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朵云春拍】斑斓秋色入毫端——吴昌硕《秋光菊石》赏读

 文山书院 2015-06-10
2015朵云春拍“翰墨菁华”专场云集了一批精品“生货”,集流传有序、品质精良,从未
露面三大特点于一生,故备受藏家期待。其中,一副吴昌硕的《秋光菊石》直接得自上款
后代,作品笔力老辣,气势雄厚,且至今未曾托裱,保存完好,可谓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
缶翁佳作。

LOT 369

吴昌硕 秋光菊石

设色纸本 镜片

139×71cm.

说明:直接得自上款后代。作品至今未托裱,保存完好。


二十世纪初的海上画坛,吴昌硕以浓墨重彩的金石写意画风创造了海派画坛的一派新风,雄风遗韵,流衍至今。


吴昌硕多选择花木竹石等便于笔墨线条发挥的题材为主要画材,其画中多见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荷花、蔷薇、荔枝、水仙等名花奇卉,画家把篆籀书法的雄浑笔力和刻印布局的空间处理运用到绘画之中,在他酣畅淋漓的大笔挥洒中呈现出交错纵横的空间架构和斑斓缤纷的色墨交响。

秋光菊石(局部)

此幅《秋光菊石》是吴昌硕晚年的大写意精品,图中如中流砥柱般耸立着一方巨石,画家把这块巨石的位置摆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从而把画面分为左右两侧。一丛秋菊从右上角穿过巨石披挂下来,在画面左边缤纷绽放,菊花有红、黄、白三色,斑斓杂陈,繁而不乱,使得整个画面节奏控制张弛有度,显得极有气势。画面左下方大片盛放的各色菊花,与右上角小片黄白菊花相互呼应,既有关联又有对比。整个画面用笔墨浑厚沉稳而又酣畅淋漓,构图不拘陈法,巧于设陈布势。画中秋菊自上而垂,风姿绰约,矫健婀娜。菊花是吴昌硕喜欢的题材,因为菊花迎霜傲寒,能于众芳凋谢后盛开,五色缤纷。菊花枝干用笔融草篆二体于一炉,浑劲老辣,杂而不乱,线条的“篆籀之气”最能体现其书印功底之优长。老干挺拔,新枝矫健,花团锦簇,馥郁芬芳之气扑人眉宇。

秋光菊石(局部)

通观整幅画面,吴昌硕对画面位置经营别具匠心,善于制造险局,更善化险为夷,疏密俯仰,穿插虚实,气韵乃生。此幅《秋光菊石》他采用了虚实相生,平险相济的表现方式,一方面实破前人画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笔意墨色上,以他独有的掌控能力和娴熟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形成了笔、墨、色、水的相渗相融,达到了丰富变化与多种对应的统一和谐,不仅体现了菊花的生机焕发之貌,更表达了物我两忘、形神兼备的诗情意趣。

秋光菊石(局部)

他尤擅长在画作上作自作诗文,通常能根据画面的需要而生发出深有意义的诗句,与画面内容产生共鸣,此幅《秋光菊石》亦如此。画中左上角题诗云:“几番沉醉怨颜红,为有东篱菊尚存。乱插满头归未晚,且开笑口对西风。子英先生正画,癸丑九月望,吴昌硕时年政七十。”

秋光菊石(局部)

这首题画诗不但丰富了整幅画面的完整性,同时兼备画龙点睛的妙用与魅力,以花喻人,使得画意主旨油然而发。吴昌硕通过画菊和题诗表达了隐逸超脱的高傲精神,同时老缶笔下的菊花不只是表现陶渊明式的超脱,而是来祝颂人们的健康长寿。画中上款“子英先生” ,名施则敬,子英为其号,江苏吴江震泽人,光绪乙亥年恩科举人。施氏为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对水利赈灾亦多有贡献。此画为施家旧藏,可谓出自名门,因而更具纪念意义。

秋光菊石(局部)

吴昌硕所作菊石,笔力老辣能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且布局新颖,构图也近印章的章法布白,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菊石主体突出。此幅《秋光菊石》用色上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藤黄等艳色,用墨浓淡相宜,雅妍相兼,衬托出菊花的独特风韵。画中配以白石,调节疏密,极尽穿插之妙。此幅《秋光菊石》,用笔老辣,设色浓丽,两相互补,相得益彰,比之青藤、八大亦不遑多让。整个画面雄浑恣肆,淋漓尽致。无论是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铃印皆极为融合统一,可谓神品也!此画将在2015年朵云春拍和大家见面,相信定会引起广大藏家的共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