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大学,曾经在我们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是一个多么神圣,多么了不起的地方,大学生,则是一个多么光荣,多么骄傲的名词。那个时候,能够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工作,有保障了。可以说以前读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命运,而且当时读大学,的确也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因为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很少,那个时候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像八十年代那么罕见,考上大学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难,大学生已经非常多,可是为什么大家还在拼命拼高考,拼命想考上好的大学?似乎还是有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想着考上名牌大学,让自己的未来的竞争中占有更有利的位置。好像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读大学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实又怎样呢?因为大学扩招,因为大学生增多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也没有过上满意的生活,更没有获得令人艳羡的光环,一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也仅仅能够养活自己。正是因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于是有些农村家庭干脆让自己的孩子放弃读大学,因为他们算过一笔账:考上大学,每年的学费最低也得四五千元,生活费至少也得五六千元,而大学毕业后出来找工作一般情况下也只有两三千元,还不如干脆不读大学先工作挣钱,要比那些大学生多挣四年的钱,甚至四年后工资也会多了不少。不能说,这些农村家庭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现实的情况就是我们大学生到了社会,他们并没有拥有社会急需的那些本事,他们并不能靠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的人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到了社会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才可能成为各个工作岗位上急需的人才。 读大学真的只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如果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不读大学,也是可以的,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通过个人努力,也为自己找到了不少能够赚钱的工作。但有没有读大学,人与人是有着区别的,至少从个人的见世面,从个人的学养与气质来看,从个人思维层面来看,还是有差别的,最重要的是大学这个平台让每个在其中学习的人结交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朝气的人,而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精神财富,这是社会这个大舞台所没有的,所欠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