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阴山工作室 2015-06-13
文/陈洁  图/阴山工作室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卷 纸本墨笔 纵27.7厘米 横86.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提要】北宋时,苏轼提出“文入画”一说,和他的文人圈子有着密切的关联; 元末时,聚集了杨维桢等人的松江地区文人圈子则和“元四家”地位的确立 和元代文入画风在明初的发扬密切关联。 在对传世的王绎写像、倪瓒补景的《杨竹西小像图》一图相关的人物研 究中,发现在元末的松江有一个相对稳定、乐于参加书画创作和品鉴活动的 文人圈子。这个文人圈子中,既有杨维桢、钱惟善、王逢等当时著名的文人, 也包括“元四家”在内的文入画家。正是他们之间密切的诗文交往和绘画品 鉴活动,使得“元四家”的地位得到确立和提升。 这一由当时的文坛领袖和杰出画家构成的松江文人圈子,不仅在元末有 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在明初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松江及其周边地区。 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风能够深刻地影响“吴门画派’’和“松江画派’’、 以至于董其昌的“南北宗一思想,都和这一文人圈子的推动密切关联。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全卷  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提出“文人画一概念时,其背后有一个文人圈子;“元四家一作为元 代文人画风代表,其背后是否也有这样一个文人圈子? 在明初“复古(宋)”的时风中,以沈周核心的“吴门画派”怎么会继承 前朝——元代的画风? 这两个问题,在绘画史,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在对元末 画家的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杨竹西小像图》不但是一幅 元末重要的传世作品,而且从画卷拖尾上大量的文人题跋可知:此画的创作 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以松江文士杨谦为主的雅集唱和活动。从题跋内容可以看 到参与者都和杨谦稔熟。由此,引发了作者对探究元末松江地区是否也有类 似北宋苏轼为核心的那样一个文人圈子的好奇心。 在对杨谦及其周围交游的文人研究过程中发现:当时的松江地区不仅确 实存在着这样一个文人圈子,而且,类似的书画创作、品鉴活动在松江这个 文人圈子中常有进行;更重要的是参与在这个圈子里人物除了有杨谦这样富 裕文人外,还有杨维桢、王逢等当时堪称文坛领袖的著名文人,以及包括黄 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在内诸多画坛大家。 从历史上来看文人群体对绘画的发展、画风的转变有非常大的影响和作用。

元 王蒙 煮茶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成交价3136万元(另开

在文人画的研究中,元代一直是一个重点。虽然文人画这个概念在北宋 就已经提出;但从绘画史上看,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风格形成应该是在元代, 并且是在元代后期。 元代后期,文人画风格形成后,便对明清的画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谓元代画风,首先是指文人画的画风。尤其是指以黄公望、吴镇、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倪瓒、王蒙‘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山水画的画风。一1 。后世所称的‘元画’或‘元风’,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该指中晚这 个阶段的绘画风格。”2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元代文人画不仅被看作是元代绘画的代表,而且 代表着整个元代绘画的成就;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后世认为是可以代表 元代画风的文人画风格,是在元代中后期出现。因为后世所指的“元风’’是 以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为主的一批文入画家的风格为代表的。从中国 绘画史的实际发展来看,这样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因为元代的文人画风格在 明代中期开始成为画坛主流,吴门、松江和娄东等画派的画风形成,都和它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元代文人画风引领着其后数百年文人画的风 气;而其代表人物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也被后人誉为“元代四大家”。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绢本,设色,长度长139.4厘米,宽度长5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另开

以文入画的原始概念而论,应该是相对于画工画而言的。表示 创作者的身份是文人士大夫,不是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所画的画。首先中国 的历代统治者对绘画就相当重视,认为绘画可以‘‘教育当世,垂训百代’’, 给予绘画一个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自古善画之人,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 人,……其次,在后来的绘画发展中,绘画更多地发挥了陶冶情操,抒发 胸臆的作用,文人士大夫不仅喜爱,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为了区别于画工,抬高文人,而提出“文人画”这一概念。对“文人画”这一概念比较完整的 论述是董其昌给出的。“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 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 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 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易(一作当)学 也。”并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南北宗”论:“禅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 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骗,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染, 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璨、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 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可 以发现他说的文人画和南宗基本一致。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南宗画的图式成 为了文人画的典型形式,文入画也成为南宗画的代名词。 董其昌创立这一说法,并将自己归到南宗一脉,是因为董其昌擅长的绘 画图式或者说当时松江地区的绘画正是他所谓的“南宗一图式风格。经过董 其昌厘定的南宗不仅获得了作为文人画典型样式的正统性,拥有了正统地 位,其图式也成了典型图式。

