出师临时取旨”;将调兵权收归朝廷,将管理权分散到了偏裨诸将手中,而统帅一级的将领则临时由皇帝派出。

这大体上实现了宋朝历史上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实际上,这是一次军事体制的重大改组。强行剥夺三大将兵权的同时,先后压缩各路大军编制,将行营护军的番号改为御前诸军,并且将各路大军拆散肢解,化整为零。由过去的四路驻屯大军,改编为十路驻屯大军;加上南宋初年以来,三衙统兵制度已经在事实上宣告废除,三衙首长成为殿前司三支兵马的统兵官,此次这些部队有增无减,使三衙军成为与御前诸军平衡制约、内外相制的力量。

这种设计的潜台词相当明确,差不多等于公开宣布:帝国将要全面采取收敛的战略防守态势,将要全面恢复以文制武、守内虚外的帝国传统。也就是说,帝国军事战略的重点在于防止内部的叵测之事,对外则以称臣、纳币为条件,换取和平;军事力量只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或者顶多形成一种平衡与威慑。

只有死人才是最安全的,如今偃武之势已定,下一步便要对他们下手了,这在前面介绍中兴四将时我们已有提及,韩世忠学古人取污自保,过上了绝口不提政治的隐居生活。张俊则完全倒向秦桧帮助陷害韩世忠和岳飞。其实在张俊最初要陷害韩世忠时,岳飞还暗中给韩世忠送过信,帮助韩世忠脱险,但真到自己身上时他又犯了愚忠的死脑筋。人们劝他学韩世忠那样脱险,他偏偏不肯,还说:“上苍有眼,就不会陷忠臣于不义;否则,能往哪里逃呢?”非要盼着他那圣明的皇帝能理解他。结果他的主子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说白了就是在皇帝的眼里你岳飞到了必须死的时候,他还在大堂之上露出他后背的尽忠报国四字慨然陈词,虽然感人,但难免让人觉得有愚忠的特点。

其实岳飞也是保留着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的,如围绕宋军战败的淮西之战的重要往来文书岳飞手中都有保存,但忠臣不好当的原因,除了君要你死你不得不死之外,就是可用的手段并不多,而奸臣没有什么顾虑便可无所不用其极了,很快秦桧便抄走了这些文书,在狱中的岳飞立刻没了办法,只能任由删改。

最后在秦桧们提供给皇帝的岳飞罪证里,有如下这几条,可真是莫须有:

其一控告,淮西战败之后,岳飞曾经当众骂道:国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这是大不敬之罪;

其二控告,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宪,曾经当着不少人的面,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岳飞问张宪:天下事该怎么办?张宪回答说:就看您想怎么办。这是忤逆之罪。

其三控告,据说岳飞曾经说:自己与太祖赵匡胤都是三十岁就当上了节度使。这是岳飞主要助手王贵提供的证据,说起来岳飞对这个王贵很信任,岳飞不在军中时就是王贵打理军务,王贵也非常钦佩岳飞,史书中也没记载秦桧和张俊到底抓到了王贵什么把柄,反正是这个把柄最终让他出卖了岳飞。

就这样,三句话连起来,便可以要了岳飞的性命。至于说这些话的前因后果,上下联系,则没有人愿意考证。据说,第三句的本来情形是岳飞三十二岁做节度使,说了句:三十二岁建节,自古少有。顶多是一句飘飘然的自鸣得意而已,居然被演变成了胸怀异志的弥天大罪。真是君要臣死,臣怎么都得死。

就这样,公元1141年,即绍兴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正式逮捕入狱。到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农历除夕大年三十的前一天。皇帝批准赐死岳飞于风波亭,并将判徒刑两年的岳云,亲手改判为与张宪一同处死。史书记载说,判决公布后,“天下冤之”,众多士民为之下泪。据说行刑当日,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阴历大年除夕,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

岳飞死后,南宋帝国在东南一隅继续存在了一百三十八年。在它强制完成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全面恢复以文制武国策之后,帝国曾经两次主动发起北伐,均以惨败告终。从此,收复中原失地变成一个遥远的梦想,和当年的燕云恢复一样,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朝代夙愿。同时,和北宋年间一样,皇家再也没有遭受兵变的梦魇。直到蒙古崛起,宋又效仿当年联金灭辽之策联蒙灭金,只可惜蒙古又学当年的金国那样,没了金之后顺道南下灭了南宋,这是又出了个文天祥扮演了一次岳飞的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