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在虚无主义

 老庄走狗 2015-10-18
今天看《心理月刊》,里面提到老子,说世间有两种虚无主义,一种是道德虚无主义,一种是存在虚无主义。老子想解决的是后一种。孔子想解决前一种。

前几天小F说我犬儒主义,我稀里糊涂应承了。现在想想不对,我一点也不犬儒。犬儒是道德虚无主义的代表。尽管我不是道德先锋,但我信仰人性的光辉,并憧憬自己是个好人。道德或许是经不起理论推敲的东西,但它是先验存在的,恻隐之心不用教导,而来自灵魂。因此可以否认阶段性的伦理,但不能否认人性最根本的仁爱。

道德虚无主义否认的是伦理秩序和人类文明,它导向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存在虚无主义则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意义,它将人导向死亡。终此一生,我大概也不会走向道德虚无主义,因为我本性中些微的恻隐十分顽固。但我现在,就是现在,正体验着存在虚无主义的深寒,它比上海阴湿灰暗的天气还要让人战栗。

古印度哲学认为世界唯心,由心生出万物。由人类的男女而衍生出世间生灵。言下之意,物质的聚灭纯然是心灵的能量导致的。这种理论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物质世界的实相是粒子的构成,物与物之间拆分到最细微的粒子,便没有本质的差别。物质的聚灭是由能量波推动的。科学证实物质的粒子之间有巨大的空间,他们之间的维系是一种能量波动。奠基于古印度吠陀经的佛教,认为物质世界是建立在人的欲望之上的。事实上,中西方的灵修者都赞成这个说法。他们追求涅磐——业力的终结。至于灵魂走向涅磐之后会去到哪里,没有人能示现在我眼前,也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但灵修者普遍认为——那里的世界是美丽的,超过已知的物质世界的总和。

我曾经有过一个想法,我以为主动走向死亡会是突破物质障碍、提升灵魂的关键。我并不消极,也不抑郁,我只是憧憬死亡能破灭物质世界对灵魂的羁束。但他们都说不行,他们说这样会坠入更苦的轮回。因为生命就像通关游戏,你不完成这些任务,是见不到终极boss的。所以,主动走向死亡是行不通的。我只能信,虽然这些不可证,但死亡毕竟代价太大太大。

禅宗六祖惠能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而且他的语言通俗,不难解读,因此《坛经》是很好的书。但是对空性的思索越深,我就越陷入存在虚无主义的恐惧中。六祖让我们心无染着,保持本性的清净,“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我以凡俗之心细微地揣摩着我历来学习的佛教典籍所教授我的关于空性的概念,我的理解是:在客观物质世界与核心灵魂的觉知(也就是灵修者寻找的真我)之间,充斥着各种妄念,那是我们习得的、对这个世界万物的观感和理解。我们执着于这些流动不定的东西,就被拘束在了一个充满妄念的唯心世界中。事实上,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都不具有先验而确定的意义。你看到的红色只是一些粒子的折射,并且它们在其它人眼里绝不是你见到的那种红,因为你们感知到的绝不是同一束光。事件的发生也一样。万事是空性的,它的意义是你的妄念附加上去的。因此惠能祖师让我们目空一切,心无染着。

再往深了说,灵魂是什么?《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好书,张德芬行者用如此粗浅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如此深奥哲迷的道理,她的大能令人敬佩。在第一章里,老人问女子,“我”是谁?女子难以回答。可能一般人都很难理解这里面的多重概念。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但可能离真义相差甚远矣。

真我,或者禅宗所说的自性,是超脱一切物质与肉体后的,先验的、本真的觉知,因为它借用了这具肉身,我们才能以“我”的身份感知这个世界。因此“我”不是我,真我是内在的觉知,它不随物质世界的任何改变而改变。它是一个永恒的证者。

禅宗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意思就是堪破了自性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实相)。自性是清净、性灵的觉知,而各种各样的念头、欲望、情绪、思想,它们和物质世界一样,生生灭灭,没有定性,因此要放下对他们的执着,领悟内在自性不随境转的清净自如,斩断它与物质世界的虚妄关系。

你的身体,你的感觉,你的情绪,你的思想,你的知识,你的记忆,你的一切,都与你的自性无涉,它们和物质世界一样是一种变动的存在。它们不是你,不是真正的你。死亡将会带走这一切,还原真正的你。(但据说死亡不是终结,原因见上。)

存在虚无主义并不是痴人乱语。存在即是虚无,萨特的名言,恕我不了解他。但当我在冥想中思考禅宗的智慧,以及一切中西方灵修者所寻求的真性,不免产生一种可怕的感觉。如果内在的真性是一个如如不动的灵体,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动都不会影响它,那么,我们是否还应该在意这个物质世界,在意自己这一世的身份与职责?

闭上眼睛,任世界自生自灭,放下道德与责任,放下百万生灵,龟缩在早晚要腐烂发臭的肉体里,等待死亡。或者随意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甚至杀人。只要,这一切,你没有放在心上。你的心灵仍然是自由的,物质世界无法羁束你,也没有道德可以约束你。你已不见善恶,你已不需要见,你的所有感觉都来去自如——如果你堪破了物质世界的无意义。

但,万事空性之外,我们仍然有制约者——轮回、恩仇、报应,不管你怎么说,那是宇宙的道德准则,但是那仍然是不可证的存在。只是,我们不可能不信。我们内心感受虚无,行为却仍然落在物质世界的法则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