明 董其昌 溪岸草堂图(另开

文人画风格,指的是元代兴起的,以元末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的绘画风格。文入画理念成于宋代,但真 正形成文人画风格的,并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正是这一画风。王世贞曾言: “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 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一6可见其历史地位的重要。以 “元四家”为主的元末文人画风格的特点在于:用笔上主要体现书法性笔趣; 在造型上虽然并非有意追求不似,但重点不是再现客观景物,而是基于情感 和个性对自然景物的重新构建,以画抒情、寄情于匦;在画面传达的意境上, 追求散逸潇洒、闲适的、近乎于以物观物、回归自然的意境。 松江文人圈子:由元末因战乱在松江避居文人和原本松江本地文人组成 的,拥有共通的思想意识和相近的艺术品位,同样喜好书画的文人群体。 
在元末明初这段 时间内有一批包括“元四家”在内的文人画家和在文坛有影响的文人,因为 避战乱等原因,来到松江形成一个群体,进行了大量的绘画创作和品鉴活动。 
本文以《杨竹西小像图》为切入点,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者,唱和者的排摸,对当时在松江地区存在文人群体进行梳理。同时对这个群体开展 的文人画创作和品鉴活动情况进行探究,探究其对当时文人画发展的作用。 也希望进一步通过对这个案例的梳理,研究在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风被后世认可并成为元代画风的代表;黄、吴、倪、王 四人又被后人奉“元四家”而成为后代文人画家学习楷模的转变过程中,这 个文人圈子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元 吴镇 山居图(另开

文入画和文人圈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苏轼提出的文人画理论,正是通过 元辜占文人圈子的影响而盛行于世。通过对元末松江文人圈的研究,再次证明: 一个地区文人画的兴盛和当地文人圈的推动是密切相关的。以“元四家”为 代表的文入画风经由元末松江文人圈的推动而确立了其在画坛上的地位。因 此,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一个特定时期的文人画的兴盛,不仅要有杰出的 文人画家,而且,要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文人圈子。 明初宋代画院画风盛行,元代文入画得以在吴门重新兴起,既有社会发 展的因素,也有绘画发展的自身因素;但是,更加直接的因素是金铉“重元 轻宋”的绘画观念。金铉的“重元轻宋一观,既是对元末松江文人圈子的绘 画实践和理论的概括,也是开启明代“吴门画派’’、“松江域派一的管钥。 金铉在画史上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如果说文入画风格在 元代的确立和松江的文人圈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那么,元代文人画风在 明代的兴盛,则和金铉的继承与发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 有金铉,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吴门画派。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局部

《杨竹西小像图》是元代重要传世之作。这幅作品的两位作者王绎和倪 瓒,分别是元代人物画和山水画的代表性画家。对于这件作品的艺术成就, 相关的美术史论著作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和客观的评价。 艺术价值的研究往往专注于画面,而艺术史的研究却要求我们关注整 体。因此,在对《杨竹西小像图》全面分析过程中,发现在画卷的拖尾部分 存有大量当时文人的题跋。通过对这些题跋的解读,发现这件作品不仅是杨 谦的一幅肖像性的人物作品,而且,也是当时松江地区的一次文人聚会唱和 活动的记录。
《杨竹西小像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是以手卷形式绘制的人物画 作品,画卷描绘的人物是当时松江的文人隐士杨谦(字竹西)。画面纵27.7 厘米,横86.8厘米。画卷的作者有两人,王绎画人物,倪瓒在至正二十三年 (1363)补松石景。在画心之后的拖尾上,共有元代郑元祜、杨维桢、苏大 年、马琬、高淳、钱鼐、静慧、王逢、茅毅及清人胡璧城等十人作了题跋。 此画后经项元汴、宋荦、伍元蕙、潘仕成、裴景福、贺隆锡、张经、叶志诜、 周怀民等人的收藏和审定,著录于《图绘宝鉴》、《紫桃轩杂缀》、《大观录》、 《珊瑚网》、<书画记》等文献。 一从画面上看,一名长者站立于缓坡之上,面目清瘦,双眼有神,身形挺 立。方巾布衣,右手以一枝竹枝为杖。虽笔墨不多,一个气度脱俗、清新高 洁的文士形象却已经展现在眼前。高士的一边有一株苍松、数块坡石,用淡 墨钩皴,线条简劲。虽为后加的树石,但与画面上高洁、脱俗的文士形象相 得益彰,使得整个画面的意境更趋高逸潇洒。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局部

