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城北十五里666 2017-10-19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我來了,在歷史的長河邊,

我已漫步了五千年。

看見,繁花落盡,空氣中,

只留下縷縷暗香浮動。

當清風乍起,我也時常忍不住輕舞飛揚。

而現在,我更多的是在古老的弦樂聲中,

唱一曲,似水流年。

留下一片,轉身後的,奼紫嫣紅。

我是誰,來自何方?又將往何處?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前言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從上古時代開始,自成一系的漢族服飾,就伴隨著華夏人民的生活點滴,是中國文明的重要象徵。在創世傳說中,她讚頌著先祖炎黃的豐功偉業,在歷史長河中,她記錄著華夏民族的演化軌跡,只是如今卻被西式服裝取代,漸漸地消失。對於傳統文化的沒落,我們似乎已經司空見慣,覺得少一兩個沒什麼。但是每天少一兩個,下一個三百年,還會剩下什麼?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正文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的形態,貫穿了各個時期的歷史。中華民族以漢、滿、蒙、回等56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民族服裝。由她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從三黃五帝時期一直到明朝末年,在中原這塊土地上,華夏(漢)民族所穿著的服飾,稱為''漢服''。並非人們誤以為的''漢朝的衣服'',也非在影樓中作為古裝攝影的服飾。雖然影樓裝外形上與漢服有所相似,但兩者有根本上的不同。影樓裝只有單純的審美價值而並不具備任何文化底蘊,是攝影藝術家借鑿漢服的風格而製作出的服飾。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漢服有一個正式名稱為''華夏衣冠'',在古代更有華麗的名諱,稱為漢裝、華服、漢衣冠。她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註1)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並非僅僅是一件衣服﹔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纈夾、錦繡等傑出的工藝和美學,充分體現了錦繡中華。漢服分為官服和民服,官服又分為禮服和常服,民服也可分為禮服和常服。另外還有戎裝,是武官武士在打仗時穿的。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女子首服。髮簪、髮釵等頭飾。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面飾。花細。女子貼在兩鬢、眉間或面頰上的一種花朵形裝飾物。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鞋履。繡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同時也是鞋文化和刺繡藝術的完美結合。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配飾。瓔珞。原為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唐代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頸飾。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配飾。禁步。以彩線將玉佩穿組成一串繫在腰間,最初用於壓住裙擺。佩戴行步之時,發出的聲音緩急有度,輕重得當。若是節奏雜亂,會被認為是失禮。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配飾。團扇。又稱宮扇。圓形或近似圓形扇面,扇柄不長。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配飾。手鐲。用金、銀、玉等製成,套在手腕上的環形裝飾品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配飾。四方包。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配飾。披帛。搭在肩上或纏繞在手臂間的長條形狀巾子,在唐代廣泛流行。通常都是薄薄的紗羅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銀線織的圖案。分兩種:一種橫幅較寬,長度較短,多為已婚婦女所用﹔另一種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多為未婚女子所用。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她以含而不露的矜持、如水的溫柔,在朝代的更替中翩翩起舞,穿越了千年的歷史。禮儀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國的工藝使她華美,天漢的雄威使她莊嚴,盛唐的光環使她絢麗。她豐富,她悠遠,她高潔,她遠播四海。日本、韓國、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衣冠制度。然而,就在她綻放無比耀眼的光芒時,卻突然從神州大地上消失了。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明朝滅亡,滿洲人入侵中國建立政權。為了使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漢人臣服,他們不單對漢人進行殘酷的大屠殺,更用盡方法消滅漢人的民族意識。''剃髮易服''的制度要求成年男子一律剃髮垂辮,改穿滿族服飾。漢族對於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反抗活動此起彼伏。為穩定局勢,不得不實行''十從十不從''的政策,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滿族服制,而漢族婦女仍沿用明朝服制。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的中國服裝形制成鮮明的對比。沒有衣冠的支持,加上奴隸制度統治,中國的禮樂制度自始崩潰。漢服從此在中華大地上絕跡。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左傳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自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以來,華夏民族的服飾便已承載了比保暖蔽體更多的美學意義和文化意義。華夏復興,衣冠先行。中國燦爛悠久的服飾文明需要我們了解、傳承、並且珍惜。 2003年,民間人士王樂天先生把漢服穿上了街頭。他坦然地穿過人群,走在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上。自此,''漢服運動''正式拉開了序幕。 (註2)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漢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領右衽、繫帶隱扣、寬衣博袖。(註3) 除此之外,每件漢服背部的正中間,都有一條垂直的縫紉線,稱''中縫'' ﹔寓意做人要正直。而衣袖要有接縫,稱''接袖'',寓意勤儉節約的美德。同時兩袖要水平,寓意做人要公平公正。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漢服的結構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祛、袖、衿、衽、帶、系。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內衣、中衣、外衣。

