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论[转]

 若飞若扬1963 2015-06-0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个血雨腥风的战场,那是一个谋略表演的舞台,那是一段津津乐道的话题。

 

谁是英雄

  不论从当时煮酒论英雄曹操所讲,“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还是辛弃疾感慨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真正称得上大英雄的只有曹操和刘备。

 

  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是谁?他就是在那个时代叱咤风云并建立一番丰功伟业的曹操。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他有一个放荡无忌的少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叱咤风云的中年,老谋深算的晚年。历史记住的多是他的阴险狡诈,是他的谋逆之嫌,时至今日方拨云见日。乱世英雄的曹操首先是个实干家。当一大帮文武大臣,面对董卓的暴行束手无策,痛哭流涕时,他潇洒的大笑,果断的提刀刺董,行刺失败后,发娇招,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虽然他有哭的时候,那是为亲人为爱将,但我们记住的多是他的笑。纵然他有华容道遇关羽的窘迫,可他还有诗酒临江的豪迈。虽然赤壁一战他的八十三万大军樯橹灰飞烟灭,但他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统一北方。总之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阎王脾气,菩萨心肠;英雄气概,儿女情怀。

 

  刘备,布衣英雄。出身草民,胸怀大志。桃园结义聚豪杰。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四失妻小,五易其主。可英雄总是坚韧不拔,为信仰而战。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传佳话。爱将如爱子,子龙面前抛阿斗是传奇。身先士卒,破黄巾;冲锋陷阵平汉中。英雄或许总是有点遗憾,意气用事,发动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七百里,兵退白帝城。关羽的仇没报成,还使蜀国元气大伤。

 

  曹刘,一个人在哭,另一个必然在笑。曹操笑的是如此潇洒,刘备哭的同样悲壮。一个出身显赫,一个身份卑微。不同的风格,同样的英雄。

 

大决战

  官渡之战,一场逐鹿中原,决定北方命运的大决战。对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实力对比,袁强曹弱。结果曹操大获其胜。曹操用兵如神。集中兵力与要害,诱敌深入到官渡,派骑兵奇袭袁军背后。在袁军用导弹(弓箭)密集进攻的紧急时刻,短时间内建造大量反弹导弹(发石机)进行反击。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他顶住压力,坚持到底。袁军内部乱了。曹操果断火烧乌巢,断其粮道。接纳张合。乘胜追击,袁绍一命呜呼。其子挣位,曹操各个击破之,一统北方。

 

  赤壁大战,一个古代的渡江战役。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欲横扫江南,一统天下。可恨的东风,八十三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此战同时展现出孙权的魄力。率吴越之众与中国决,前方统帅周瑜意气风发,从容的指挥战斗,侦查,苦肉计,反间计,火攻,追击,攻城,一气呵成。一战定乾坤,三国格局由此酝酿而成。

 

  夷陵之战,蜀国由盛而衰,三国鼎立最终形成。此战蜀国失败,主要是其高层领导战略失误导致。这要从关羽失荆州讲起。蜀国军队战线太长,还两线作战。在汉中处于攻势,荆州方面理应防守。可刘备和诸葛亮仍令关羽北伐,虽然关羽有万夫不当之勇,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但他倾巢而出已是强弩之末,当他大战正酣时,后方吕蒙已经白衣渡江,占领荆州了。关羽兵败,刘备不仅没有好好反思,还意气用事,为弟报仇,诸葛亮明知是错,却不死谏。最终气急败坏的刘备,被沉稳睿智的陆逊打败。

 

奇谋诡计

  将不在勇而在谋。三国就是一个充满谋略的时代。有雕虫小技,有雄才大略。有奇谋。杨修恃才放旷,见曹操门内-写活,便叫人把门加宽,闻鸡肋而令人退兵,终遭杀身之祸。曹孟德雄才多大略,政治上挟天子一令诸侯,经济上蓄耕植而养战马。军事上走精兵之路。在他起兵不久便谋士如云,战将如虎。诸葛亮洞察时局,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一个长远战略,取荆州,下益州,成鼎足之势,待天下有变,夺取天下。贾诩,鬼才也。他的谋略总是深不可测,高深莫极。在他随张绣进攻曹操时,曹操退兵,他劝张绣不要追击,张绣硬是追了,结果大败,此时,他又劝收拾残兵再追必胜,张绣将信将疑,追了大胜。张绣问其缘由,他意味深长的讲,将军虽然能带兵,可还是不如曹操,曹操突然撤退,必是后院起火,他肯定会组织精兵断后,所以将军上来就追击必败,经过一次战斗曹军必定匆忙赶路,所以再追必胜。当我读到贾诩的精辟分析时真是感到令人醍醐灌顶,不得不拍案叫绝。

 

独到见解

  讲起周瑜,我们大多想起他的小气,没度量。其实我认为,并不如此。他应该是苏轼笔下的周郎。意气风发,羽扇纶巾,琴棋书画样样俱全的大才子,大将军。关于他想杀诸葛亮,囚禁刘备,这是每个政治家应有的头脑,项羽就因鸿门宴上没杀刘邦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赤壁之战的统帅就是他,刘备诸葛亮都是配角。关于借东风,我有所怀疑,就连现在的天气预报都难以预测的风,古人真的能借来?而且时间丝毫不差,果真可以,我们就没必要发射气象卫星了,不如建七星台,舞剑借东风。

 

  六出祁山,可以说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最佳写照。我认为,诸葛亮兵出祁山,司马懿迎战诸葛亮。他们两人达成了一种默契。他俩都需要用战争来维护各自在本国的地位。蜀国弱,根本不能主动进攻,诸葛亮之所以发动战争,因为他太了解司马懿了。司马懿一旦打败了蜀军,他在魏国就无用武之地了,曹氏的屠刀立马架到他的脖上,所以每次和诸葛亮作战都是在祁连山僵持几个月,在各自退兵。同样,诸葛亮一旦没有仗打,就难以压住益州的地方势力。他的权利就会削减甚至被排挤掉,想到这一点,就不难解释魏延不满诸葛亮的带兵战术了。也就明白李严不给诸葛亮供应粮草了。

 

 

  三国,一段精彩的历史,无数的故事。历史远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