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挂在青天是我心

 杂货店伙计 2015-06-11

 

题记:当你从为欲望而劳役终日的忙碌中静下来,自然会感到它的存在。“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是白日青天。”

 

在华夏历史上,包拯无疑是最具偶像气质的忠臣、清官和廉吏。他不是诞生于英雄辈出的乱世,尽管没有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却有着脸谱化的理想人格,实在是耐人寻味。

 

如果有幸去过位于安徽肥东的包公祠,一定会肃然起敬的。论其建筑只能说是简朴,屋宇不见高耸,庭院不见轩敞,惟其如此,“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等堂匾,“高风岳立”、“色正芒寒”、“节亮风清”等楹联,“顽廉”、“懦立”等题额,方显实至名归。所处的香花墩那片江南小洲,倒是格外灵秀、润泽,不知如何能够负载起一个刚正的灵魂,并使这个灵魂从这儿起步,甚至走向一种民族的夙愿呢?

 

正如其貌不扬的香花墩那样,史实向来亦是被以偏概全的。包拯的嫉恶如仇、大义凛然,会给许多人造成一种误解,他生存之朝代该是多么水深火热、暗无天日啊!实际情况如何呢?陈寅恪曾经言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连英国人类学家汤因比都觉得,“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抛开文攻武卫不谈,宋朝尤其是包拯为政的那个鼎盛时期,绝对不是不讲法治只讲人治,相反,过于制度化压抑并失去了必要的灵活性,“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最后甚至严密到不能给后世提供反例的程度。何况,从史料记载来看,包拯一生并没有多少时间办案,大部分精力是在进谏和财政方面。为什么民间赋予他诸多执法想像和断案故事,“青天”形象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呢?

 

“有穷之律,终不能治无穷之情。”法律毕竟不能穷尽一切可能性,而道德作为一种原则,可以使人们在面对各种变化时,自己做出抉择。法理之外尚有人情,在包拯的铁面无私、不畏强权下,仍然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深知民间疾苦。实际上,他是担载着道德重量的符号,而不是箭垛式的法律形象。在每个传诵者内心深处,他既是一种楷模、又是一种折射——“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大师可谓是一语中的啊!

 

包拯一生原本是平凡的,却在平凡中透出非凡。相较于终南隐士、竹林贤士的清高、脱俗,他却全身心地在官场打拼、在仕途奋进;前者足以流芳百世,后者同样堪当千秋景仰。因此,外在的环境并非决定性的,关键是内在的修为哦!

 

功名利禄不是不重要,只是你可以合理用它,却不能被它驱使所用。

 

据说是包拯唯一留存的五言绝句,开头便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清心就是佛法所谓的“空”,“空”不是没有或者不存在,更加不是万念俱灰的“顽空”或者“无记空”;空是透过洗涤之后,体验俗中之真,敏锐有创意的慧性。当我们把贪、嗔、痴等妄念清除之后,便有了慧性,进而达到“直道是身谋”,真切地感受那种世界峥嵘,心灵锦绣的淡定与从容。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心情。人们常常嚷着要去寻找内心的清净,其实它一直都在,从不需要你去寻觅。当你从为欲望而劳役终日的忙碌中静下来,自然会感到它的存在。“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是白日青天。”

 

如果拿出淤泥而不染来称赞包拯,应该是不合适的。毕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盛世。借用一句禅语倒是恰如其分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因为,利益集团从来就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假使荡相遣执,势必民胞物与。不是不接触,日常一切事情照做,就是“百花丛中过”;没有起任何妄念,或者有了妄念能够及时平息,就是“片叶不沾身”。

 

如果说包拯除了那首五言诗外,还有流传下来的自书,那就是镌刻在其墓碑上的《家训》了。“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此举,让包公祠更加香火旺盛、连绵不绝。形成悬殊对比的是,籍贯相同、同葬于安徽肥东的李鸿章,一生以包拯为师却殊途难以同归,临终发出“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的概叹!

 

正所谓“心出是非外,迹辞荣辱中。”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