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正处于时代车轮驶来的前夜 我一直好奇iCourt团队究竟有多少人,看他们每周兴兴头头地在全国各地奔忙,年初吃饭碰上胡清平,问他这个问题,他答:“去年主要就是我、采那和诺诺,三个人。” 我追问三个人怎么能下这么大一盘棋,胡清平讲了几句,大概觉得说来话长,笑着说:“不如你来听听我们的iMBA课吧,是我讲的。我会详细介绍iCourt的故事。” MBA的项目这些年在国内太泛滥,只听名字,我没多少动力,但我的确对iCourt是如何在一年时间里,靠着寥寥可数几个人发展起来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5月底的周末,我如约坐在了成都iMBA的课堂里。 原本是为了听iCourt的故事而来,但两天的课下来,我发觉它试图回答的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更大的问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IOT(internet of things)这样的新生事物会改变法律界吗?像颠覆出租车市场那样?而我们又能作出怎样的应对? 360董事长周鸿祎说过一段话:“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对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永远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我想有许许多多的案例已经验证了这一点——雪崩效应前的无所遁形。当年面对360的收费杀毒软件、面对iPhone的传统手机、如今面对打车app的出租车行业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在历史课本里,我们把这些叫做“时代的车轮”。当时代的车轮急速转动滚滚向前,驶向未来的时候,判断趋势和抓住机会就比什么都重要,及时跳上车的那些人将会率先到达新的蓝海,而慢了一拍或仍懵懵懂懂挡在车前的那些人要么滞留在原地徒然叹息,要么被咯吱一声碾成齑粉。 毫无疑问,科技在改变今天的世界,而法律界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譬如,裁判文书公开和商业数据库的发展,使得针对裁判文书的大数据分析成为法律人的基本技能,越来越多的律师会收集案例,进行分析,提交给法院作为参考;而反过来,法官也更加注重说理,注重裁判结果的一致性。但这还只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虽然数据更流通了,司法更公开了,业界的形态并没有改变。 但是,在iMBA课上,我发觉进一步的探索已经在萌生。就在律师界,律所也在尝试新的法律服务形态。两天里除了iCourt本身的例子之外,课上讨论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服务设计与营销的案例,有国外的最新趋势,更多的是国内律所的创造,下至律师如何厘清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发、推广法律产品,上至律所如何进行路径定位、体制设计、薪酬激励、团队建设,通过巧妙的商业模式在严酷红海里立身。 在这些讨论中,能够看到法律人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周鸿祎所说的“趋势”的潜在力量,在预测和追赶车轮的方向。就像胡清平年初跟我说的一样,他依言在课上坦诚地分享了许多iCourt自身定位、设计产品、团队组织与发展道路的想法,我也得到了当初我的问题的答案,其实iCourt,就是一群追赶车轮的人。 当我们从微观角度讨论一个个案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法律,但是,当我们从宏观角度讨论律所,讨论法律服务产品的时候,我们在谈论商业。两天课程结束后,我才想起,MBA这个名字是如此泛滥,以至于我忘记了它本来的含义——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一门关于商业管理的学问。 在课上展示的一个个案例,令人激动,也让人警醒,法律界暂时还算平静,但其实已经有了大量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资源投入其中,在探索新时代里如何以技术,以连接,以体验,以新的商业模式来改变这个业界。 谁能预计以后的发展呢?谁知道万物互联的时代将以怎样的方式去颠覆我们浸染其中、习以为常的行业呢?也许,我们就处在时代车轮驶来的前夜。“可怕的不是妄想,而是傲慢。”傲慢于我们厕身其中的巢穴,认为它足够安全,能够经得起时代、科技和野心勃勃的竞争者的冲击。 两天的iMBA课后,我问胡清平,“你认为移动互联网这些会颠覆法律行业吗?”他停了一秒,简洁地回答我:“会。” “但是,我还想象不出来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颠覆。” 他笑着说:“但是,它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