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慎独是严于律己的最高境界

 庸庸学馆 2015-06-11
慎独是严于律己的最高境界
□ 惠 民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最隐蔽的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道德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不会做任何有悖道德的事情。

  “慎独”一说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由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主导地位,“慎独”一直是仁人志士道德修养的重要门径。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四知”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杨震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里谒见杨震,怀金十斤相送。杨震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答:“暮夜无知者。”杨震又问:“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愧而出。杨震不因“暮夜无知者”而接受贿赂,不愧为以慎独自律的典范。清代名臣曾国藩在著名的“日课四条”中也把慎独列于主敬、求仁、习劳之首,强调了慎独的重要只有慎独方可心泰。

  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良知,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能在监督到位、领导在场、众目睽睽的情况下,用法律、制度、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一般来说是不难做到的事情。但更多的情况是,监督缺失,领导不在场,没有众目睽睽的眼睛,只是个人面对自我这时仍能自觉用法律、纪律、制度、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就显得难能可贵。以慎独精神保持操行,需要坚定的内省修养和严格的道德自律。只有在“诚其意”的前提下,在别人不能看见的场合,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保持理性的自觉,严于自我约束,才有可能自觉地践履道德规范,遵纪守法。慎独,有别于被动的自律和被迫的检束,是人格美的一种崇高境界。讲究道德自律的“慎独”,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信仰动摇、道德缺失、利欲熏心更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更深理性层次的道德内省和道德自律,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慎独的精神境界。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