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漢服的曆史:幾乎所有的漢族人都不了解的漢服

 三味書屋754 2015-06-10
漢服的曆史
     ——幾乎所有的漢族人都不了解的漢服
 
★★★三味書屋754》2015年06月10日搜集整理★★★

                                   ★★★★★ 
 
 漢服,可是我們漢族人自己的衣服,它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從黃帝老祖宗一直穿到吊死煤山的那位崇祯皇帝。到清軍入關滿族(旗人)統治穿的就不叫漢服了。所以“旗袍”可以說是中國的傳統服飾,但若說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可就完全錯了哦!
       漢族也稱華夏族,“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服章之美”,指的就是漢服。中國自古就被稱爲“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曆經幾千年,華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征,在這一時期中漢族穿的服裝都是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衣、裳概念,曆經周朝代的周禮制規範制式,到了漢朝因推崇周禮制而趨向完善並普及,漢朝因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及光武中興,使漢朝的影響力到達鼎盛,漢人稱謂由此産生。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挂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制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制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鈎邊”。 
       漢服作爲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曆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于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先來說點學術的,漢服的基本裁剪大致如下: 
       01. 左衣身 
       02. 右衣身 
       03. 袖:衣袖。漢服接袖處是布的邊界,與現在西服在肩膀處接袖不同。
       04. 袂:指袖口與袖根之間的部分。 
       05. 衽:指衣服的胸前部分。 
       06. 襟:指衣服的胸前部分的邊緣。 
       07. 袪:指袖口。漢服有些款式袖口較衣袖窄,稱爲“收袪”。 
       08. 袼:指袖根。 
       09. 系帶:用來固定衣服。 
       10. 中縫:古代布幅較窄,會在背部正中接縫,稱爲中縫。 
       11. 護領:見于明制漢服,于衣領外再加一重,較衣領短,以素色布制成。 
 
