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书法与人生杭州高伟![]() ![]() 八大山人的书法与人生 杭州高伟
八大山人(1626——1705),号彭祖,庠名朱耷,释名传綮,字刃庵,雪个,个山等。出身于明皇宗室,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封藩在南昌的九世孙。明朝覆灭后,为逃避异族的杀戮,东躲西藏,隐姓埋名,装聋作哑,先后使用过的字、号约有一百多个。“八大山人”是他晚年使用最多、最著名和世人最熟悉的号。 八大山人历经明清两朝,1644年以前,他是皇亲国戚、金枝玉叶和天潢贵胄。甲申国变,满清王朝入主中原,铁蹄之下,八大山人国破、家亡、君死、妻离子散。在四处逃亡、躲避清军的迫害面前,他遁入佛门三十二年,就是在这种非常的逆境中,他成为了一位前无古人,开创中国花鸟画全新面貌的杰出画家与具有独特个性的书法家。 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宗室骨肉的留恋,使他在佛门里,在艺术中,面对巨大的生存死亡压力时,还是无法得以解脱。终于,在至爱离任、亲朋遭迫害的时候,他借助自己的癫狂病,佯狂返俗,脱离佛门,走回南昌。从此,南昌街头有了一个又哭又笑、喜怒无时、不僧不俗、疯写狂画的痴癫明皇世孙——八大山人。 然而,一种不能让朱明血脉在自己身上断子绝孙的强烈愿望,促使这位命运多舛的明宗王孙再次娶妻生子。这一完全没有情感基础的婚姻,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休无止的痛苦。为此,他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思想、情感和精力,投入到寻求那个让他陷入无穷无尽痛苦王朝的病根上去;投入到自己那让世人难以理解的艺术天地里去;投入到用汉文化和艺术去征服征服者们的伟大事业中去。 在贫困潦倒当中,这位艺术巨匠,抱着对故国的无限留恋,满怀着对异族蹂躏的满腔悲愤,充盈着对艺术的全身心热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他那曲折离奇的许多生平环节里,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那莫测难辨的作品里面,留给后人的是一幅幅冷峻、乖戾;飘逸、狂放、怪诞,难以揣摩的心事,那些蕴含在诗、书、画、印作品里面的深刻意义,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后人学习模仿探寻的动力,这一切的一切,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团。 八大山人在对传统把握的深度和个性的强度上与此前的董其昌和王铎相近,但对后人影响的广度和及时性不如这两人。他的书法个性强烈,摹习者不容易摆脱他构成模式的影响而进入作品深处。深入八大山人,要求对其精神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有深的感悟,同时对线与空间的精微性质有深的体察,但被他吸引的,大多是因为构成风格表面上的特点。不过,与董其昌和王铎相比,八大山人另有一种深刻性,如他对弘一的影响。弘一在二十世纪书法史上日渐上升的地位,意味深长。 八大山人在书法艺术创作上不仅深入传统而且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其书法艺术经历了由唐楷筑基,魏碑入帖,先学明人秀逸书风,再师宋人尚意率性,在不断探索中,从讲求法度到重视个性,创造出了画家书法由画入书的独特结体风貌,使富于强烈个性的书风在险绝与平正间取得了平衡。八大由篆书笔意入于行草的行笔方式也前无古人的开拓了行草书法创造的新领域,在简洁朴素中寻求微妙的变化和丰饶的内美,表现出朴茂而空灵的气韵。八大书法在结体和运笔上的创造不仅为中国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借古开今的当代书法学人开创书艺新风、深入书法艺术内在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借鉴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