下面就与《杨竹西小像图》有关的人物简要梳理如下: 
杨竹西小像图》的画主人杨谦。杨谦(生卒不详,活跃于元末),在 《江南通志》中只有简单的介绍:“杨谦,字竹西,华亭人。读书尚志,不 乐仕进,多高人胜士之交。尝筑小楼,登眺海中大小金山,题日不碍云山楼, 杨维贞、贝琼俱为歌咏。
关于杨谦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但是,通过画 卷后面的题跋,可以肯定的有这样几点:一,久居松江本地,家资也应该是 比较殷实,读书不仕,衣食无忧。第二,气节高雅,有才华,喜欢隐居生活。 正如跋中郑元祜所述:“三泖之水东流,九峰之云高浮,笃生隐人是为杨侯。 杨侯之生才质具美,能济之以方来之讲学,兼本之以夙闻之诗礼,此所以行 修而文辞鬯而醇,乃自号竹西子,欲追踪乎葛天民……第三,喜好书画, 并喜结交文人高士和文人画家。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局部

《杨竹西小像图》的人物画家王绎。王绎(生卒不详,活跃于元末明初), 是元末著名的人物画家。《辍耕录》中记载:“王思善绎,自号痴绝生。其先 睦人,居杭之新门,笃志好学,雅有才思。……年方十二三,已能丹青,亦 解写真。先生(李五峰)俾作一圆光小像,面部仅大如钱,而宛然无毫发 异。……思善继得吴中顾周道逵绪言开发,益造精微。是故于小像特妙,非 惟貌人之形似,抑且得人之神气。”王绎也是一位文人画家,画法从北宋李 公麟而来,用笔劲挺流畅,又带有变化。画面中带有元代文人独有的萧散气 息。因为其雅有才思,所以不但醉心于绘画,且在画法、理论上也有深入的 研究,著有《写像秘诀》一部,是元代最重要的人物画理论著作。《佩文斋 书画谱》中也记载有:《元王绎论士夫画》、《元王绎论院画》、《元王绎论粉 本画》等三论。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倪瓒 云林春霁图 故宫博物院藏

《杨竹西小像图》的补景画家倪瓒。倪瓒(1301.1374),原名埏,后改 为瓒,字元镇,号云林,元末著名诗人,也是文人画家。曾经家庭富有,但 迫于重税,不得不散尽家财,坐一叶小舟,游于苏松地区。在绘画上与黄公 望、吴镇、王蒙一起被后世称为“元四家”。他的画风清秀、疏简。自称绘 画不求形似,而是“写胸中逸气”。这和元代大家赵孟颊提倡的作品追求“神 似’’的主张相一致,也成为后世文人画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倪瓒的画风对 后世影响很大,尤其为董其昌所欣赏和推崇。董其昌曾称赞倪瓒:“独云林 孤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一9根据画面上倪瓒的落款,可知道他是在见 到杨谦的画像时,欣然补上松石的。 


