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照堂(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著名的论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用极简洁的话语指出了书道研习的演化过程,即从开始的平正,走向险绝,最终又归于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指出书法艺术需要艺术家用一辈子去钻研,乃至直到晚年书法艺术方能走向成熟的“老”境,即中国书法具有大器晚成的特征。这个“老”不单指年龄,更是一个中国文化、绘画、独特的美学概念,指攀登美学上的高峰,达到老辣、老到、老而弥坚的境界。此话虽讲的是书法,其实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的至高境地。 中国文化讲求积淀,杜甫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赞美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笔力更加雄健,又以“丹青不知老将至”赞美曹霸沉浸在绘画艺术中竟不知“老”之将至,而杜甫本人晚年的律诗也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攀登了诗歌的高峰。诗和书画,都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的载体,它们会随着时光的积累愈发成熟、老而弥坚。 齐白石六十岁以前的画尚未成熟、还欠缺火候,六十岁以后才像样,此后渐入佳境、越画越“老”越大气,到了七八十岁就达到巅峰了。国画三大家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都是到七八十岁,甚至八九十岁才达到“人书俱老”、“人画俱老”的境地,可谓“大器晚成”,靠的当然不仅仅是才气,更是人生沧桑、文化阅历、艺术文化历练的积淀。也只有历经了人生的沧桑和艺术的历练之后才能到达艺术的至高境界。有些人很年轻就显露出才华,但是达不到中国文化的“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虽然他们才气很高,但没有经历时光的历练,还是无法像国画三大家一样去攀登艺术高峰。 西画和中国画不一样,西画家、油画家更多的是在中年时攀登高峰,达到其艺术的最好水平,七八十岁后很多油画家往往比不上其中年时的作品。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西画注重激情,中国文化注重“人书俱老”,注重积淀。中国文化讲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特点。西方文化喜欢否定,推倒重来,“创新”就是要颠覆原来的东西,而中国文化的创新是以原来的历史积淀为基础,向更深处挖掘。但是我们的“创新”曾经也受到西方的影响,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打开国门见识到西方的绘画,于是一味地推崇西方艺术,特别是现代西方艺术而否定前人和自己祖先的艺术成就,直到后来渐渐明白了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明白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是靠推倒前人才达到新的高度,而是把前人的东西往更高、更深、更厚处挖掘。中国画历史上的创新创造都是在深刻继承上的创新。 怎样进入“人书俱老”的境界呢?大书画家都会经历一个“衰年变法”的过程。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非常有名,1917年齐白石去北京,其画作得到时为北京画坛领袖的陈师曾的赏识,并在他的劝告下走上“衰年变法”之路,自此“扫除凡格”、在艺术上攀登了国画的高峰;赖少其七十高龄开始“丙寅变法”,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吸收西方的后印象派等,体现出艺术上的激情和浪漫;黄宾虹的绘画也历经从“白宾虹”到“黑宾虹”的演变,学习元人吴镇因素天然、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把前人的积淀往更高更深处挖掘,方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 我们要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要认识“人书俱老”这条中国文化的独特规律,在艺术发展中要珍视前人的成就,不要轻易否定他们,但这并不意味着止步不前,而是在传承他们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往更深处挖掘。当然,领略了这精神也并不是说要到老了才开始好好研习成熟其书画,在中青年时期要好好积累和吸收中国文化,也包括西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营养,以此为积淀再积淀,为以后逐步可能达到的“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而不懈努力攀峰。 来源:新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