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二十六)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5-06-11

伤寒论解读(连载二十六)

75~81)栀子豉汤类

七五、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解读:

本条不好解释。病人的“手叉自冒心“像是低血糖样。对于” 耳聋无闻“的解释是” 虚故“。此虚是重发汗。是否到达”阴症“的状态了吗?文字没有表述。看来还是没有到达阴症的状态。

以此来解释“耳聋无闻”的成因,不确。没有对应的药方,还好。

 

七六、(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解读:

 括号内文字在为五苓散做的总结。

从发汗吐下开始,说明患者还是属“阳性病”;发热恶寒的症状——太阳病已经解除了,否则还要“先表后里”的。此时患者仅仅剩下阳明病了。

“虚”我的理解是为了和阳明之有形之“实”做对比。就是有里热之阳明病证而没有“宿食、积食”之类的实证。也没有大热,也没有燥屎。那么仅仅是心烦,所以用“栀子豉汤”。

烦而又少气,就是呼吸急迫,就增加“甘草”以补气,按照胡希恕老师的解释,增加甘草就是为了缓急迫。我的理解,少气就是身体比正常人虚弱的多,能观感到。所以增加甘草,按现在处方,则党参黄芪一块上来补气。

如果还有阳明之“呕”证,则例加生姜。但是为什么没有加“半夏”呢?待考。

七七、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又一次的讲解“栀子豉汤”的主治:阳明病的烦热证,而没有实证,就是没有张仲景老师所谓的“燥屎”证。

“胸中窒”该怎样解读?胡希恕老师讲《伤寒论》时提到“食管憩室”这个病症与“胸中窒”是一个意思。我不临症,不知道。

 

七八、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再一次的讲解“栀子豉汤”的主治:阳明病里热的烦证。

七九、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在“栀子豉汤”证的基础上增加了“腹满”证,此满应该也为“虚满、气满”。所以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厚朴”。就是:阳明病里热的心烦、腹(虚)满证。

我的感觉,本方应该原有“豆豉”这味中药。

八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由于”“大下之”后,患者的病没有痊愈。且身热兼腹满,所以仍属阳明。又烦属栀子豉汤证。

由于患者用于被误下,尽管有发热。但同时也可能陷入里寒证,所以例加“干姜”以预先救里。

本条应该也有豆豉这味药。

八一、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特别的提出警告。有里虚寒的患者,是不能用本药的。也为上条做了解释。里有虚寒的患者,应该归入太阴病的范畴。

总之:

栀子豉汤类主要治疗为阳明病的腹虚满烦躁症,以满为烦。

与承气汤类相比,此处的腹满为虚满——没有积食燥屎的虚满。

66条“六六、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相比,多了烦躁症。

栀子与豆豉是这类方子的主体,7980两条都缺失了豆豉,我认为应该加上它。

其他的如干姜、甘草等应该是随症加减,不是本方的主要点。

     关于“得吐者,止后服”的解释。应该是医者没有准确把握栀子豉汤类的适应病症,用药有误所致患者呕吐;所以必须停止继续服用,而不是其他解释。——这也应该是所有方剂停止服用的标准。

 

 

2015-06-11      

360doc首发     

毛延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