《杨竹西小像图》的题跋者。在画心之后的拖尾上,共有元代郑元祜、 杨维桢、苏大年、马琬、高淳、钱鼐、静慧、王逢、茅毅及清人胡璧城等十 人作了题跋。题跋中主要是对杨谦高尚气节和隐逸生活的赞赏,也有着对画 家传神画法的赞美。此依据题跋的位置先后,分别介绍如下: 
郑元佑(1292-1364),字明德,遂昌人。“生而右臂脱骱,动必以左,号 尚左生。年十五能诗赋,为文有古作者风,父卒来寓于吴。省台交荐不就, 素不喜著书,尝日:经则经也,史则纬也,义礼渊数在焉。学者能尽得古人 ‘之意者,鲜况敢私有论述乎。郑元祜原来住在遂昌,宋末元初时,举家迁 居钱塘(今杭州市),后来又侨居吴中近四十年,有文集《侨吴集》传世。郑 元祜在吴中士人中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吴中学人的代表,当时吴中碑碣序文 之作多出其手。吴中文士张翥有对他的评价:“吴中硕儒,致声前元”。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郑元佑题跋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山阴人。母李梦月中金钱坠怀而生。维 桢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 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代泰定四年时成为进士,曾经 担任天台县尹,因依法惩治作恶县吏,遭奸吏报复被罢官。后来又做过盐场 司令,因请求减轻盐税不被允许,决意投印去官,才获准减额三千,但以忤 上故,十年没有被升迁。元代政府修编辽、金、宋三史,他作了《正统辩》, 总纂官欧阳玄赞叹:“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后又任江西儒学提举,没 有上任,因为兵乱来到富春山。张士诚曾再三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杨 维桢后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所以迁居松江,筑园圃蓬台。每日间“绅大 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 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 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过着闲适风雅的隐士生活。明朝洪武二年, 太祖招儒士修撰礼乐,要招杨维桢,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日:“岂 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一表示不做贰臣。第二年,朱元璋又派人去敦 促,杨维桢赋老客妇谣一章并对皇帝说日:“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 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在南京待了一百一十日,看看所修撰典章的序列差 不多清楚了,又祈求回家,朱元璋看他意志坚定,当时他的名望又大,没办 法才同意了。宋濂赠诗给他日:“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一在回 到家不久,就去世了,卒年七十五。杨维桢在元末明初的文坛地位很高,诗 文、书法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说是当时文坛盟主,对明代文学、思想的影 响也非常大。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杨维桢题跋

苏大年(1296-1364),字昌龄,以字行。号西坡,一号西涧,别号林 屋洞主,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侨居在江苏扬州。元末官翰林编修,避兵 居吴。张氏开藩特见知遇,用为参谋,称为。苏学士一。能诗,工八分、行 书、竹石师苏轼,墨竹师文同,松木师廉布。卒年六十九。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苏大年题跋

马琬(生卒不详,活跃于元末明初),搿字文璧,号鲁钝生,松江人。山 水宗董源,善平远旷阔之景。官抚州太守。””其实马琬本来并不是松江人, 在贝琼的文集中称马琬是“秦溪马君文璧”。马琬在自己的题款中也常用“扶 风马文璧”。可以看出马琬的原籍应该是在关中一带,现在陕西还有扶风地 名。可能是在松江居住日子长了,后世将他看作为松江人.马琬曾经跟随杨 维桢学习文史,编有《偏旁辩志》一书,有才华,诗、书、画都有所成就, 在当时江南地区颇有声誉。马琬的绘画学习董源,而从他的画作上看,风格 和黄公望比较相近。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马琬题跋

钱燕(生卒不详,活跃于元末),字德铉,吴兴人。“从杨廉夫读书,云 间一堂如破舟,啜菽饮水,力学不怠,以古文辞名,洪武癸丑冬举明经任国 子学录。”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钱燕题跋

王逢(1319-1388),字原吉,号最闲园丁、最贤园丁,又称梧溪子、 席帽山人,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学诗于延陵陈 汉卿,年轻时就有才名,曾经作《河清颂》,为世传诵。有大官举荐出仕, 以病坚辞不就。从江苏江阴避兵来到无锡梁鸿山,又游松江,喜爱这块土地, 便筑悟溪精舍于青龙江畔青龙镇(今属青浦县),后又移居乌泥泾宾贤里。 他隐居之所,为宋代张氏故居,王逢将这个园子命名为“最闲园一,居室为 “闲闲草堂”,并自题园中“藻德池’’等八景诗,记录得园的经过。明洪武 年间,以文学征召,辞归,卒年七十。 高淳、静慧、茅毅等人,查史料上,无记载。但根据题跋的文辞来看, 也都是富有学养的文人。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王绎 倪瓒 杨竹西小像图 王逢题跋

