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是相契的人?

 昵称21635413 2015-06-09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有一支不错的钢笔,和一个不错的同桌。有一天,同桌要借我的钢笔做作业,我却落在了家里。他就用自己的圆珠笔把作业做完了。刚写完最后一行字,我在抽屉里发现了钢笔,原来并没有落在家里。


我生怕他以为我骗他,就把钢笔藏在了眼镜盒里。我们的抽屉是连通的,中间没有挡板,他很容易就看见我的抽屉。谁知,刚上第一节课,他看不清黑板,就伸到抽屉里拿出我的眼镜盒,要借我的眼镜用。我怕他发现钢笔,就抢过眼镜盒,说不行。他愣了,带着一种错愕的眼神看了我半天,点点头,说:行。我整个下午都很难受。第二天,主动把钢笔借给他,他不用了。


初中二年级时,他父亲调动工作,他转学到邻县了。两年后,读高中,他又回来了。一次路上碰见,互相打了招呼。这让我想起从前的误会。我想,也许哪一天,路上再偶遇,可以把从前的误会说清楚。再想想,又觉得似乎过去的事不该再提了,再提倒显得自己心眼儿小,陈芝麻烂谷子记得那么清楚。


所以不能主动找他,要等一个偶然的机会。偶然见面,偶然聊起来,偶然说起以前。在偶然的偶然中,疙瘩就解开了。总之,不能强求,得等时机。遗憾的是,我心里绸缪了许久,却再也没有碰见他,直到一天晚上。那天晚上,天已经黑了,远远有个人朝我打招呼,没看清楚脸。走过去很久了,我突然觉得:会不会是那位同桌?!


整个晚自习,我都在琢磨这事儿。快下自习的时候,我想了个办法。写了张小纸条,跑到他们班后门,让同学递给他。然后转身溜了。纸条的大致意思是,因为天黑,没看清你,不好意思。我没有在纸条上署名,因为不确定到底是不是他。


那之后,再也没见过他,也没有任何消息。多年之后,想起这事,我不再感到遗憾。不再把是否多他这么一个朋友,看成十分重要的事。但我偶尔会琢磨那一场误会。


如果是现在的我,坐时光机穿梭回去,大概会在发现钢笔的第一刻就如实告诉他。当时为何没那么做呢?大概因为,这件事实,并不足以令人信服。——“怎么我要写作业,你的钢笔就找不到了,刚好写完最后一行,就找到了呢?”很难解释。巧合之所以是巧合,就因为它看着不像事实。


事实不是同时展露给所有人的。一个人看见某个事实,或者,把假象误以为事实,该如何告诉别人呢?——如实告知,听起来像谎言;不如实告知,就自己制造了谎言。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就是考验两人关系的时刻。一旦处理不好,关系就开始破损。而且破损之后,修复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


真正玄妙的,是撒谎开始出现的时刻。并不是我告诉他钢笔落在家里时,而是我发觉自己先前的错误时。这时候,什么都不做,就等于是撒谎了。


佛家叫妄语。妄语的过失,并不是开口才有。很多时候,一个人缄默不语,也造了妄语的业。


一个人想不撒谎,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在很多时候,“撒谎”不是一个举动,“不撒谎”才是。麻烦之处在于,人们有保持静默的惯性,在事情业已糟糕的时候,宁愿什么都不去做,这样,似乎可以不必归咎于己。什么都不做,不需要承受新的压力;而去做点什么,却需要有新的动力。


因为这个缘故,很多人没有勇气,没有动力,去解释清楚误会。正因为纠结于此,我才在考虑了两节晚自习之后,决定写一张小纸条送到他班里。——如果不是他,就算了;如果是他,至少澄清一下误会,免得他觉得我不念旧情。


但这种澄清,是否多此一举,我并不清楚。同别的朋友聊起,他们多说大可不必。多大的事呢?下次见面解释清楚就好了。但真的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以后我们再也没见过。


事到如今,我不再在乎当时这种处理方式是否有过失。更在乎的是,今天是否依然会犯下同样的过失,失去新的朋友。


但琢磨下去,我发现,很有可能依然会。甚至,这样的过失有它不可避免的地方。因为,“谎言”的复杂超出了我的想象。——谎言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单独制造出来的。你想表达一样意思,别人解读成了另一样,谎言就成立了。而尤为复杂的地方在于,同样一句话,从自己口里说出,过两三年自己再品味一下,和当初想表达的味道也许就截然不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多时候羞于看旧的短信。一时以为说了很有分寸很得体的话,时过境迁,自己再看,就觉得有点害臊。从前辞职,给领导的短信中表露了种种情绪,自认为说得很好,后来偶然翻到,羞得不忍卒读。由此更加明白,一时一地,想让自己的观点、心绪被别人捕捉到,而且捕捉得精准无误,实在是很难。


很多时候,也许对方所理解,和你所表达,根本不是一码事。有时候,误会能让两个人成为朋友。有时候,误会的澄清倒让两个人友谊消失。通常,只要你认为他得到了你的意思和情绪,他也这么认为,就可以了。就能够说,这两个人,是有缘分的人。


但这样的缘分并不是恒常存在的。一个人经常会因为生气,或者情绪低落,说出无遮拦的话,做出不达意的举动。在这种时刻,能透过他并非一如内心的话和举动,推求出背后的曲折和委婉,才适足以成为理解他的人。


但很多人,只能理解浅显直白的表达,而不能理解隐衷。哪怕是最亲密的关系,也很难做到。于是,在交流之中,一些细微的表达偏差,就会被放大。“话赶话”就是如此,赶着赶着,双方所说都偏离了真实想法,但彼此都固执地以为,对方所说就是真实所想。于此,情绪的对立就越来越激烈。


今天,再想起那位同桌,我会重新审视这么一重关系。会觉得,也许本来,我和他就不是有缘分的人。真有缘分,当时就该说开。而且,真有缘分的话,一时的误会,不足以成为许久的隔阂。就像坚冰,遇到太阳,会很快涣然冰释。我又何必担心如实告诉他而造成误解和怀疑呢?这种担心恰恰证明了,我们之间并非真的相契。


真正的相契,大概就是,彼此之间在表达想法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又用不着太费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