       其中漢服最大的特點是交領右衽,就是指衣襟向右掩,在他人看來前襟呈“y”型。而一些少數民族有左祍的習慣,與漢族不同。
       例如以下漢族服飾陶俑和鮮卑族服飾陶俑的對比圖,可以看出鮮卑服飾是左衽,爲反向的“y”型。 
       漢服的日常穿著由小衣內衣、中衣、外衣三層構成。小衣包括汗衣汗衫、犢鼻裈意爲短褲。中衣包括中單、曲領等。如圖—— 
      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圓領袍、襦裙,還可搭配半臂、褙子等。此外還有各種配飾。
       漢服形制有上衣下裳上面短衣下面長裙、上下連裳整套大衣、上衣下褲等。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樣,男女通用。漢語至今仍用“衣裳”來稱呼服飾。
       其中襦裙是最爲基本也是曆史最悠久的款式,在周代已有襦裙的明確記載。分爲上身的“襦”和下身的“裙”。後世又多加改進和發展,以裙腰高低分爲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三種。按領子式樣又可分爲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對襟襦裙
       齊腰襦裙,顧名思義,裙子系在腰間。從周朝至明朝都有穿著,可謂經典流行款—— 
       高腰襦裙,系帶高于腰,低于胸。此款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下圖的款式中,就是唐制的袒領襦裙,可以露出胸口,這算是所有款式的漢服中裸露部分最大的了。根據衣料材質的不同,氣質自然也就不同。樸素清新還是雍容貴氣就看家裏差不差錢了~~比如下圖就很明顯—— 
       齊胸襦裙就更好理解啦,裙子高過胸部,系在胸口。此款也是從魏晉始,唐朝發揚光大。 
        交領襦裙,就是領子交疊在一起的款式—— 
        直領襦裙,又稱對襟襦裙,下圖兩個妹子的上衣,裏有內襯,衣領沒有交疊—— 
       上衣下裳式其中的男子服飾就沒有女式花樣繁多、色彩絢麗,且大多只有貴族男子,甚至只有皇帝一個才能穿著,比如玄端周代至漢代或衮服周代至明代。因此對于日常生活沒有太多參考性。
       上下連綴式又稱深衣制,代表款式有直裾、曲裾。 
       上圖是漢代古墓出土的兩款衣物,可以看出曲裾要在裙擺那裏繞壹圈,而直裾是不繞的。
        下圖便是男女兩款的直裾,注意下擺沒有纏繞—— 
       而曲裾根據纏繞數目又可分爲單繞曲裾、雙繞曲裾和多繞曲裾。裙擺繞壹圈稱單繞,繞兩圈稱雙繞,最多三繞——
       除這些款式之外,還可以搭配各種外套,比如褙子,適合秋冬穿。比如下圖就可以看出,這個姑娘是上白下棕的齊腰襦裙搭配米色秋葉圖案的褙子——
       這款適合秋季,冬季的話可以再搭配披風,比如這樣—— 
       半臂,就是下圖帶短袖子的小上衣,適合夏天穿—— 
      上下通裁式以男式居多,有襕衫、圓領袍、道袍。 
       而女式有襖裙,明朝最爲流行。站著是這樣—— 
        坐著是這樣——
      可端莊可俏皮~
       以上所有款式除了玄端和冕服,無論王宮貴族還是平頭百姓皆可穿著。
       與常服區別的就是禮服。皇室的典禮繁多且複雜,無論祭祖、祭天、打仗或是各個節日都要穿不同色彩與款式的服飾進行儀式,對于尋常百姓來說過于華而不實,沒有通用性。對于我們今人了解漢服也顯得過于繁雜,缺少參考。因此來選擇婚禮這一最有代表性的儀式來說一說漢服款式的轉變。 
       婚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成人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裏程碑。現代人複原傳統漢族婚禮,大致將其歸納爲:先秦兩漢沿用的周制婚禮、魏晉唐沿用的唐制婚禮,和宋明時期統一制式的明制婚禮。
        周代時,婚禮稱作“昏禮”,取意“黃昏舉禮”。周制婚服也不是現在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顔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著天的最神聖的色彩 
      唐制婚服,男子用紅色公服,這被認爲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女服以青色深衣,飾以金銀琉璃等钗飾。大膽的色配沖撞展示出絢麗的大唐氣象,同時也造就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現代人穿唐制婚服,效果如下—— 
       明制婚服,男子可假穿九品官服,女子可以選擇頭戴花钗,或是鳳冠霞帔。 
      就風格而言,周制婚服典雅莊重;唐制婚服雍容大氣;明制婚服華美絢麗。單單從頭飾發型的區別,下圖大致可供參考—— 
       爲什麽會有人把漢服錯認爲cosplay呢?主要是把古裝和漢服溷淆了。古裝最好舉例,電視劇一抓一大把圖片隨機選擇,只就衣服而言。女性古裝有—— 
       像上面三種衣服就看不出漢服形制,胳膊裸露第三個還是透視裝,漢服最露的只有唐朝的袒領襦裙,還只能看見胸口一小片。所以這些只能稱作古裝。
       男性古裝也舉幾個例子—— 
       這些古裝就有點魔幻主義的意思了~~不過仙劍和古劍本來就是遊戲風格,也就不深究了。
        那爲什麽還有很多人會把漢服錯認爲和服或者韓服呢?這三者確實存在相似之處,但只要認真了解後也是很容易區分的。
       韓服,又叫赤古裏裙和周衣。從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的服飾受到漢服影響,但韓服的最終定型是從朝鮮李朝時代,彷照明朝漢服式樣,初期衣帶在右側,後期移到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將上衣縮短,下擺擴張,對比強烈。 
       需要說明的是,齊胸襦裙和赤古裏裙也很相似,但二者沒有關系,赤古裏裙是根據襖裙重新改型的。
       至于男款完全就是高彷明朝的曳撒。曳撒就是明代內廷武官錦衣衛的衣服—— 
       這個曆史淵源要搞清楚,不認識沒有關系,但是本末倒置,認爲明代彷朝鮮可就需要立即糾正了。
        再說和服。其曆史比韓服要早,服制受漢、東吳、唐代影響較大。
        比如下圖就是類似襦裙+褙子的日本神社巫女服—— 
        不太熟悉的真的會混淆,但是和服有幾處和漢服明顯不同: 
 
 
 
        通過這四點是能一眼辨認出和服還是漢服。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征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爲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治漢族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所以漢服不是自然而然被曆史進化所淘汰的,而是在滿清政府人爲的強迫下被替換掉了,而現在我們漢族人有義務把這個服飾文化延續發展下去,這是祖輩人民留給我們的智慧結晶,就像書法一樣,是我們的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