笔者细读这十段题跋后,发现这些题跋的文人和杨谦都相熟,所以,善 画的画家为其作画,善诗的文人为其赋诗,志同道合,相聚甚欢。众人对杨 谦的志向、为人多有嘉赏,也表达了他们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杨竹西小像图》,因为有王绎、倪瓒两位大画家落墨点染,而成为一 幅旷世杰作,也因为汇集了杨维桢、郑元佑、王逢、倪瓒等众多著名的文人 的题跋,而成为当时松江文人间交往活动的记载和展示。此外,从这幅作品 的鉴藏印记上可以看出,《杨竹西小像图》后来一直在文人中流传及收藏。 其中不乏如项元汴、宋荦这样的文人收藏大家,由此亦可见后世文人对其的 重视程度。 题跋、唱和、赠诗、赠画都是古代中国文人间的互相交往,联络感情、 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因而卷后题跋往往展示了文人交往情况。 从《杨竹西小像图》的题跋可以想见,当时这些文人来往于九峰三泖之 间,诗文之余,品书赏画,这一类雅集、唱和活动应该是常有的。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张渥 竹西草堂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与杨谦有关的其他绘画活动 现在可知的以杨谦的生活为创作对象的绘画作品还有两件,一是《竹西 草堂图》;一是《不碍云山楼图》。 《竹西草堂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也是以手卷形式装帧。 画心纵27.4厘米,横81.2厘米。竹西草堂应该是杨谦的一处居所。创作这 幅作品的是元代另外两位杰出画家:张渥、赵雍。 《竹西草堂图》依次分别是赵雍篆书“竹西打引首和墨竹,画心为张渥 画竹西草堂,拖尾上分别有杨维桢、张雨、邵衷、马琬、赵檐、钱惟善、 陶宗仪,明杨循吉、黄云、唐寅、项元汴,清高士奇等人题跋。 下面依次对画面的内容作简要著录: 引首部分是赵雍以篆书作的“竹西’’二字,后绘墨竹一丛。墨竹用写意 笔法,以八分法撇出,潇洒而带有天趣。墨竹边上有赵雍自题诗一首:“篱 外涓涓涧水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仲穆。” 诗画间文人气息浓郁。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赵雍(生卒不详,活跃于元末),元代书画家。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 人。赵孟叛次子。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 继承家学,深得父亲的精髓。赵孟叛曾经为幻住庵写金刚经,写了一半,后 由赵雍将它续写完成,人莫能辨。赵雍绘画擅长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 界画。书法正、行、草、篆书皆善,而且精于鉴赏。 画心部分为张渥所作的《竹西草堂图》,图以水墨画就,采用“两岸一 河’’的构图形式。画面右上部分,画湖边竹林,以墨笔直接写出,浓淡相间, 以示竹林的润泽茂密。竹林后数座山丘,向画面左侧渐渐延伸。画面中间斜 向留白,形成一个宽阔平静的湖面。画面左下方画山坡、河岸上几株苍松挺 立,松下绘一间草堂,草堂中一文士斜倚在床榻上,眼望对岸青山绿竹,似 若有所思。从画面上看作品用笔较为写意,山丘平缓,皴法多用披麻皴,加 以浓淡不同的苔点,给人润泽葱荣的感觉。松树以白描手法绘制,其他杂树 和丛竹只是用墨笔写出,随性自然,整幅作品在平和安逸中又带有生机盎然 的气息。 

元 <wbr><wbr>张渥《九歌图》
元 张渥 九歌图 纵 28 横厘米, 602.4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另开

