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圈子,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

 雪峰读书 2015-06-09
圈子,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

友情提示:这和《红酒圈:品酒,为未来的某一天投资》是同一组专题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个如洋葱头结构的圈圈里。

商业社会已经把市场细分到了你能挣2000块钱,就能消费与月薪1500块的人不一样的系列产品。你想进入不同的圈子,就需要申请不同的通行证。有时候,它们是钱,有时候是学历。而你穿的衣服、用的包、开的车、你说的话、你就餐的方式,都说明了你是谁,来自于哪个社会。

无处不在的圈子

圈子,是中国从古到今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会现象,中国人特别愿意做圈子。圈子文化也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能是深受孔子“君子群而不党”一语的影响,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混了不少圈子,甚至已身为某个圈子“领头羊”角色的人物,愿意聊聊自己的兴趣爱好,却绝不赞同“圈子”的说法,原因简单得让人听起来都感觉不那么真实,因为觉得“圈子”听起来容易和帮派联系在一起。

但联想起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势的圈子,由“门生制度”建立起的文化人圈子,你就明瞭为什么圈子明明存在着,而中国人对此却忌讳莫深了。

在古代,中国的读书人参加考试前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拿着自己写的文章,到达官贵人、文化名流那里,投书问路、请求举荐。一旦获得某人的举荐,这个读书人从此就被视为是某人的门生,两人自此便结成特殊的裙带关系,并且终身不变。古代的读书人,往往以这种门生制度为基础,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社交圈子,这些圈子按大小,一环套一环,最后一直套到皇帝那里——凡是参加过殿试的考生,都可以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是“天子门生”。

岁月流逝,进入二十一世纪,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EMBA)总裁研修班被冠以“最有钱势的圈子”,虽屡遭争议,但依旧招生招的风生水起,不少富豪打破脑袋往里进。

想成为北大EMBA总裁研修班的学生,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我们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各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董事及各部门总监等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此外,“报名者除了要具备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和5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所管理的企业资产至少要在5000万以上。” 一位北大EMBA总裁研修班负责人称。

北大的总裁研修班只为富人服务?也难怪每次开班总是能引来惊呼声一片。但依笔者来看,这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仔细想一想,对于管理资产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特别是私营企业家来说,北大EMBA总裁研修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富人俱乐部”,自有它的理由。首先,这是一个物以类聚的过程。水平大致相当的一群人在一起,最能冲撞出思想的火花、创业的灵感。北大设置一个5000万元的门槛,就是起一个筛选的作用,而培训班实际提供的是一个交往的平台。正如一位参加研修班的老总说的:EMBA同学也是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学习在其次,交往、联谊才是真。虽然每月只有2次课,一年上课时间仅为24天,但3万元学费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太贵。

此外,一些比较高级的俱乐部在北京和上海由来已久,例如北京的长安俱乐部、京都俱乐部,则不仅仅是钱就能敲开门的了。

出于一种对会员私密性的考虑,不是这里的会员或者没有会员引见,就进不去。十几万元的注册费以及一年近两万元的年费对于很多富豪来说,都是小数字。

重要的是,他们很可能有很多重要的合同都是在这里签成,带来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会费。在他们眼里,这恐怕也是一种“花小钱,赚大钱”的方式。这种俱乐部所营造出来的特定的隐秘的圈子,则要稳定得多,回报也要快得多。也难怪,联想掌门人柳传志只在俱乐部宴请重要客人。

圈子与圈子文化

与西方突出个体、张扬个性的生活习惯不同,中国人的圈子文化以寻觅依附、个体整合为特点,人只有置身于某种圈子,才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

中国人习惯按各种标准划分出许许多多的圈子,并且按照需要或者说是习惯,生活在一个个的圈子之中。圈子现象无处不在:新兵到了部队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老乡;新生到大学报到的第一件事,也是找同乡学长;邻里间玩得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饭店里常聚在一起的,也都是固定的朋友……

在同学会、老乡会这些温情的外表下,掩藏着寻找机会的触角。而网络的发展更是把圈子文化进行了无限扩张。在网络上,同样是以爱好及兴趣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圈子。

与日本人坚决奉行的“私人领域互不侵犯”原则截然不同,对韩国人来说,自己加入的共同体越多,就越有利于保护自己,因此不少人往往会加入很多共同体。在韩国社会,加入的共同体越多、越广泛,这个人就越有力量,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像是换工一般互帮互助,形成“连锁”。

“前辈。”“哦,你是S高中的啊,一定会大力推荐你的。”这是以学缘形成的共同体。

“××崔氏啊?原来是一家人。”“那就是大哥了,一定会恭敬对待您的!”则是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共同体。

“你也是××市人啊?真是很高兴。”“真是非常高兴认识。请多多关照。”正是以地缘形成的共同体。

这些扎根于工作单位以至于整个社会,形成帮派主义、缘分主义,甚至地域之间的地域感情也很深厚。这一点,倒是与中国的圈子有几分相似。

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个圈子之中。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所涉足的圈子就越多。同时,圈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人们通常会通过自己的圈子里够得上的资源,再去寻找够不上的资源。然而,圈子的维持也需要你的付出,包括信息、金钱、时间、精力等。

圈子文化透视价值观  

圈子,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

与《三国演义》中流传千古的“桃园三结义”不同,如今,人们早已不磕头拜把子了,但不靠上个小圈子心里就不塌实。小圈子无形中成了家庭和家族结构的替代品,如果说过去的中国人,家庭具有价值观的意义,那么,现在的小圈子,也有半个价值观的分量。

其实圈子根本不是一个组织。共同的利益、地位、兴趣、人际交往可以构成圈子,而目的不外乎两个:寻找利益、寻找快乐。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着相同背景和品位的人比较容易相处,看来“圈子”古已有之。职业、品味、特长、个性、收入甚至年龄、性别,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组成为不同的圈子。人们不断地组成圈子,也不断地选择圈子,营造适合自己的圈子。

因此,中国的企业家和新贵阶层总是有着自己的圈子,如果圈外的人学着融入这个圈子,那么首先要看看这些朋友们是怎么生活,然后向他们靠拢。换句话来说,打高尔夫不一定是为了运动,喝咖啡不一定为了体会那种苦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