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青春不是与世界为敌呢

 汉青的马甲 2015-06-08

今天是高考日,我想着那些孩子在考场上,是否会思如泉涌、对答如流呢?

想想如果《再见,少年》里的一个个孩子,涌现考场上,他们会如何?也许他们都像《那些花儿》的歌唱一样,老了吧?哪里呢?奔天涯了吧!

《再见,少年》篇章有十九篇,却是以一位特立独行的老师做开场,拉起来了一段回忆青春年少的回忆录,它和《盗墓空间》的风格相比,就像一幅幅倒叙的胶卷,能看到斑驳,看到伤痛,甚至是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这个特别的老师,从出场就令人与众不同,那双误像雨鞋的马丁靴,墨镜,加上类似汤姆.克鲁斯的黑色风格,他的特异不仅仅在服装,更在处事,这本书,第一人称是梁悠悠,但却是用这个班主任杨震宇来牵引的,像是一场离别的重温,回顾了在校时的温情,却又离殇的告别着彼此的青春。

谁说青春不是与世界为敌呢青春就是如此,不外乎就是这么几年,谁说,青春不是插科打诨,与世界为敌呢?

一个强调“做自己”的老师,和一帮叛逆却又闪着亮点的孩子们,这是我在书里看到的光华。可惜这个行事果断的老师终究离开人世,而那些孩子有些成长,有些离开,有些来不及写完,就像无法悼念的青春。

我们上课也气走过年轻的老师,戏耍和不包容都是幼稚的盲点,也许那是很一晌贪欢,但久而还会觉得自己很过分,我能感触连吃的成问题的她,是如何的渴求读书,在她辍学后,杨震宇给她的钱和信是如何的存在,我亦就懂得在杨的悼念会上,她一手包办的态度,因为比起分量,心的感恩,已经超过重重。

第一人称的梁悠悠对米微微是敏感的,其一是情敌,其二她受不了她的做作,可人生中,何尝不是一出戏,如果都在意每一个的行事原则,多少是累的,虽然我不喜欢过度夸张的女生,但是我能原谅,她的任性,就像书中的那句,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武锦程在书里,说不上男主,也不算配,亮点少,事多,就像他成人后和梁悠悠的“冲动”,她走味的婚姻,甚至是他和米悠悠的感情,他是一个问题少年,就像书里而言,她是活在自己的借口里忧伤的人,可这个世界的人,忙都来不及了,还怎么忧伤呢?想想也只有青春可以伤春悲秋了。

所以,对于感情,卑微的,欢喜的,暗恋的,都是如此的特别,也许是杨发现了梁悠悠的敏感,也许他就是很会察言观色,所以他懂得体谅爱,所以,真正的爱,都必须基于对一个人的了解和欣赏,如果爱情基于肤浅,爱必不永恒。

我对书里有一段印象很深刻,就是“班主任评语”,曾经老师有让我负责去写过这些,以至于我常想,如果有些同学去调档的时候,发现这个字迹如此稚嫩,会不会想到我呢?想想又觉得自己很无聊,但是我会想到杨的特别,他挨家挨户去交谈。

这样尽心的老师,已经很少有了,所以他们应该是前世的缘分,才能彼此遇见。

是他发现了梁悠悠在写作上有天赋,同样也是他间接挖掘了米微微的音乐才华,如果这个世界一个人有才华不可惜,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助推的人,而她们都很幸运,因为他们遇见了杨震宇。如果细心发现,这本书,都很少说杨震宇老师,都是以杨震宇而写,可见,在笔者心中,他已是亦师亦友的存在,这样比老师更上一层境界,也比朋友更深厚,因为它让人成长,让人领悟了青春。

他在处理班长的早恋问题上,他没有一棍子打死,反而让同学们认同班长的工作能力,更说,你对不起的是那个女孩,她能在这个事情上很快分清是与非,而不是快刀斩乱麻的让学生去处理感情问题,面对学生偷草帽,他也没有纵容,一罚俱罚,没有纵容,他把孩子当成人,让他们提早感知社会的游戏规则,这样挺好,比起盲目行走,不如给你看看世界就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希望公平是别人给的,那么他的世界就难有公平。公平很简单,公平即智慧。”

好多道理,都是说给懂得的人听,书里说了很多道理,但是道理挺多了,难免会筛漏,但是如果你能读懂一句,都是一种收获。

爱朗诵的小五,叛逆的于是,被扇巴掌的陈默,被否认却能改变命运的雀斑少女,甚至是能把“吉他”和“出息”混为一谈的怪诞社会,我们认怂吗?拼了吗?不得而知,唯有承受得了磨砺的艰苦,才能拥有最后的光荣。

面对老师的不出现,他们集体的抗议是爱,可爱分好多种,老师能为人师,必有高人之处,他说:“记住,永远不要以恶制恶,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助长的,就是你曾经厌恶的或反对的,那你的行为,也应当被唾弃。”

可惜这个老师走了,一生有多少的运气能遇见这样的老师,他一直让学生学会“关照内心”,要懂得让他们能“走下去”,能能保持这份热血,这份难有的天真。

张劲松死了,搞不清厕所哪里的小石头也死了,杨震宇也死了,或许永恒的存在就是因为无常的存在,如同东方之星的船难。当我们竭尽全力征服什么的时候,只有两个动力,一个是爱,一个是恐惧。到后来,当我们终于对生命都能做到真正放手的时候也只有这两个动力,一个是深刻的爱,一个是包含敬意的恐惧。它们像生死一样,在极端的不同中忠诚地担当着彼此的知己,遥遥相望出一个瑰丽的谜题,叫“永远”。

或许,青春就是为敌吧,青春更是一种彼此的原谅。

我想象青春,祭奠这份苍白的青春。(《再见,少年》书评/蓦烟如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