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 | 傅禄建:认定学生核心素养应该有三个原则

 叶老师YP 2015-06-10

近来,教育界纷纷讨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


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倡“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实践,这一系列改革思路与行动的轨迹都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


2009年、2012年,上海参加OECD的PISA测试,人们开始聚焦于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信息、财经等素养的评价,并且延伸为21世纪面向未来的学生核心素养讨论。




讨论可以有不同角度。


笔者认为,首先要对今后学生可能面对的挑战作一个大概的判断,尽管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但时代的变化会对他们提出共同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挑战。


一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挑战


毫无疑问核心是竞争,每一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经过竞争的洗礼,因此学生在今天现实的学习生涯中,不仅要尽可能地掌握适应竞争的技能,还需要有应对风险的能力、经受挫折的意志品质、多岗位转换的迁徙能力等,其中自我实现与超越将是他们一代的共同选择。


二是信息时代的挑战


各种迹象表明,网络信息将伴随他们未来所有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因此收集、判别、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可或缺,今天的缺失意味着明天的落后。


三是终身教育时代的挑战


从“摇篮—坟墓”的学习,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选择任何需要的教育即将成为可能。


今天的学校,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远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四是国际化时代的挑战


未来,世界公民或许比地域居民概念更加宽泛和现实,学生对多元的、优秀的人类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将成为未来通行的“护照”。


五是少子女时代的挑战


虽然我们已经改变了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但与物质生活提高相伴随的少子女现象依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承担家庭、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如何更和善地与他人交往合作等,应该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还是理论界与学校层面,对于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可以根据不同立场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因此相对统一判别的共同标准可能在讨论中更有实际意义。




笔者认为,认定学生核心素养应该有三个原则:


一是这个素养应该具有不可补偿性


在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体系中,大量知识、技能甚至一些素养允许暂时缺失,因为还有机会与可能得到补偿,但有一些错失后却无法弥补,如身体的素养,应该成为所有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


二是不可替代性


人无完人,人一辈子不可能什么都拥有,之所以满足于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物质不灭替代性的支持,但越是基本的与生存、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能与素养却往往不可替代,如规避危险的能力、基本的方法论、基础的审美素养等难以“他山攻玉”。


三是可迁移性


内核与外围肯定相连,任何核心素养必然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如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早已经超越了语文、物理、化学的学科概念了,因为它们在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及人的发展中发挥着综合作用。


多年前,笔者的团队参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在对全国素质教育政策和改革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曾经提出过相应的对策建议——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三项素养,六个学会”


即为每一个孩子——奠定终身健康和良好公民的基础;提升三项核心素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学会上网、学会表达、学会劳动;学会合作沟通、学会社会服务、学会应对危机。


本文之所以重申这些研究结论,无非是想表达如下观点:核心素养研究千万不要太“高大上”,应该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操作和检测,简单易行即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