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足音:神秘的东方葬玉文化

 mxb08 2015-06-10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古人认为玉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敛葬,可保尸身不腐,使复活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葬玉,指专为殓尸或保存尸体所用的玉器,而不是指墓中陪葬的玉器用品。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专用丧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一般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丝缕玉衣、铜缕玉衣。这种葬制始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多用于君王、贵族。后妃。至魏文帝时明令禁止,其后就绝迹了。至今发现最典型、最完整的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每具用两千多片小王片以金丝联编而成。这种玉衣旧时也有出土,因不知是玉衣,一些小玉片也在文物市场出现,呈长方形或梯形,四周带有小孔,大的长约十余厘米,因不知为何种玉器,遂乱定名为圭或生产工具,这是错误的


玉琀

玉琀又称“含玉”、“口琀”,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以玉蝉而言,往往制作粗糙,玉片略具蝉形,翅体粗粗数刀而已。

玉握

玉握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玉猪”,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东汉以后这种玉豚握玉,至魏晋南北朝不绝。清代学者吴大微,把玉豚误认为玉虎,是因玉豚制作粗糙,刻线简单,猪虎难辨。


九窍玉塞

九窍玉塞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刘胜的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

玉塞源于这样一种信念:“金玉在九空与,则死人为之不朽”(晋葛洪《抱朴子》)。这同玉衣能使尸体不朽的说法是一致的。我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

总之,葬玉不同于一般的陪葬玉器,属冥器,是专为死者特制的,形制、加工较为粗糙,一看就知道不似艺术品般精美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独播频道:CCTV-10

首播时间:每天11: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