內衣包括抹胸、肚兜、裹肚、主腰、犢鼻褌等。

中衣包括中單、中衣、中裙、中褲等。

外衣按照穿著部位和長度分為長裝、上裝和下裝,如深衣、圓領袍、衣褲、襦裙等。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她以四書五經為中心,通過輿服志的沿襲,千年來,禮服嚴格遵循禮制,並未有太大的變化,而百姓常服則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豐富。從黃帝到明代,四千多年的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雖然發展至當代已無階級、朝代區分,但仍可根據剪裁方式的不同,分為分裁制和通裁制﹔根據穿著的不同,分為衣裙制和衣褲制。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深衣

大約在周代就出現了,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和直裾是深衣的主要款式,在三國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裾,唐史中也有士人穿深衣的記載,到宋代又出現了朱子深衣。因其豐富的文化意藴,被視作漢服的重要代表。其上衣下裳分裁,然後在腰部縫合,成為長度到腳面的長衣,以示尊祖承古。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級的家居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禮服。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根寬大,袖口收祛,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天與地、陰與陽)﹔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個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與天地自然相融合。

曲裾

全稱曲裾袍,原稱繞襟袍,通常做禮服用。又分為短曲裾、雙繞曲裾或三繞曲裾,特點是衣襟接長向後交掩。流行于先秦至漢代,開始男女均可穿著,後來男子曲裾愈來愈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曲裾袍衣長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徵。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成為主流,曲裾深衣自然也差不多消聲匿跡。隋唐之後,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直裾

全稱直裾袍,又稱襜褕。直裾下裳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由布質或皮革製的腰帶固定。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曲裾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朱子深衣

為禮服,多用於祭祀場合。是根據朱熹的《朱子家禮》記載考證的深衣。是朱熹對《禮記》深衣篇所記載之深衣的自我認識和研究的產物。

由於在頻繁的社會活動中行動不便,男子漢服的制式從衣裳發展到深衣,而分開裁剪再拼接還是覺得麻煩,於是又發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長衫。按照通裁制做出來的漢服,根據形制的不同,可分為襴衫、圓領袍、直裰、直身、道袍。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襴衫

始於唐朝,流行于宋明。在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襴'',一般認為這是刻意加上的,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襴衫也遵循了這一點,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古代,多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圓領袍

又名盤領袍,顧名思義領子盤於脖下,為圓形。在漢朝初年就出現的一種服飾,早期作為內衣的存在。魏晉南北朝後,開始作為正裝穿著於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無論男女皆可穿著﹔在各個時期,細節上有很大的差別。領型分為交襟直圓領、開襟直圓領和曲圓領。袖型分為大袖(魏晉南北朝至宋)和琵琶袖(明)。

直裰

交領,衣長過膝,無擺,穿著時搭配腰帶﹔因其衣長而背有中縫直通下擺,故名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造型雍容儒雅。宋朝已有此衣式,為一般士大夫平時所穿,也是明朝士人主要的便服款式。若加內擺則為''道袍'',加外擺則為''直身''。

道袍

交領右衽大袖長袍,領子常鑲白色護領,收袖口,衣身兩側開衩,從外襟的左側和內襟的右側開衩處分別接出一片布,一般打三道摺,納入後襟至中脊處,謂之''暗擺''。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女子漢服歷代以上衣下裳的襦裙制為主﹔襦,即短上衣﹔裙,即下裙。雖然各個時期各有流行特色,但女裝的基本形制並未改變。根據衣領的不同分為交領和直領(對襟)。根據裙子穿著高度的不同分為齊腰、高腰、齊胸。根據長短厚薄的不同分為長襦、短襦、單襦(衫)、復襦(襖)。裙子通常為一片式合圍裙,按製作方式可分為褶裙和片裙等。漢代流行扎在裙內的交領衣、唐代流行扎在裙內的無領對襟短衣和齊胸長裙、宋代流行穿在裙外的對襟上衣並袒露抹胸、明代流行穿在裙外的交領上衣,琵琶袖和護領。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齊胸襦裙

是襦裙根據繫結位置分出的一種款式。隋唐五代之前,一般女子的襦裙裝,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時期出現一種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根據現代對她的考證,一般改稱之為齊胸襦裙。高腰襦裙與齊胸襦裙的區別在於:高腰襦裙的束帶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齊胸襦裙的束帶位置則是在胸以上。很多人容易把齊胸襦裙和韓服弄混,但兩者區別明顯:韓服上衣交領的繫帶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齊腰襦裙

裙腰與腰部平齊,故名。衣袖有寬窄兩式。按上襦可分為交領齊腰襦裙和直領齊腰襦裙(對襟齊腰襦裙)。按穿著對象可分為女子齊腰襦裙和男子齊腰襦裙。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對襟齊腰襦裙搭配大袖衫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交領齊腰襦裙搭配大袖衫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對襟齊腰襦裙搭配褙子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袒領襦裙

襦的領口常有變化,有圓領、方領、直領、雞心領等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或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馬面裙

始於明朝,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倆倆重合,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上多裝飾膝襴紋樣,故也稱襴裙。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襖裙。衫裙

