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这祖宗给留下来的这些遗产 我们把它给再造了 这功德工程谁都称赞 谁都称赞 就谁都希望把它做好 把它做起来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到哪里去?当一个民族探寻自身历史的时候,他所能触摸到的唯有自己的记忆,这记忆,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留给我们的书籍.据说,500年前的英文著作,如今只有搞古英文的专家才能看懂,而500年前写成的<三国演义>,中国人读起来却没有太多的隔膜;但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你甚至能把2000多年前司马迁的<史记>看个大概齐.应该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香火不绝,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典籍功不可没.书在不断地写出来,也在不断地损毁和亡逸,于是乎,"盛世修书"就成了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从<永乐大典>到<四库全书>,从<四部丛刊>再到我们今天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历代修书人薪火相承,为的是把文明传递下去.说到修善,有一个人物我们必须提及,他就是近代大出版家张元济先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于民族自尊的底线和文化视野上的高瞻远瞩,主持编纂<四部丛刊>的张元济先生力排众议,坚持把纸张生产包给了当时命悬一线的江南造纸厂,结果呢,濒于失传的古法造纸技艺得以流传到今天.眼下,同样的问题又摆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面前. 记者:那这一次我们的中华善本再造工程,是不是在某一点上也是像张元济先生那样,就是他选择的是我们传统的我们的宣纸,我们的那种印刷的这种,也是用的是影印的办法,对不对? 白:这个在再造善本刚开始举行这个预备会议的时候,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有人就主张使用瑞典进口的铜板纸,使用洋装。 记者:洋装。 白:拿我来说,我是坚决地反对,我们一定要用我们国产的纸,要由我们自己的印刷厂来印。所以当时呢就选择了几个印刷厂。 耿:我们从1983年就开始做古籍书了,在目前讲,在国内我们应该算排在前面。所以他们文化部和财政部和古籍专家到我们这边来考察,大概考察大概四五个单位吧,最后录取我们。 耿:这是优质的玉板宣纸,以前是皇宫才用得起的纸张,现在它这个纸张便于保管,它称为千年寿纸。 记者:哪些纸会不符合要求被挑出来? 耿:比如有疵点、有洞眼或者平整度不够全部要挑选出来。你像这张纸上面有毛钉,有毛刺,因为它这个原料是一种草浆做的,它有浆块什么,就把它提取。纸张的厚薄均匀完全在手上掌握,而且这个纸张的严格把关,必须是偏碱性。PH值 记者:哦,偏碱性 耿:哎 记者:为什么呢 耿:便于图书保管。这个是严格控制的一个事情, 记者:它碱性的纸张就便于保管, 耿:防止虫蛀,这个国家图书馆他们非常专业的,这是对我们这个用纸张的一个要求。 白:中国的造纸业,就土法造纸业,经过这一次,特别是江苏、浙江三角地区的造纸业,经过这一次再造善本这么一开工啊,大大地挽救了它们。 记者:挽救。这也应该说是这次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功德之一吧。 白:哎,我就坚决地反对使用瑞典进口纸,我说干嘛中国人的钱非往外国人手里送呢。 记者:对,对,对。 白:而且进口纸还犯一个毛病。中国造纸,拿宣纸这一类纸来说,能维持一千多年。 记者:纸寿千年。 白:哎,纸寿千年,那个外国最优秀的纸也过不了五百年,报纸几十年就完。 记者:就完蛋,对。我们很多民国的一些印刷物,就是报纸印的,就到现在都脆掉了。 白:脆了,简直不成了,你拿那个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申报》来说,那没法儿看了。 记者:就不能翻了。 耿:这是我们的印刷车间,选好的纸张就开始印刷 记者:这先是印什么东西 耿:先印的底色 记者:哦 底色 耿:这个底色是专门配制的油墨印的 记者:那我们看看哪里印字的 耿:这个地方它是在印那个 耿:就印中华再造的正文,正文部分。 记者:你现在印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耿:这是一本叫《十三经》 记者:《十三经》 耿:《十三经》 记者:小师傅,这个机器上面印的是什么东西? 工人:印的再造本,中华再造本。 记者:我知道,就是说那个 工人:套红,套红了。 记者:这上面是印红的是吗? 工人:嗯 记者:然后那边是印什么的 工人:他们印黑色的 记者:黑色的 记者:然后你们这儿是红的,然后是不是从你们这儿结束之后就是,就完成了 工人:对 对 记者:然后呢接下来就是 工人:接下来就是他们装订上了 记者:就装订了 工人:哎,装上了李:这个书啊装得好与坏在这个腰这儿,你得把它这儿得先固定住,先得锁好,如果你把这四针给摆匀了,像它这个就不太好,你给摆匀了,这个地方就不行,所以我就让它呢,这中间这一针要短,把腰锁住。 记者:对,对,对,这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腰中间是短一点。 李:对,把腰锁住,然后呢两边长一点。 记者:对。 耿:这本书经过标准化打眼 记者:就打完眼就是这样子的是吗 耿:对,打完眼呢, 记者:这种,比如说这种离这儿的间距或者是这个中间的这个距离也都是有规定的, 耿:都是按照中华再造善本的要求、标准做的 记者: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呢 耿:标准就是出版社 记者:出版社来定的 耿:按照它原书的尺寸提供给我们,然后我们打好眼之后就用手工穿线 记者:这个穿线也有什么讲究吗,为什么是打四个眼,然后这样来穿线呢? 耿:四个眼完全是按照古书的要求做的 耿:它的紧松,它的紧、松、距离都是按规定来的,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记者:对 对 对 李:这个书是比较讲究的,包括这个书皮子,这都是现代,就仿造出来的。这个书皮子是磁青纸,磁青纸。 记者:磁青纸。 李:磁青纸,这个磁青纸中国早就有。 记者:对。 李:至少是说,就我见到的这个北宋辽代就已经有,但是呢传到这个清朝的时候呢,清朝内阁大库,内阁大库是一个清朝内府藏书的地方,它内阁大库呢也造这个库磁青,它叫库磁青。 记者:库磁青。 李:就是内阁大库仿造的磁青。 记者:好像没这么,颜色没这么深。 李:比这深。 记者:比这还深? 李:比这深,然后呢它用来做书皮子用,这种纸,做书皮子纸非常好,就那个书卷气非常香,它很严肃,它这个。 记者:对。 李:我就拿了一片这库磁青,拿到那工厂去,你来给我仿造。仿造在颜色上呢,略微调得淡一点,就那个太深了,调淡,就现在形成这个颜色,也是试验多少次。 记者:对。 李:所以包括这个签,都是有考虑的,都是有考虑的,所以这套书啊。 记者:这个签好像是绢。 李:绢,对,对,对。 记者:一种那个,类似于那个,涂了那个黄蘗的那种颜色。 李:是,是,是,这也是仿古。 记者:仿古,对。 李:仿古,所以这个书您看呢,从开本也有设计,那这个书看着非常大气。 记者:对。 李:非常大气,就是你一看就是书卷气很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