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弈秋会是个好老师吗?

 劳动者2010 2015-06-10

   弈秋会是个好老师吗?——兼谈几种教育的观点

随意翻阅书刊,有几篇和教育相关的文字,试摘录如下:

第一篇:批评与鼓励

  曾经有两个在教堂当过圣餐侍者的男孩,一个生于1892年的东欧,另一个3年后出生在伊利诺伊州。这两个男孩虽然年龄不同,生活的地方也不同,却有着相似的经历。

  在教堂举行弥撒活动时,圣餐侍者要帮助牧师干些活,在端酒杯时,这两个男孩都有过一次不小心把酒洒在地毯上的经历。

  欧洲的那个牧师给了犯错的男孩一个耳光,然后朝他吼道:“笨蛋!滚出去!”男孩只好离开了教堂,后来,这个男孩长大后成了一个街头混混儿。

  而伊利诺伊州的男孩不小心洒了酒以后,教堂里的牧师对他说:“没事,孩子,你下一次一定能做好。”这个小男孩叫做费尔汀.西恩,长大后,他成了一名非常受人尊重的主教。

如果说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他者”,显然教师是“最重要的他者”之一,这篇文章告诫我们,不同的老师、教育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方向,正所谓“教育改变未来,改变教育,首先要从改变教师开始,不同的教师(由于不同的教育理念、立场和方法)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关系到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清华教授:孩子能考上清华的核心原因是智商

http://news.ifeng.com/a/20150521/43808763_0.shtml

【教育专家:要承认个体差异】家庭教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晶对清华五百个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能考上清华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们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间。大家要承认个体差别。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很显然,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承认,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先天的差异(或者“遗传”)决定了每一个体不同的发展方向,虽然教育很重要,但是无论如何重要,教育(教师)都只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他者”(外因)而已,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汗水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百分之一的汗水其实比半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得多,用唯物辩证法的话来说,“百分之一”是主要矛盾,而“百分之九十九”都只是次要矛盾,不管你是否承认,这个“主要矛盾”是决定了人生的发展方向的。

  那么,学校、教师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笔者不仅想起了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

“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

有关弈秋的这个经典故事,出于孟夫子之手,当年初中时代的老师教授此文,就是谆谆告诫“难道同学之间的差距是智力(智商)的差别造成的吗,当然不是的”,言下之意在意我们作为学生的“自己不够努力”,所以古人有“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说法,这种教育的观念一直留存于心,挥之不去,唯有拼命读书,我们的教室里总是高悬“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

读了史蒂夫.古迪尔先生的文章,真觉得教师的神圣和重要,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可是读了王晶教授的高论,又实在难以释怀,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学校,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抢夺生源,因为“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天生的。”不能不承认“基因”的“基础性作用”。正所谓“高徒出名师”,可不是什么“名师出高徒”。

 所以,想象弈秋先生也真的为难。第一,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围棋高手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围棋的名师;但是第二,我们更必须承认,即使弈秋即是围棋高手又是围棋名师,也未必就能够使他手下的弟子都是“高手”;第三,我们更必须承认,进入弈秋之门下的,未必都是学围棋的“好料”,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是不是“开小差”的问题,而是他们两个人的“志向”本来就不相同,“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那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同学,他可能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射手,是谁让他一定要跟着弈秋先生学围棋的呢?而弈秋先生为什么就没有及早发现该同学其实真的不该来学围棋,而及时告知其家长应另谋他途呢?

孟先生说“非然也”,把全部问题都推到了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身上,吾以为未必然也。

是为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