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只读一本书 · 以“聋哑”之名况味青春,随双雪涛回忆“说不出、听不见”的成长故事

 正午文化 2020-07-17

视频制作 曹欣宇、解说 穆暮、插画 杜子腾

每个人心中都囚禁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小学毕业时是1997年的夏天,和之后每次毕业一样,炎热而干燥。”这是小说《聋哑时代》的第一行字。看到这样的描述,有没有想到当年自己拍毕业照时迎着太阳站得整整齐齐,前面坐着一排老师的场景。

故事的主角是108中学里的一群初中生,作者双雪涛以少年李默的第一视角,叙写了七个少年成长故事,如同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这些人物相互独立又命运交织,有着互文性,勾连起主角“我”的成长轨迹。

《聋哑时代》是来自沈阳的小说家双雪涛的自愈之作。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青春懵懂时对着树洞讲悄悄话,再用泥巴封住洞口,以为这些故事能珍藏起来。可是能讲出来的回忆不叫回忆,能写出来的辛酸也不是真的辛酸。那些藏在树洞里的故事,如果不记录下来,或许长大后人们就忘记了。这本书写于作者28岁,那时作者还在银行上班,过着白天忙碌,晚上回家写作的双面人生。用他自己的话讲:“写完那天已是夏季了。我知道自己再也写不了这样的东西,可能我成了另一个人吧,从那时开始我就要作为另一个人活着。”

如今再提起这本书,一是因为《聋哑时代》近日被翻新出版,二是同样来自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已于6月9日杀青。《聋哑时代》虽然出版得比较晚,却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比成名作《平原上的摩西》还要早一些。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中锋利冷硬的基调,双雪涛用温柔的笔调以及元气饱满真挚的语言,将爱与温存的目光对准了少年时代的梦和伤痕,为那些和自己一样活过的人们做了一份独特的传记,把聋哑时代失声者们的故事记录下来。

在双雪涛的视角里,80后的学生时代表现出的是一种间断性的荒唐。这种荒唐逃不开当时的制度以及整个时代氛围。虽然如今看上去有点可笑,却让人觉得鼻头酸酸的。读者会很容易被带进一种复杂的情绪中,没办法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非黑即白的判断。就好像那个年代经常挂在老人们嘴边的那句话一样:“80后是垮掉的一代”,而后这句话又被用在了90后身上,然后是00后。如今的80后已成家生娃,回头看看那些让人喜忧参半的时光,还真是不好拿捏。

你也许会好奇,为什么青春明明是躁动喧嚣的,却被冠以“聋哑”之名?或许很久一段岁月后蓦然回首你才会发现,那些曾经拥有过又彻底失去的,才是将我们彻底击垮的。书中要表达的观点并不难理解,在压抑阴暗的时代底色下,校园里被监控的教室、枯燥无味的书本、充满戾气又势利的老师……这些少年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透漏着一种少年被成人世界的权力之手肆意摆弄的无奈。在与之对抗的时候,有的人奋起反抗,有的人失去踪迹,但更多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于是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不听不见又说不出的时代。

虽然整个故事的基调被放在了这种令人压抑的背景下,但读者却很难产生读不下去的厌倦感。这应该归功于双雪涛的幽默。这种幽默感首先表现在对老师的描述上:爱丢粉笔,而且准头特别高的语文老师;耳朵听不清的数学老师;让人感觉有点“恶贯满盈”的班主任……几年后再回头看看,那些典型封建家长式的形象,刻板机械,填鸭式的、狐假虎威的教育方式,确实虚弱得可笑。

除了老师,作者也将更多幽默感赋予了自己的同龄人。这些疯狂构建自我意识却不断被压抑、制裁至无处宣泄的年轻人,最终都会走入他们眼中那个属于强者的世界。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被世界异化的过程,体会到伤痛不停变化的感受。最终都会像书的末尾处的那封信上说的那样:“只要你是弱小的,纯粹的,天真的,生活还是会伤害并毁灭你。”

如今书中的各个主角们,早已在现实生活中跨过了而立之年,有的甚至已进入到不惑的门槛。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要面对这个成人世界中不可调解的冲突。或许每个人心中都囚禁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表达自我、追求真相、获得自由,就是他们最想做的事。

《聋哑时代

作者: 双雪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 54.00
丛书: 理想国·双雪涛作品
ISBN: 97875598263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