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结 尾

 杏坛归客 2015-06-13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有经验的诗作者都十分讲究诗的结尾。古诗的结尾艺术有以下几种:  
 一、清音有余,言有尽而意无穷。  
 85.《缚鸡行》 
 杜甫(唐)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们提出抗议。为什么要卖鸡呢?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那么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却对鸡报以刻薄呢?于是,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无奈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  

表现鸡虫得失没有了结,最后忽然把鸡虫得失放开,倚着山阁注视起寒江来。这个结尾宕开一笔,妙不说尽,很别致。表面上好像是离开题目同上文无关,实际是把诗人当时的神态生动地写出来了,把诗人由鸡虫得失而产生的感想显示在不言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又如唐代“诗佛”王维《酬张少府》的结尾“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你要问我穷通得失的道理,我是一个隐居的人,并不关心个人的穷通得失,所以我不回答,而是另外描写了一种景物,我所关心的是入浦的渔歌,你去问关心做官的人吧!实际上是用不回答作答。又如杜牧《清明》的结尾“借问酒家归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以景结尾,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美。

86.《闻雁》

韦应物(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真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本来就无穷无尽,再加上这淮河南部整夜下着冰冷的秋雨,就更加思念家乡了。正在这时独坐高斋的我突然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声声雁叫,真是催人心急意乱。

这首诗诗句之间很少大的跳跃,语言直朴而自然,构成了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纯粹从文字上看,诗中所抒写的似乎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浸透于全诗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于全诗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藏着诗人对社会的感受。结尾以景结情,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小池》的结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不但描绘了新生事物稚嫩勃勃的可爱形象,还描绘了蜻蜓与荷花相依相偎的和谐情景。唐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结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反映了朝气蓬勃的春意,使人感到春天生命力的强大。

三、感叹结尾,意境悠远,韵味深邃。

87.《渭城曲》

王维(唐)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渭城下了一场春雨,小雨下的时间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沙飞扬,路旁的柳树也常常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而送别的时候,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友人安排了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柳树也重新洗出了它那青翠的本色。老朋友啊,请你再干一杯饯别的酒吧!出了阳关西路之后那里地势生疏,人烟稀少,知己难找啊!

这首诗在环境的渲染上,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在题材的剪裁上,诗人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又如唐代文学家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的结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以今日相聚之促、之不易,反衬明日相忆之深、之难堪,愈觉今日非尽醉不足以散心,抒发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李商隐《登乐游原》的结尾“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抒发了作者对时光短暂去而不来的感叹,表达了对某种无限美好而又转瞬即逝的事物的留恋和惋惜。

四、用问句或问答句结尾,余音袅袅,回味隽永。

88.《感遇》(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天的兰草茂盛勃发,秋天的桂花蛟明洁净,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活力,这是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季度显示出来的特点。可有谁知道,有一个山林的隐士由于闻到了兰草和桂花的芬芳,因而前来欣赏和爱慕。其实春有兰草、秋有桂花叶茂花繁,这是它们本身具有的高尚品质,难道是为了博取美人前来欣赏攀折吗?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短短的八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前四句铺陈兰、桂之美,形神兼备,且单写兰桂而未写人。第五句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山林中的隐士,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至此,诗从无人到有人,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结尾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诗人以皎洁的花木自比,以反诘句作结,语气斩钉截铁。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而是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搏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这里“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可谓滴水不漏。

又如唐代诗人陈玉兰《寄夫》中“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宋代诗人范成大《州桥》中“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感遇》中“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些都是用问句或问答句作结,引人寻思,情深意长。

五、用声音结尾,或一个声响,或一声鸟鸣,颇有情趣。

 89.三衢道中 

曾几(宋)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成熟的时候原本是多雨的季节,难得遇上连续晴朗的好日子,于是与朋友结伴去游赏三衢山。来的时候坐着小船一直游赏到浓荫掩映的小溪尽头,山林的深处。回程的时侯,虽然走的又是山路,但一路上绿树成荫比来时的景色更迷人,尤其是山林深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是增添了不少游兴。

这首诗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描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意趣。结尾“添得”二字,以声音结尾,添增了无穷生机和乐趣,暗示兴致犹浓,将意境描写推到了极致,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推到了顶峰。

又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宋朝文学家汪藻《春日》中“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北宋诗人梅尧臣《鲁山山行》中“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等,都以声作结,余味绕梁,含不尽之音于言外。

六、就题目收住,诗的结尾归结到题目上。

 90.《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楚国的属地漫游。一路上千姿百态的高山随着地势的变化,蜿蜒起伏,逐渐消失。滚滚奔腾的长江,顺着山势的形态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光照大地。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连结在一起,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幻影。还是那故乡水好对我一往深情,从远在万里之遥的四川一直送我远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就好像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其容量之大,有阔广的空间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在写法上所选的角度是移动的而不是静止的。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让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意境高远。

结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归结到题目“送别”。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却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有深情,不辞辛劳把我送到了荆门外,这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又如唐代诗人张说《幽州夜饮》的结尾“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归结到夜饮的“恩遇”;“诗仙”李白《静夜思》的结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归结到“静夜思”;“诗圣”杜甫《无家别》的结尾“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归结到“无家别”等题目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