由於明朝中後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較長,於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再束於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上襖下裙為明代女子裝束的典型搭配:上襖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為馬面裙或褶裙(未婚女子一般著褶裙,婚後則穿馬面裙)。襖和衫的差別在於襖有襯裡、夾層,而衫是單衣無襯。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衣褲制是為了便於勞作,把下裳改為褲子的穿法。

短褐

窄袖上衣搭配下褲的男裝,勞動人民的穿著。

宋褲

褲子逐漸在宋朝開始流行,通常搭配抹胸以及一層或多層長褙子。宋褲都有兩層,傳統的內層有兩根褲管,開襠,靠兩片交疊的三角形區域圍合﹔外層合襠但兩側開衩。而現代的宋褲多是以改良的居多,為了適應現代人的需求被做成了內層合襠,並且有鬆緊帶,因此嚴格地說,改良宋褲不屬於漢服﹔歸類為漢元素(註4)。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除了內衣、中衣和外衣,穿在外衣之外的外套種類也繁多,包括大袖衫、大氅、斗篷、披風、半臂、褙子、比甲等。

大袖衫

一般指''簪花仕女圖''中,披在齊胸襦裙之外的披衣。同時,也用來指廣袖的外披外衣,比如鶴氅、披風等。女子搭配襦裙,男子搭配衣裳。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大氅

又稱氅衣,由道教鶴氅演變而來。對襟大袖,整體寬大且有繫帶,只做男子的常服穿著。

斗篷

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是一種禦寒的服飾。有長式和短式,有高領和低領。凡冬天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個規矩,不能穿著行禮,否則被視為不敬。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披風

盛行於明朝的罩衫。男女皆可搭配袍服,女子搭配襖裙。直領對襟,袖子寬大,兩側開衩,胸前用金屬扣或玉扣。披風和鶴氅相似,區別是,鶴氅多數兩側不開衩。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半臂。半袖

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 、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半臂這個名稱,在古代不同時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樣。半袖與半臂區別在於:半袖袖長于手肘位置,半臂則略過肩而已。現在普遍來講,多指袖長及肘,交領或直領對襟的短袖衣,一般罩在上衣外。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褙子

又名背子,始創於秦,是秦朝到明朝時期女子的常用服飾。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衩,腰間用勒帛繫束,下長過膝。宋代受朱理學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追求質樸。男子的褙子常穿於公服內,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則外穿,並成為典型的常服款式。一般搭配褶裙或宋褲穿。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比甲

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兩側開衩,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的,離地不到一尺。視長短可分為長比甲和短比甲。按領形可分為圓領或方領。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上襖之外,下面穿裙。這種衣服始於宋朝,後來傳入蒙古。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後,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是服飾的新變化。明朝比甲一般都有五枚金屬扣,多為貴族所穿。

後記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曾幾何時,中國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今,衣冠何在?禮儀何在?抱著能讓大眾認識漢服並重拾祖宗們的驕傲與光芒,定居海外的攝影師朱其平和熱愛漢服的陳怡葶籌劃了這一系列的拍攝。妝容方面,有些試著效仿古代的畫法,有些則融合了現代的彩妝。

復我華夏,正我衣冠。漢服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服飾。無論漢之大氣古樸、唐之富麗堂皇、宋之純樸淡雅、還是明之清秀端莊,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傳統服飾藝術之重要象徵。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有一個時代,叫漢唐。

有一條河流,叫長江。

有一對圖騰,叫鳳凰。

有一件羽衣,叫霓裳。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備註

1. 衣裳:即身上穿的,各種款式的漢服。

首服:即頭上戴的,男子的冠巾帽等,女子的簪釵冠等。

髮式:可以理解為髮型。

面飾:即面部裝飾物。

鞋履:即腳上穿的,如鞋、靴、襪等。

配飾:腰帶、披帛、首飾、扇子等。

2. 全世界已約有數百萬人通過研習漢服製作、組織文化活動、宣傳傳統文化、生活化漢服等方式告訴所有人:漢族不是一個赤裸的民族,她有自己美麗的民族服飾。不是旗袍、不是馬褂、不是唐裝、不是中山裝,她的名字叫''漢服''。

3. 交領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象徵地道方正。右衽是指衣服的左片在上,右片在下。中國人把身體的左側視為陽,右側視為陰﹔陽面在上,陰面在下,是絕對不能顛倒的。左衽為喪服。

漢服幾乎不用扣子,即便是用也會把扣子隱藏起來,多是依靠帶子打結來繫住衣服。

衣寬博袖即寬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寬窄長短很有研究。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普通百姓在夏季日常所穿的款式中,也是以廣袖為主,因為這種袖子寬博通透,能夠遮陽、透氣、散熱。從袖子長度來說,一般漢服的袖長為''回肘過腕'' ﹔要求在垂手時不漏出手。

4. 漢元素服裝是在保留漢服神韻、借鑿漢服特點的基礎上無固定規範的自由創作。它雖有漢風,但在本質上不屬於漢服。

汉服之美,华夏之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