张渥(生卒不详,活跃于元末明初),字叔厚,号贞期、江海客。祖籍 淮南,居杭州。博学多才,擅长绘画,师法李公麟,善用白描画人物,线条 流利潇洒,意态生动。有《九歌图》、《雪夜访戴图》等作品传世。 
张渥的绘画才能,从画史上看主要体现在人物画,“张渥,字叔厚,号贞期 生。淮南人。明经善属文,能用李龙眠法为白描,前无古人。虽时贵亦罕得 之。”17善白描人物的张渥,山水作品非常少见。从此幅作品上看,画家用散 逸的笔墨,描写草堂的清雅和杨谦的高逸,意境悠远,可以说是张渥难得一 见的山水画佳作。 在画心《竹西草堂图》的画面上有杨踽题诗一首:“翠玉萧萧在屋东, 主人号作竹西翁。品题莫说扬州梦,好写闲云入卷中。山居道人。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张渥 竹西草堂卷 局部

杨璃(1285-1361)在杨维桢为他写墓志,所刻他的生卒年是至正乙酉到 至正辛丑,可能是刊刻错误,杨踽应该生于至元乙酉即1285年,卒于至正 辛丑即1361年18),字元诚,杭州人。天历年间为中瑞司典簿,为官清廉得到 皇帝的赏识,后官奉议大夫,太史院判官,继升同佥院事。在至正乙未(1355) 任建德路总管,到任后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进为中奉大夫,后辞归。 可能因为时局动荡,又爱松江生活的安逸,就在淞江之鹤砂居住,也尚好文 学,书法出众,著有《山居新话》。 
正是杨璃在画上有这样一段题诗,使得这幅作品究竟是为谁而作,谁是 竹西草堂的主人产生误解。在卷后高士奇的跋文中把这幅作品看做是赵雍和 张渥画给杨踽的,但是,从元人的题跋中可见,画是为“杨君竹西”所作。 赵檐的跋中写道:“至正乙未(1355)春,余来浦东,张溪杨君平山爱之, 植竹数百竿于西林,结亭苍翠间,扁日‘竹西’,因以为号焉。一日出示手 轴展观,友人杨廉夫作三辩以志之。’’平山正是杨谦的字,所以可以认定, 是图是为杨谦所画。 卷后拖尾部分,有元杨维桢、张雨、邵衷、马琬、赵楠、钱惟善、陶 宗仪,明杨循吉、黄云、唐寅、项元汴,清高士奇等人题跋。画卷曾被《江 村销夏录》、<平生壮观》、《六砚斋笔记》、《续书画题跋记》、<石渠宝笈》著 录。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张渥 竹西草堂卷 局部

以下简略介绍一下题跋和题跋者的情况: 首先是杨维桢,他为杨谦作数十言的竹西志,赞赏杨谦以竹为友,以隐 为乐的志向品味。 张雨(1283--1350),钱塘人,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 贞居子。好学,工书法,善诗词。年二十遍游诸名山,弃家为道士。曾从开 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有《:句曲外史》垮。由张雨的生平可知, 这张图的绘制应该在至正十年(1350)以前,因为卷上题跋者张雨是卒于至 正十年。卷上张雨为杨谦题诗道:“问讯扬雄宅,深居在竹西。风林宜月影, 春日听莺啼。东老应同乐,南邻忆旧题。东风又花草,相与及幽栖。方外张 雨。”可以看出他对主人幽居生活的赞赏。
 邵衷,元代文人。其有大段题跋,但是,从跋文看似乎与杨谦没有直接 的交游。邵衷的题跋对杨竹西、画卷和众题跋文人大加赞赏,又为翟彦材得 到此卷而欣喜,可见应该是此卷散出杨家以后的事。在时间上看可能距当时 的品鉴活动相差较远,亦可见后人对此卷的珍视。大概是后来的装裱者,没 有细读跋文,而在接裱是把秩序错乱了。 其后是马琬的题诗,也是对杨谦隐居闲适生活的赞美。 赵檐(生卒不详,活跃于元末),字茂原,号月楼。历史上对此人没有 什么记载,但从其跋文中可见,他应该当时的文人骚客,和杨维桢、杨谦等 人相熟,从他的印鉴:“澄怀观道”、“书种堂”可见,应当是一名喜好书画 的文士。 
钱惟善(生卒不详,活跃于元末),也是当时的著名文人。“钱惟善,字 思复,自号心白道人,钱塘人。领至正元年乡荐官至儒学副提举。张士诚据 吴,退隐吴江之筒川,又移居华亭,明洪武初卒。钱惟善在当时文名极高, 曾有这样的事迹流传:至元元年(1335)的浙江省试中,考题为《罗刹江赋》, “锁院三千人不知所出,独维善引枚乘七发,证钱唐之曲江。”三千名考生, 只有钱惟善一人运用枚乘的文章《七发》,证明罗刹江就是曲江,可见钱惟 善知识的渊博,所以得到主考官的赞赏,因此声名远扬。钱惟善诗文出色, 《珊瑚木难》曾言他“精于诗,得杜子美法,不苟作,作必致其妙。也擅 长书法,有《幽人诗帖》等作品传世,著有《江月松风集》。居松江后,对 当地文坛影响很大,死后与杨维桢、陆居仁合葬于于山,人称三高士墓。 
陶宗仪(1316一?),字九成,黄岩人。明史对他有这样记载:“父煜, 元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宗仪少试有司,一不中即弃去,务古学,无所不 窥,出游浙东西,师事张翥、李孝光、杜本为诗文,咸有程度,尤刻志。字 学习舅氏赵雍,篆法浙帅台哈布哈南台,御史绰罗举为行人,又辟为教官, 皆不就。张士诚据吴署为军谘,亦不赴。洪武四年诏征天下儒士,六年命有 司举人才,皆及宗仪,引疾不赴。晚岁有司聘为教官,非其志也,二十九年 率诸生赴礼部试,读大诰赐钞归,久之卒。”22可见陶宗仪也是喜好文学,又 有深厚的家学。他是赵孟颓的外孙,赵雍的外甥,所以见识不同于常人,在 乱世乐于隐居,喜欢记录典故、风俗,也善于品鉴书画。他所著盛丰,著有 《辍耕绿》三十卷和《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等文集传世,对后世文坛的影响也很大。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元 杨维帧 竹西草堂记题跋

 从卷后的题跋可以看到此卷曾在杨谦的朋友中流传,而这些题跋便是朋 友间的交流情感、吐露心声。这些文人雅士都不惜笔墨,在卷后题写诗文吟 咏,赞美杨谦高洁的品性和闲适的生活,同时自己也乐在其中。 此卷也为后代文人所宝重,为杨循吉、黄云、项元汴、高士奇等人鉴赏 珍藏,再入清宫内府。 与杨谦有关的文人书画雅集还不止于此,《庚子销夏记》有这样的记载: “不碍云山楼图,杨竹西富而韵,楼成赵仲穆作画,杨铁崖作记,马文璧诸 人题咏之。“不碍云山楼”是杨谦在海边所筑的楼台,据杨维桢所作《不 碍云山楼记》所知,其楼应该建于至正九年前。据《庚子销夏记》记载:赵 雍还为杨谦画过《不碍云山楼图》,杨维桢、马琬等文士都来题咏,也是一 次非常重大的文人雅集活动,虽然图现今无法见到,但当时盛况可以想见。 
从多幅与杨谦有关的绘画作品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他雅好书画,常常举 办一些书画创作和唱和活动,而其身边也有一批文人雅士乐于参加。他们或 参与绘画创作,或吟诗题跋。从几幅作品上题跋留名的人数看,与之相熟的 文人达二十一人之多,而且有不少人多次参加。这些雅集唱和活动中包括 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被奉为。元代四大家一之一倪瓒和人物画大家王绎、张 渥等文入画家,也包括了江南文坛领袖杨维桢及郑元祜、张雨、钱惟善等著 名文人。同时通过众人题跋又可以看出,大家相互之间都较熟悉,而且思想 意识相近,又都喜好书画品鉴。单就上述围绕杨谦为主的书画品鉴活动来看, 所持续的时间最少也要从至正九年一直到至正二十二年,时间跨度较长。由 此可见当时在松江应该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并且拥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圈子。 圈子中的文人在吟诗作文的同时,书画创作、品鉴活动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 之一。 从画史来看,文人品鉴圈子对当时及后来的书画创作、发展及转变都有 非常大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陈洁《从<杨竹西小像图>看元末松江文人圈对文人画风格发展的影响 》)



《杨竹西小像图》和《竹西草堂图》:两幅传世名画背后的文人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